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九一八事变前夕,杨二的义匪已经发展到了500多人,他在山上竖起一名大旗,上写:“天下第一团,富人都献钱”。这500人凶悍无比,打家劫舍,周济穷人,富人不敢不“献钱”。

长城抗战后,国军撤离热河,日军进入。杨二对手下弟兄们:“自古都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本人来了,老百姓有难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给日本人点厉害看看。”有一天,一个小队的日军在村子里抢劫,村民告诉了杨二,杨二带领义匪骑着快马在日军的回城路上埋伏,仅仅激战一个小时,日军一个小队就被全歼。一个小队,那就是54名鬼子啊。

日军派兵进攻杨二所在的山寨,杨二据险坚守,日军寸步难行。如果日军调来飞机坦克攻打,估计能够攻下来,但是为了一股土匪,兴师动众,下此血本,值得吗?日军久攻不克,就派汉奸劝降,杨二接过劝降书,连看也没有看,一把撕得粉碎,斥骂汉奸道:“你不要脸,我还要脸,我不会干这种让人戳脊梁骨的事。”杨二拿来毛笔,回信一挥而就,上面写着:“不当亡国奴,宁死不亲日。”然后递给汉奸说:“快滚!”

因为杨二抗日,附近的民间抗日武装纷纷来投,队伍发展壮大,一时间扩充到了2000多人。康永贵就是在这时候投奔了杨二。

传说杨二的枪法很好,曾有一次,驻扎在平安县城的日军大佐邀请杨二免谈,诱降杨二,杨二没有答应。分手的时候,杨二偏身上马,日军大佐突然打杨二的黑枪。一声枪响,大佐的眉心有一个枪眼,鲜血汩汩流淌。

这个平安县城,不是李云龙《亮剑》中的平安县城,李云龙的故事是虚构的,而且李云龙抗战的晋西北也没有一个县城叫平安。八路军在抗战中没有攻下过任何一座县城,不是八路不能攻打,是因为八路觉得攻打县城得不偿失,会招来大量日军报复,划不来。八路是游击战的专家,不会进行阵地战的。现在也有一个平安县城,不过已经成了青海一个县的县名。

杨二击毙日军大佐的事情没有记载在当地志书中,但是杨二围攻平安城的故事却有确凿的记载。杨二带着康永贵等人围攻县城,200名日伪军守城,杨二看到部队伤亡过大,就采用佯攻,消耗日军弹药。日军辛辛苦苦守了一夜,勤勤恳恳打了一夜,天亮后,弹药耗尽了,傻眼了,没辙了,杨二发起猛攻,全歼200名日伪军。

从这些故事中得知,杨二是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好男儿,而且武艺高强,枪法出众。那时候的很多绿林好汉都是这样,就连我们看到的书籍中“十恶不赦”的座山雕,也曾经一条抗日好汉。座山雕,本名谢文东,因为不满日军欺凌百姓,愤而反抗,组织义军,屡次挫败日军,加入抗联。在抗日作战中,座山雕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全家老少几十口人,仅剩下一个儿子,其余的人全部死在日军大牢里。后来,抗联进行整编,座山雕担任第六军军长,而后来人们公认的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等,也是和座山雕平起平坐的军长。座山雕作为”十恶不赦“的土匪形象,出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从电影《智取威虎山》和小说《林海雪原》开始的。而这部电影和小说中还写到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土匪形象许大马棒,他同样是一名抗日英雄。

杨二和康永贵都牺牲在1938年,因为汉奸出卖。那时候的汉奸真多。抗战时期,伪军汉奸数量非常惊人,他们被日本人派往敌后战场对付八路军和民间抗日武装,而正面战场上的,都是日军。抗战结束时,伪军被毙伤、俘虏和投诚的居然有118万余众,他们比日军多出一倍。1938年,伪军共有78000人,而汪精卫投降后,伪军数量一下子翻番了。除了汪逆的军队外,还有大量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好逸恶劳的荒杆子。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资料:“一个17岁的汉奸交待了他所知道的汉奸组织,他说:‘敌人总是用大汉奸收买小汉奸,有的可得100块、200块、10块或者50块,好像包工式的,然后由他们分钱给小汉奸,虽则他是为了3块钱去做汉奸的,但也有12、13岁作汉奸的女孩子,只能得到5角或1块。’张发奎听了连连叹息,心情十分沉重。”张发奎,是国军抗战中的重要将领。

有人分析说,抗战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多汉奸伪军,关键是军阀混战,山头林立,日本人一来,那些杂牌军纷纷投降,而中央军和八路军投降的就非常少。八路军投降日本人职务最高的是115师教导第六旅长、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中央军投降日军职务最高的是第14军第94师师长刘明夏,黄埔一期毕业。有人考证说,黄埔军校共举办23期,毕业学生共有23万人,其中三分之二牺牲在抗日战场,投降日军的仅有20人。一万人中仅有一个人投降日军,黄埔精神确实让人震撼。

座山雕和许大马棒那些土匪不是十恶不赦的,而这些汉奸才是十恶不赦的,他们六亲不认,只要给好处给钱,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

杀害杨二和康永贵的,是杨二的两个汉奸外甥,一个叫徐志学,一个叫沈子珍,都在日本人手下做丨警丨察。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