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1-9)

然而,29军的英勇抗战,难以扭转整个长城抗战的不利。

九一八之后,国民政府与日军进行了两次大型抗战,一次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次是长城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阻止了日军对江南的侵袭;长城抗战,阻止了日军对华北的侵袭。可以说,这两次会战,国民政府都达到了最低的战略目的。

此时,尽管中日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但是,如果继续打下去,只会对日军有利,而国军只会越来越不利。

先看看日本,日本此时有17个常备师团,虽然只有四个师团派在了长城战场,但是,日本的装备是当时的国军所远远不及的。日军每个师团都配有280辆载重汽车,有7600匹战马,他,他们可以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师团运送到300公里之外,再加上富裕的东北平原,道路畅通,东北军已经逃往关内,日本人可以将东北境内每个角落的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往长城战场,而后勤补给更为便利,富裕的黑土地为日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米和高粱,日军根本就不会忍受饥馑之苦。还有,日军的甲种师团,还配置有飞机,这些飞机在高空中侦察,将国军的兵力配置、防御重点一览无余。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日本军事思想的统一和完备的征兵制度。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一心一意向外扩张,日本没有军阀混战,没有内乱争执,日军将财政收入的一多半用来发展军事,日本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所有的人都在为这架疯狂运转的机器服务,日本人民并不是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么友好,他们是这架战争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而且,日本完备的兵役制度,让这些我们教科书上的善良人民随时就会来到中国进行杀戮。日本的兵役法规定,所有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全面抗战前,日军只有17个常备师团,而到了抗战后期,日军的师团多达173个,这173个师团中的每个人都是杀人机器,而且绝大部分都来到了中国肆无忌惮地杀戮,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再派往太平洋战场。这173个师团的每个人,都曾经是“日本人民”。

长城抗战的时候,参加在一线作战的日本军队尽管只有四个师团,然而日本一天一夜之间,可以将驻扎在东北关东军的所有人运往长城战场,在一周之内,可以将日本本土160万富有经验的老兵全部运往长城战场,160万老兵的后面,还有200万没有作战经验的适龄青年,还有100万的超龄兵源,这样算下来,日本可以用来与中国作战的军队多达460万人以上。而且,日本庞大的舰队可以在中国任何一处海岸线畅通无阻,日本的航空飞机可以在中国任何一片天空游弋。

和这样一个全民皆兵,而且现代化程度极高,而且武士道的洗脑教育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里的国家作战,中国有胜算吗?

回头,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中国。

1933年的中央军能有多少人?孙立人所参加的那次全军大比武中,中央军有40个师,当时一个师的人数是不足一万人,就算一万人,满打满算,中央军也只有40万人。我看到的一些资料中也说,当时的中央军仅仅有40万人。

中国很大,人口众多,军队更多,但是不是所有的军队都是中央军。云南有滇军、贵州有黔军,广西有桂军,广东有粤军,四川有川军,湖南有湘军,西北有马家军,他们自成体系,割据一方,都不听从蒋介石,不但不听从蒋介石,而且不时制造摩擦。蒋介石名为最高统帅,而实际上能够管辖的地域仅有江浙、江西、安徽这些地区。而江西苏区骁勇善战的红军,更让蒋介石寝食难安,剿又剿不灭,不剿又不行,翻开地图看看瑞金到南京的距离,就知道红军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威胁会有多大。所以,蒋介石不惜一次次发动围剿,即使长城抗战及激烈异常,也不敢把苏区的精锐部队派往长城一线。

日本打进来,首先要抗战的,只能是蒋介石,而不是各地军阀,因为他是国民政府最高统帅。日本上下一心,志在必得,而领着一个烂摊子的蒋介石捉襟见肘,勉为其难,然而,再难也要打,谁让你是最高统帅?

那时候的蒋介石,既要和日本打,还要防止军阀捣乱,又要与红军作战,想来确实不容易。

而且,中国当时的国力,是根本不能和日本相比的。

蒋介石的中央军,飞机舰艇和日本的飞机舰艇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央军有40万人,张学良的东北军有30多万人,阎锡山的晋绥军和西北军仅剩的29军,也不足20万人,而且,张学良、阎锡山各怀心思,虽然表面听从蒋介石,肚子里有自己的小九九,东北军的战斗力之差,举世皆知;阎锡山的小算盘,也举世闻名,所以,能够在长城抗战中与日军殊死拼杀的,只剩下了中央军和29军,而且,中央军只有有限的兵力,还把一部分分给江西战场,红军敌进我退,敌退我追,这种游击战法让蒋介石不得不留下大批兵力进行牵制。蒋介石还把一部分分给西南后方,小诸葛的桂军战斗力那也是举世闻名,川军的兵力之多,可以与中央军叫板。所以,参加长城抗战的中央军只有10万,这是蒋介石能够拿出来的最大的兵力。

长城抗战,中日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短时间内,国军无法取胜;长期抗战,国军没有资本;投降日本,那时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只剩下了何谈一条路。

《塘沽协定》就这样出台了。中日双方的军队在长城一线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

这个协定,日本人占据了对华北采取攻势的有利条件,中国人赢得了难得的高速发展军事的时机。

《塘沽协议》签订后,29军撤军。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0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0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