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喜峰口战役是国民革命军29军与日军作战。29军军长是宋哲元,副军长秦德纯;29军下辖三个师,37师师长冯治安,38师师长张自忠,暂编第二师师长刘汝明;37师下辖两个旅,38师下辖两个旅,暂编第二师仅有一个旅。后来让日军闻风丧胆的赵登禹将军,当时在37师当旅长;后来投诚为解放军的何基沣将军为赵登禹的副手,任副旅长;在张自忠将军牺牲后,率领便衣敢死队抢回张将军遗骸的黄维刚将军,当时在38师当旅长。而后来的抗日名将董升堂、王长海、李九思、曹国佐等一大批人,这时候都还是营团一级的军官。

喜峰口战役后,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赵登禹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

喜峰口战役也是被中国人广为传颂的一场战役,因为这场战役,中国人用传统的大刀和血性,战胜了日本的精良武器和武士道。

29军属于国军里的杂牌军,他和我以前在石牌保卫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缅北滇西大反攻中写到的所有国军都不一样,那些战役中的国军都属于嫡系,装备相对精良;29军甚至和桂林保卫战中的桂军也不一样,桂军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抗战时期一个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一个是国防部长,桂军也不会受到冷落和排挤;而29军属于西北军,在抗战开始后,西北军的缔造人冯玉祥就被边缘化,29军自然也不会受到多大重用。

国军中派系林立,这是不争的事实。

29军是西北军仅剩的一点血脉。中原会战后,中央军获胜,阎锡山继续退入山西,而冯玉祥所部的30万西北军仅剩下2万人,在阎锡山治下,暂居一隅。西北军残部先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后又改编为第29军,军长为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的宋哲元,冯治安、张自忠,各为师长。

一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宋哲元提出了“枪口不对内”,号召29军做好准备,早晚会和日军必有一战。

因为西北军仅剩的一点骨血29军,属于杂牌军,而西北军的领袖冯玉祥又长期在国外,远离了国民政府中心,而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比如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等都在中原大战的时候投奔了蒋介石,各奔前程,所以29军备受冷落,武器装备极为落后。不但粮饷不足,缺乏重武器,弹药缺乏,就连样式陈旧的步枪也数量不足,而且这些步枪连一把刺刀都配不上。

当时,29军驻扎在山西,山西自古出产钢铁,民间铁匠众多。29军将领征集民间铁匠,为士兵们铸造大刀。

中国民间制造的大刀是用一整块钢铁捶打而成,异常坚硬,刀背很厚,看起来就显得沉重,手柄较长,可以单手挥舞,也可以双手持握,刀尖倾斜,十分利于劈杀,刀柄末端有一个圆环,上面绑缠着红色绸布,挥舞起来猎猎作响。我在小时候曾经见到过一把这样的大刀,用双手也不能提起来,重量大概在十斤左右。爷爷说这把大刀当初是为了自卫的,村中每家每户都有一把。29军的士兵们,由民间铁匠们打造的,也是这样的大刀。

再反观日本刀,日本刀刀身修长狭窄,非常锋利,选用精钢制作,每一道工序都极为讲究,所以显得很美观,就像工艺品一样。在日本,也只有铸剑师才能锻造日本刀,不像在中国,寻常铁匠就能打一把中国刀。

然而,精雕细凿的日本刀与粗粝拙朴的中国刀比拼,却总是难以占到上风。为什么?因为中国刀是实战的产物,不是观赏的工艺品。中国刀无论钢质、刀身长度、工艺以及外形的美观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中国刀的宽厚和重量弥补了种种不足。中国刀刀身很宽,日本刀难以削断;中国刀很重,它的重量弥补了锋利的不足,足以砍断窄窄的日本刀。

这就像,在健身房里训练出来的拳手,打不过在农田里摸打滚爬皮坚肉厚的乡村拳师,超市货架上的袋装食品,没有乡村农家野菜的营养丰富。

29军每人都装备了一把大刀。

29军将士的个头基本都很高,赵登禹身高190厘米,挥舞起大刀来,几十个人也不敢近身。张自忠身高180厘米,体形魁梧,孔武有力。29军人人都会使大刀,而这些将领们更是刀术高手,他们个子高,力气足,势大力沉,小个子的日本人怎么会是对手。

据说,死在赵登禹刀下的日本人足有上百。

29军中常年有一批武术教官教授刀术,最著名的是河北镖师李尧臣。李尧臣为二十九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种刀法简单易学,实战性强,深受欢迎。我在《暗访十年》第五季中曾写到了一个人物毛孩,毛孩的武功很好,小时候,我们经常听人说,毛孩的祖父在29军教授刀术。

那时候的中国军队普遍很穷,装备很差,为了弥补弹药的不足,都配备了大刀。参加过衡阳保卫战和桂林保卫战的桂军老兵骆首瞻说,他们连有一个士兵,每次人家休息,他总在磨刀,刀磨得非常快,把十只布鞋的鞋底摞放在一起,一刀下去,全部砍为两截,这么锋利的刀,砍在日本人身上,日本人怎么受得了?在一次战斗中,这个士兵独自与五名日本兵缠斗,四个日本兵的脑袋都搬了家,第五个吓哭了,枪一扔,跪在地上求饶。

外公说过,和日本人格斗,大刀是最好的武器,一格一挡,大刀就奔向了日本人的身子,日本人想防都防不住。大刀使好了,几个日本人都不是对手。

然而,能把这样一把沉重的大刀挥舞起来,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29军都是北方人,身材高大,身体结实,而且这些人都是从连年战争中走出来的百炼老兵。29军激战日军的喜峰口边,有一个回民村,村民说,当年29军来到喜峰口的时候,每天早晨都在操练,几百人几千人在旷野一起练大刀,刀片挥舞,像下了一地雪花。29军战士都力气很大,他们休息的时候,比赛看谁能搬起打麦场的碌碡;29军士兵也身手矫健,他们抓着房檐下的椽头,一纵身,就上了房顶。

日军在东北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以为中国人害怕日本人;而一来到华北,就遇到了精通武术的29军,只能说日本鬼子运气太差。

(1-3)

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已经装备了飞机坦克,而29军只能装备大刀。

为了用我所长,攻敌所短,29军只能采用奇袭和夜袭。

回民村的老年人说,每一座阵地,都是白天日本人攻进来,夜晚中国人赶出去。日本人还在睡觉,枪都架在院子里,中国人就攻进来,很多日本人还是光溜溜的,就被砍死了。日本人的尸首堆得像山一样,这一堆,那一堆,架着火烧,浓烟滚滚的。

回民村老人说的,就是当年名震中外的喜峰口战役。

1933年,日本人占领了东北三省后,后分兵攻占东北第四省热河省。民国时期的东北共分四省,热河省包括现在的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辽宁的朝阳、阜新地区。守卫热河的是汤玉麟所部,汤玉麟是东北军,曾在张学良身边长期工作。

日军攻打热河,汤玉麟不放一枪,向南逃跑;29军人跃马欢,向北迎击。当29军的先头部队快要赶到回民村的时候,与东北军的逃跑部队相遇,东北军还嘲笑西北军说:“你们29军行啊,爱出风头,有本事你们就上去啊。”

回民村的老人们说,西北军在进,东北军在退,各占着道路两边。东北军装备好,枪炮好,穿的好,还有马拉的大炮;西北军都是步枪,每人后面背着一把大刀,穿的是土黄色棉衣,有的士兵衣服还露着棉絮,但是看起来精神饱满。东北军一个个嬉皮笑脸,西北军一言不发,低着头只顾疾走。

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差别,简直不能用公里来计算。

3月9日,日军两个旅团占领了喜峰口,宋哲元命令距离喜峰口最近的29军37师一个团夺回阵地。这个团的团长名叫王长海。当时,王长海团驻扎在河北遵化,距离喜峰口还有100多里。王长海命令全团全体跑步前进,赶到喜峰口的时候,已经到了夜晚。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1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