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
现在回头来看缅北远征军作战史,觉得有很多极富戏剧性的因素。
缅北远征军,也就是新一军在蓝姆珈训练丛林作战的时候,日军认为缅北暂无战事,就准备回头对付滇西的抗日力量。当时,国军36师在滇西从事游击战,让日军56师团焦头烂额,屡剿不绝,日本南方军决定派遣驻扎在缅北的18师团增援滇西的56师团,一举肃清国军36师。
1943年10月13日,日军精心准备的对腾冲北部的扫荡行动开始了。而此前,18师团114联队被调到了滇西战场。
第二天,也就是1943年10月14日,筹划良久的新一军突然大举反攻。新38师112团和114团率先杀入野人山,日军一路溃逃。
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当时新一军得知了18师团因为抽调兵力去滇西围剿36师而致使防线空虚,才进行反攻的。10月14日大举反攻的日期,是蒋介石、史迪威和孙立人反复斟酌而最后敲定的日子,他们确定这个日期的时候,并不知道日军会提前一天会抽调兵力在滇西围剿。10月13日的围剿日期,也是日本大本营和南方军反复斟酌而最后确定的日期,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们撅着屁股围剿滇西的时候,新一军会在他们的屁股上捅了一刀。
日军派往滇西的114联队在得知18师团遇袭后,又千里回援,疲于奔命,结果,不但没有挽救18师团,而且自己也在孟拱河谷被新一军吃掉了。
114联队失误,导致18师团覆灭;18师团覆灭,导致缅北战场失败;缅北战场失败,导致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连成一线;滇缅公路恢复,中国得到大量美援物质;中国得到大量美援物质,国军战斗力大大增强,日本的末日来到了。
这一切只能说是天意。
日本作恶太多,天要亡它,谁也挡不住。
1944年的这个夏天,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和新六军渡过伊洛瓦底江,向东进发;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渡过怒江,向西进发。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都集中在这里。全世界的目光,也都集中在这里。
在伊洛瓦底江边,新一军的老兵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掌故,明朝的时候,兵部尚书王骥曾在江边立下一块石碑,上书“海枯石烂,尔乃得渡”,由此可以看出来,远在明代的时候,伊洛瓦底江以东都应该属于中国的领土,密支那属于中国边境重镇,而伊洛瓦底江属于中缅的界河,兵部尚书王骥树立此碑的意义就在于,此处属于中缅边境,缅人不得渡河侵入。清朝的时候,英军占领缅甸,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伊洛瓦底江才成为了缅甸的内河。而这块昭示中华武功的石碑,被推进了伊洛瓦底河中。
就我所采访到的中国远征军幸存老兵,他们在耄耋之年,仍能提笔书写,随口诵读。在参加中国远征军前,他们都是学生。而那时候的学生,是中华民族的精英。
全面抗战开始至今,已经打了7个年头,国军兵员捉襟见肘,但是蒋介石一直舍不得动用那些风华正茂的大中学生。当年拿破仑行军的时候,曾经说过:“让驴子和学者走在中间。”驴子是驮运装备的,学者是战后从事建设的。蒋介石也是这样,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下命令将沦陷区的大学教授和学生,优先安全撤退到西南大后方。
而现在,战争即将进入第8个年头,国军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打光了,战后统计数字是,国军400万,就有300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当年,国军几无可征之兵,即使强悍如新一军的军队,也有12岁的少年扛枪上战场。此时,蒋介石不得不拿出最后的血本,发布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年青年十万兵”的动员令,组织学生军,与日军殊死一搏。
西南大后方的十万学生放下书本,拿起刀枪,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让少年学生上战场,让他们握惯了笔杆的手去握枪杆,这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之痛。
十万学生在云南和贵州训练了半年后,就分别被派往缅北战场和滇西战场。一场场殊死的绝杀在等待着他们。
就在中美联合突击支队潜入缅北的原始丛林,秘密向密支那进发的时候,滇西远征军第20集团军兵分七路,强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进逼腾冲;20天后,滇西远征军的另一路11集团军从下游百公里处也渡过怒江,进逼龙陵和松山。
【3-18】
腾冲、龙陵、松山,组成铁三角,牢牢控制着滇缅公路。滇缅公路进入云南界,先穿过龙陵,然后进入松山,松山之后就是惠通桥,惠通桥过后,就能够直达昆明。而腾冲则在龙陵和松山的北面,可以直接向两地增援,只需一个小时,就能够赶到。所以,只有将这三处完全攻占,才能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
首先渡过怒江发起反击的是20集团军,他们的战略意图是翻越高黎贡山,进攻腾冲,这是当时进攻腾冲的唯一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