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6-14】

日本缅甸方面军惊呼,中国军战力恐怖。

而之所以战力恐怖,是与新一军的战术素质分不开的。日军缅甸方面军在多个地方设防,防线漫长,无形中分散了兵力,而新一军像一把锐利的尖刀,只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日军处处设防,因为他不知道新一军会从哪一个点上突破,而新一军的攻击势同暴风骤雨,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在日军刚刚反应过来,准备增派援兵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战争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新一军手中,他想打的时候如同神兵天降,他不想打的时候,日军连他们的人影也找不到。

新一军训练有素,不但个个都是特种兵,都是神枪手,就连炮兵也技术精湛。每次作战时,步兵发起冲锋,与冲出碉堡的日军仅仅相距20米,日军发扬高度的武士道精神,端起刺刀哇哇叫着准备肉搏,突然一颗颗炮弹从天而降,将日军炸成了碎片。而新一军炮兵发射的炮弹,从来没有误伤到自己的战士。他们打出的弹坑,像插秧一样整齐。新一军的坦克兵也非常厉害,他们能够在陡峭的山路上将坦克开得飞快,遇到日本坦克,就顶它一个跟头,日本坦克比美国坦克小一号;遇到日本兵,就欢天喜地地压上去,将他们一个个压成肉饼。

新一军的后勤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和同时期的国内部队比起来,新一军可谓财大气粗,子丨弹丨随便打,打完了,美国的飞机就会送来;坦克大炮榴弹炮机关枪火焰喷射器,这些国内部队非常眼馋的武器,随便要,想要多少就给多少;粮食肉食随便吃,新一军打到哪里,美国黑人工兵团就把路铺到哪里,十轮大卡车载着食品就送到哪里。当时的国内部队几乎都是饿着肚子打仗,而新一军是刚放下卡宾枪,就端起美国香槟。传说蒋介石当时私下里给史迪威说:“不能让新一军吃得那么好了,吃好了就不会打仗了,就会变成老爷兵。”事实上是,吃饱了肚子的新一军反而战斗力大大加强。后来,当缅北滇西两支远征军在中缅边境重镇芒友会师时,拿着汉阳造的滇西远征军望着新一军精良的装备,羡慕得不得了,吐出的舌头半天缩不回去。

从进入野人山开始,新一军就每人一顶蚊帐,只要没有战事,就必须在黄昏六时进入蚊帐里,睡不着也要在蚊帐里呆着,第二天早晨六时,才能钻出蚊帐。新一军每人每天必须吃一粒奎宁,这是防止热带丛林中各种疾病的药物,每个士兵必须在长官的监督下吞下奎宁,才能吃早餐。所以,新一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时,没有人死于热带疾病。而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死于痢疾等各种热带传染病中的将士多达上万。

新一军中的伤员也能得到有效救治。当时,有上百名美国医务人员随同新一军作战,轻伤就能够在战场上尽快得到救治,而重伤则可以直接呼叫直升飞机,伤员能够尽快转移到后方野战医院。在新一军中,多的是负伤五六次后伤愈归队的战士,这种情况在国内战场上是不可想象的。在国内战场上,因为缺医少药,很多伤员无法救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亡。

尽管是在异域作战,没有根据地,但是新一军当时赢得了缅甸民心,所以能够千里纵横,来去无踪,而缅甸人也帮助新一军严密封锁消息,不让日本人知道。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日本人蛊惑民心,散布谣言说中国人是来帮助英国人奴役缅甸人,而日本人则是来解放缅甸人的,很多缅甸人轻信日本人的话,做了“缅奸”。而中国远征军退出缅甸后,日本人开始残酷压榨缅甸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缅甸人的肠子都悔青了。所以,当新一军打回缅甸时,缅甸人奔走相告,他们主动为新一军带路,给新一军提供情报,中缅人们联合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一起打击日本侵略者。

几十年后,新一军老兵梁振奋还能清楚记得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们六个谍报队员在一座山顶上会合,交换情报。山顶上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告诉梁振奋说,山下有一队鬼子,准备撤离。梁振奋他们一商量,就准备干上一票。到了嘴边的肥肉,如果不吃,就是罪过。

大家商量说,让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把鬼子引进来,谎称山上有两个负伤的中国士兵,鬼子一进入伏击圈,就消灭他们。

当时,梁振奋他们只有一支冲锋枪。这户主人还有一杆七九步枪,六发子丨弹丨,中国造。这支步枪应该是第一次入缅战役失败后,杜聿明率军路过这里,死伤惨重,这户人家在山下捡拾到的。

黄昏时分,男主人回来了,说日本人答应来捉拿中国伤兵,要他先回来稳住中国伤兵,谍报队员们让这户人家先转移,然后就埋伏起来。

一把冲锋枪,一支步枪,谍报队的几个战士就准备打伏击了。上山的路有两条,梁振奋带着两个人拿着步枪埋伏在一条路边,另外三个人拿着冲锋枪埋伏在另一条路边。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