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6-11】

日本鬼子死尸的身上,除了“千人针”和“鬼符”,有人口袋里还有一张素描画像,画像上的人物身材高大,面白如玉,剑眉星目,足蹬马靴,头戴布帽,英气逼人。孙立人和新一军的将士们都不明白,日本鬼子的身上为什么要带着这样一张素描画像。

13名日本伤兵中,有一个名叫今田宽敏的战俘,侦察连通过审讯今田宽敏后才知道,画像的人物是孙立人将军。田中新一要求18师团的每个阻击手和机枪手的身上都揣着这张“孙立人”的画像,以便在战场上对孙立人施放冷枪。可是,田中新一不知道此时孙立人的外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肤色黧黑,黑须飘拂,打着绑腿,头戴钢盔,和士兵们一起冲锋。远征军开始反攻的时候,孙立人就发誓,打不通通往国内的道路,绝不剃须。

李克己营能够坚守36天,也是与他们的信心分不开的。李克己营200人都坚信,师长孙立人一定会来援救他们。

事实上,孙立人在丛林中艰苦跋涉,披荆斩棘,冲破了日军一道道防线,就是为了前来营救李克己营。在孙立人的心中,每个战士的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

几十年后,每一个新一军老兵都对新一军和军长孙立人感情深厚,时光之水无法冲淡他们对这支天下无敌军队的挚爱,和对军长孙立人的无限缅怀。“生同命,死同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还有哪一支军队的老兵会对自己当初的军队寄予如此浓郁的感情。只有新一军。

每个新一军的老兵都能讲起老军长孙立人的一些往事。这些往事在时隔半个世纪后,仍然让人不胜唏嘘。

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时候,新一军在卡萨掩护英军撤退,撤退时经过了一座大桥,惊慌失措的英军坚决要炸桥,阻断日军的追路。孙立人坚决不让炸桥,因为新一军断后的一个连还没有追上来。英军装好了丨炸丨药,孙立人叉开双腿站在桥头,英军始终不敢点燃丨炸丨药。半小时后,断后的那一连战士赶上来了,一点名,缺少三名战士,孙立人让继续等候。过了十几分钟,三名落伍的战士相互搀扶着走过桥头,孙立人才同意炸桥。此时,日军已经追到了桥的另一边。

正因为有这样的将军,所以战士们都愿意效死力,只要孙立人一声令下,纵然前面刀山火海,战士们也会奋不顾身。在这样的一支军队面前,日军岂能不魂飞魄散?

新一军军纪极为严明。有一次,孙立人正在讲话,突然雷鸣电闪,飞沙走石。孙立人直立不动,所有将士也都直立不动。风雨中传来了孙立人的讲话声,也传来了战士们的喝彩声。风雨过后,孙立人讲话完毕,战士们才解散。

老兵们告诉我说,新一军当时年龄最小的战士是12岁。在中国最强悍的军队里,居然还有少年战士,可见当时的国军已经衰弱到了什么程度,也能够看出国军顽强到了什么程度。多年的艰苦抗战,青壮年已经死光了,国军不得不把应该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少年儿童送到战场上,与凶残的日本死拼。当时的国军,已经拿出自己最后的一点点力量,与日军抗战到底。后世的我们一想到这里,怎能不感慨唏嘘,潸然落泪!

老兵们还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情。

新一军开回国内的某一天,蒋介石站在吉普车上视察新一军,看到威武雄壮的军人过后,站立在旷野上的是一排排儿童,他们挺着单薄的胸脯,神情带着大人才有的肃穆,烈日当空,他们的脸上汗流如注,但是没有一个人抬手擦汗。蒋介石非常惊奇,就走下吉普车询问,一个略大一点的儿童回答说,他们是新一军的童子营,最大的12岁,最小的5岁。蒋介石继续询问,那个儿童说,他们都是真正的孤儿。随同的记者看到这种情形,趋步上前采访。于是,孙立人收留战争遗孤的事情才被人们知晓。

从淞沪会战开始,孙立人就收容战争中的孤儿。来到缅甸后,孙立人仍然收养华侨的孤儿。抗战时期,新一军居然收养了各地孤儿1400多名。为了培养这些孤儿学文化,孙立人还聘请先生教他们文化课。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孙克刚就曾经教过这些孤儿国语课程。

从古到今,我不知道还有哪位民族英雄像孙立人将军这样大智大勇,大慈大爱。卫青、霍去病、岳飞、袁崇焕……这些是我们历史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孙立人将军做出了他们能够做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做出孙立人将军所做的事情。

我相信,孙立人将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民族英雄,而且,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会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忘记交代一句,孙立人收养的1400名孤儿一直和新一军的留守部队在一起,留守部队,就是由伤残军人和家眷组成。新一军的留守部队先在桂林,桂林保卫战开始前,留守部队搬到了贵阳。

新一军文化程度很高,排长也至少是个上尉,可以结婚,而结婚后,就与其他家眷一起生活。桂林保卫战开始前,孙立人让留守部队用20辆卡车昼夜不息撤离,排长家眷撤完了,连长家眷再撤;连长家眷撤完了,营长家眷再撤……所有人的家眷都撤离了,我孙立人的家眷再撤。

又想起了那一年的克拉玛依大火,那句有名的“让领导先走!”结果,肥头大耳的领导没有一个被烧死的,而几百名儿童被大火吞噬了生命。这些败类和孙立人将军比起来,简直就像母猪与猛虎相比一样。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9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9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