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新一军的战斗力让“老乔”史迪威震惊,让英军震撼,让日军震恐。
几十年来,英国人和日本人都会提起新一军的李克己营。
李克己营,其实当时不足一个营,只有一个加强连,不足200人,他们是由营长李克己率领的。这个加强连在野人山的大龙河岸边,与日军一个大队对峙36天,日军这个大队也是加强大队,人数多达1200人。
1200名日军围攻200名国军,时间长达36天,比例高达6:1,不但没有消灭国军,而且自己被增援的国军全部剿灭,一个不留。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引为“此生最痛之耻辱”。
新一军要穿越野人山,先要进入胡康河谷。
胡康河谷有四大河流:大龙、大奈、大宛、大比。大龙河是新一军需要渡过的第一条河流。
112团在进攻大龙河的时候,盟军的情报机构说,大龙河没有日军的主力部队,仅有200名缅甸人组成的“伪军”和几名日本军官防守,伪军是没有战斗力的,在中国是这样,在缅甸还是这样,在世界各地也几乎都是这样。然而,实际上防守大龙河的不是200名伪军,而是55师团和56师团的两个联队。
112团一营营长李克己最先向大龙河畔的日军阵地发起进攻,他们迅速占据了一个叫做于邦的村镇。于邦地处水路交通要道,三面是茂密的森林,一面是大龙河,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李克己营在于邦刚刚布防完毕,准备迎接后续部队渡河,日军55师团的一个大队就将他们团团包围。现在,李克己营退无可退,甚至连回旋的余地也没有,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守,等待援军。
援军在哪里?援军在野人山的另一面,而且还被其他日军死死纠缠。盟军错误的情报让李克己营走入了险地,甚至是死地。
营长李克己将全连人分成了八组,每组把守一个据点,每个据点可以用火力互相支援,第九组是预备队,哪里有险情,就去哪里。一连有九班,刚好一班一组。组和组之间的空隙都埋有手榴弹和手雷,手榴弹和手雷用细细的线连接着,在枯藤遍地的丛林里,即使仔细观看也看不出来的。另外,他们还砍伐树木,堆积在路口,建立了六处鹿砦,即使坦克也无法开过来。
现在,他们严阵以待,就等着冤家上门报到了。
于邦的北面有一棵巨大的榕树,主干直径一丈有余,支干多达几十条。生长在南方的榕树与所有的树木都不同,榕树长大后,枝条上就会长出很多气根,气根垂直向下,触及地面,又会长出一棵小榕树,小榕树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又长出了气根……就这样,一棵榕树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溃也,而实际上,它还是紧紧团结在主干周围的一棵大榕树。
于邦的这棵大榕树后来成为了传奇。
爬上这棵大榕树防守的那一班战士也成为了传奇。
这棵大榕树成为了战士们的瞭望哨,他们藏在密密的树枝树叶背后,日军的所有动向一目了然,而日军却看不到他们。战士们还在树上建立了一个轻机枪阵地,树下建立一个轻机枪阵地,轻机枪可以旋转360度进行阻击,而日军的枪弹无法打进粗壮坚韧且潮湿多汁的树身,炮弹也对密密层层比牛皮更为柔韧的枝叶无可奈何。
这棵大榕树,就是最好的防御阵地,就是一面硕大无朋的盾牌,可以抵挡任何常规武器的盾牌。
整整36天,日军始终没有放弃对这棵大榕树的进攻,却始终没有攻下大榕树。白天,榕树下的日军尸体堆积了一层又一层,血水恣意流淌,浇灌草木;夜晚,日军把这些尸体拉回去焚烧,举行沉痛的哀悼仪式,恶臭弥漫在丛林之上,星空之下,久久不散。
大榕树成为了日军的噩梦。
李克己营200人之所以能够抵挡日军一个大队1200人的进攻,还在于陈纳德飞虎队的支援。
陈纳德的飞虎队虽然号称世界第四大空中力量,但是飞机的数量非常稀少,他们既要沿着驼峰航线运送美援物资,还要保护西南上空的安全,更要配合国军在战场上痛击日军,仅有的数百架飞机让陈纳德捉襟见肘,但是,陈纳德没有忘记李克已营这一连人,每隔几天,就有一家小型运输机飞临于邦上空,把给养和枪弹投往大榕树上。大榕树,就是空投的最好标志。
但是,空投的物资还是太少,战士们只能吃个半饱,而枪弹更要节省着使用。曾经有一天,那架小运输机被日军打伤了翅膀,摇摇晃晃地落在了野人山的那一边,此后的几天,战士们只能挖掘芭蕉,取根果腹;砍开葛藤,取水止渴。那几天,日军的进攻前所未有地猛烈,可还是无法突破战士们的封锁线。
李克己营被围的第36天,孙立人亲率114团从野人山的另一边赶来,击退了围攻的日军,解救这些在包围圈中苦苦支撑的战士。大榕树外,杀声震天,李克己营看到援军,群情振奋,一齐冲出。激战一个时辰,日军一个大队无一逃脱,就连联队长藤井小五郎也被击毙,剩下的13名伤兵全部做了俘虏。
打扫战场,战士们从很多日本新兵的衣服口袋里看到有“千人针”和“鬼符”之类的玩意。从日本本土补充而来的新兵,早就听说过新一军的威名,他们害怕成为异乡的孤魂野鬼,就寄托神灵保佑他们能够活着回去。
梁振奋说,新一军渡过大龙河,沿途看到路边贴着很多歪歪斜斜的纸条,上面写着:“中国兄弟不要追吧。”“我们不在这里和你们打了。”新一军战士看着这些日本人书写的纸条,全都笑了。
日军从骨子里害怕新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