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他们既要打败盘踞在缅北的日军精锐师团,还要掩护工兵修筑公路,任务极为艰巨。一位英国军官对新一军的将士们说:“你们的部队想从野人山打出去,还要掩护一条中国和美国的工兵修筑一条公路,实在比登天还难。你们就算从野人山打出去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利多向南50里,就是野人山,吞噬了中国数万将士的野人山,印度人叫做鬼门关。几千年来,除过中国远征军从野人山穿越过,再没有人从这里走过。

而现在,还是野人山,还是日军18师团,还是新38师和新22师组成的新一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后来,新一军的势如破竹和玩命打法不但把英国人惊呆了,也把日本人惊呆了。

新38师是新一军的先头部队,侦察连是新38师的先头部队,谍报队是侦察连的先头部队。

新一军谍报队员梁振奋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间是1943年,地点在印缅边境一个叫做临冈萨卡的地方。

那次,梁振奋和三名老谍报队员执行任务,他走在队伍中的第二位,这是三位老兵为了保护他。每个人之间相距十几米。走着走着,最前面的战友突然发出卧倒的手势,梁振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匍匐到了战友身边,询问究竟怎么了?战友悄声说:“前面发现了日军的小股部队。”梁振奋左看右看,仔细倾听,既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他将信将疑地问:“我怎么没有看到?”战友悄声说:“等你看到了,你就没命了。”

缅北丛林遮天蔽日,日军早在新一军反攻前,就占据了山中的重要山头和关口,而且,为了防备新一军偷袭,日军还经常派出小分队,在密林中搜索。除此而外,日军的狙击手还埋伏在新一军必经之路的大树上,构成交叉火力。他们抓一把大米,持一杆步枪,就能在大树上坚守一个星期。

日军18师团号称“丛林战之王”,这种战斗力在日军所有师团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梁振奋所在的谍报队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都会分成几股,冒着巨大的危险搜索,然后在指定的地点汇合,交流情报,哪些地方有缅北土著的村庄,哪些地方有河流,哪些地方有道路,哪些地方有敌人的火力点,这些情报汇总后,就会交给师部。

梁振奋是一名猎人,谍报队的每个人都是猎人,丛林侦察生活锻炼出了他们极强的感觉,他们能够从风中嗅出前方是否有人,丛林潮湿,敌我双方的衣服都是很多天没有洗,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梁振奋他们能够从风中飘来的汗腥味判断前方有多少人;他们还能从地上的脚印判断是否有敌人走过,日军在国内经常穿木屐,大拇脚指经常用力,所以即使穿着皮鞋和胶鞋走在丛林里,因为着力点不同,留下的脚印也不同;他们还能用枪声来侦察,枪声是“嘎——勾”,那就说明是手持三八大盖的日本人,如果枪声是“突突突”,那就说明是手持冲锋枪的自己人;他们还能够从荒草的倒伏状况判断对方的兵力和火力,从鸟的叫声判断是否有敌人的埋伏……

做侦察兵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新38师反攻的时候,都会以梁振奋他们提供的情报作为参考。

新一军刚开始的战争进行得异常顺利,李鸿率领的新38师114团一天之内攻下了日军控制的四座山头,不但解救了被日军追赶的英军,而且打开了通往野人山的大门。李鸿,被欧洲人称为“东方的蒙哥马利”。

114团后面紧跟着中美工兵,他们将道路也修到了野人山山口。这条路后来被人们称为“史迪威公路”,为了纪念率领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的史迪威将军。

在野人山山口,中国士兵们在道路边树立了一块路牌,刷着红色油漆,上面用白色油漆写着:“此路通往东京。”

豪迈的新一军将士,决定从印度的利多出发,一路向东,光复本土,直捣东京,与诸君痛饮!

当时有一首气壮山河的歌曲,叫做《知识青年从军歌》,歌词是这样的: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很长时间里,这首歌曲都被人们认为是《新一军军歌》,因为它的歌词有太多与新一军的战斗历程形似的地方。每次读着这首歌的歌词,都让人血脉卉张,肝胆俱裂。

新一军,当时的国人对它寄予了太多太多的感情。

直捣东京,与诸君痛饮!

新38师114团的将士们,和随后来到的112团,一起开进了野人山,他们看到两年前远征军倒下的躯体,此刻已经变成累累白骨,白骨层层累积,最下层的埋进了沃土,最上层的飘着了、枯叶,他们跪倒在地,收殓骨骸,然后掘土安葬。在安葬远征军遗骸的旁边,树立了一块巨大的山石,李鸿勒石为记:“此恨不雪,枉为炎黄后裔”。

所有的将士们肃立在墓碑前,脱帽致哀,然后,举起如林的枪支,打完了枪中的子丨弹丨。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