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孙立人来到广州后,就让这600名战俘为新一军的烈士修建公墓和纪念碑,让600名日军战俘用汗水洗刷以前的罪孽。新一军的公墓和纪念碑,建在广州白云山马头岗。在修建的时候,孙立人和新38师师长李鸿经常会来查看。李鸿,也是一名战功卓著的抗日名将,西方人称他“东方的蒙哥马利”。蒙哥马利,是英军最著名的战将。

纪念碑建成后,孙立人亲自撰写碑文,碑文气势磅礴,携风云之势,隐雷电之声,“练师旅,整车骑,习湖沼戎机,教森林战术,扬我国威,严我军律,使异邦之民,鼓舞腾欢……势如雷电,山岳崩颓,血染荒郊,江河变色……”碑文的最后写道:“余忝军长,于奏凯归来,招魂追旆 ,同返中原,永享春秋长安窀穸 。”新一军所有将士聚会在这里,生同命,死同穴。

公墓与纪念碑落成后,孙立人曾给人说,他死后,也葬在这里,与新一军的将士们永远生活在一起。可是,令孙立人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江山易色,公墓和纪念碑都遭到捣毁。孙立人将军于1990年在台湾逝世,直到这一年,新一军的公墓和纪念碑还没有得到修复。几年前,当初回国的新一军将士数万人,仅仅剩下数十人。这些新一军老兵们一起提议修复墓园和纪念碑,几经奔走,终于夙愿得偿。

提起中国军人,没有人不知道新一军;提起抗日战争,没有人不知道新一军。

第一次缅甸战争的大撤退中,新一军采取高超的战术一次次击败日军,总是在间不容发之际,从日军的包围圈里钻出来。而且,新一军在这次撤退中,还采用“正面牵制、两翼侧击”的战术,取得了盟军大溃败中唯一的一次大捷——温早大捷。此战击毙日军800余名,缴获大炮车辆30多台。

后,新38师转入卡萨。就是在转战卡萨途中,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将军失踪了。

【5-24】

参加过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新一军老兵,都对孙立人精湛的指挥艺术记忆深刻。

雨季即将来临,天气异常闷热,低空中堆满了黑压压的云块。新一军撤退到一个叫做旁滨的地方,遇到一条河边拦住去路,河两岸峭壁林立,如同刀砍斧削,无法攀援。新38师将士们站立在河边,看到远处有一群穿着缅甸衣服的人在观望,孙立人命令士兵们一面砍树搭桥,大张旗鼓,准备过河;一面设置障碍,修筑工事,准备阻击。而到了夜晚,新一军的将士们乘着夜色,悄悄地从十几里远处的下游偷偷渡过,事先,孙立人已经让侦察兵了解到,下游此处的水深只有一米。第二天中午,当日军大股部队浩浩荡荡杀奔而来,那些穿着缅甸衣服的便衣都换上了日军军服,而新38师已经渡过河流,轻快地奔走在山间小径上。

那些穿着缅甸衣服的人都是日军的密探,他们比日军的斥候部队走得更远,与中国远征军衔尾相连,有时候冒充远征军的收容小分队,有时候冒充缅甸当地人。日军的情报工作一直都很出色。

然而,他们瞒不过孙立人,孙立人这招叫“将计就计”。

连续很多天行军后,战士们又饿又累,没有片刻休息,又来到一条河边。孙立人命令大家立即渡江,一刻也不能耽搁。战士们跳进齐腰深的河中,掺扶着走到河流对岸。刚刚上岸,突然乌云满天,暴雨如注,河水猛涨,水流湍急。缅甸的雨季来临了。追到河岸边的日军望着突然咆哮的河水,气急败坏,一筹莫展,望着远去的新38师,只能跳着脚叫骂。

一代名将孙立人上通天文,下达地理,他知道缅甸的雨季会在哪天来临,他知道哪片云朵里面藏着雨滴。

撤退路上,险象环生,惊心动魄,而孙立人总是能够化险为夷。杨伯方说,当时战士们都说孙师长能谋会算,是诸葛亮哩。

新38师不仅是威武之师,也是仁义之师。

从旁滨到英帕尔,新一军逶迤而行,摆脱了日军的追击后,一路上都能看到很多印度难民和华侨,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比肩接踵,号呼不断,看起来景象很悲惨。

有一名华侨老太太,发着高烧,躺在路边,奄奄一息。逃难的人们自顾不暇,哪里管得了别人?新38师的战士们一路抬着老太太前行。很多人饿得走不动了,坐在地上无法起身,新38师的士兵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干粮,让这些难民吃。还有一名孕妇,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悲惨的逃难生活,跳进江水中,战士们救起她,伴着她前行。遇到一条小河,孕妇趁人不注意,又跳了下去,战士们急忙又救起她。后来,孙立人就派两名战士一路护送着她来到印度。

这些救济危困的事情,都被亲历者记录了下来。

杜聿明在撤退途中,曾经派来蔡岳和熊瑛两名中校,带来他的手令,命孙立人的新38师火速北上,从密支那方向突围回国。那时候,杜聿明不仅是第五军军长,还是中国远征军的副司令,正司令是罗卓英。孙立人当时对战局的判断非常准确,他知道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野人山难以穿越,而且,10万远征军一路北上,粮食肯定短缺,道边野菜野草也会被挖掘一空,新38师如果奉令北上,即使不被日军消灭,也会被野人山吞噬。

于是,孙立人巧妙地支走了两名特使,带着新38师没有北向,而是西指,避开比日军更可怕的野人山,撤向印度。

后来的事情证明了,孙立人是一位非常具有预见性和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将军,新38师能够保全,与孙立人的违令行为密不可分。孙立人宁肯背着处罚甚至枪毙的风险,也不忍心让部下走入死地,这样的将军,怎能不受部下爱戴,部下又怎能不舍命相随?孙立人一声令下,数万将士排山倒海,山崩地裂,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怎能不强?

1942年5月27日,孙立人率新38师进入印度。沿途仅用18天。

四天后的5月31日7时,被困在缅北野人山中的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接到蒋介石密令:“该军应即向印境或印度东北之列多转进,暂事休息……”之所以用密令,是担心日军会截听。从5月18日,蒋介石发出“中国军队无撤入印度之意”的电文,到5月31日的这封密令,说明经过漫长而艰苦的13天的思索,蒋介石和军政部终于想通了,尊严其次,生命第一。

而孙立人能够洞察烛微,见微知著,是当时所有人所不及的。

进入印度后,孙立人清点人数,从入缅作战,到撤出缅甸,历经大小作战数十次,跋涉山峰河谷数十道,9000人仅仅损失了1000多人。

但是,副师长齐学启找不到了。

孙立人准备派出小分队返回缅甸寻找齐学启。小分队还没有出发,一队全副武装的英军出现了,他们奉有英军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的命令,要求新38师就地缴械。

被缴械了的军人,还是军人吗?

杨伯方说,新一军有一条规定,上了战场,枪支一刻也不能离身。这支英雄的军队,从十几万日军的包围圈中,杀进杀出,杀得日军人仰马翻。而现在,面对自己曾经救过的英军,战斗力远远低于日军的英军,又怎么会被缴械?

但是,新38师义愤填膺,排成方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严阵以待。有的战士喊着:“想让我们缴械,就放马过来!”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7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7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