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缅甸的雨季是每年的5月至10月,长达半年时间。
雨季让野人山本来就很狭窄逼仄的道路变得泥泞湿滑,异常难行,甚至有的地方从来就没有道路,只能边披荆斩棘,边摸索前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湿漉漉的连绵不绝的雨水,让热带亚热带丛林中的各种毒虫活跃异常,他们在湿漉漉的雨水中迅速成长,硕大滚圆,发育繁衍,它们的体内急需营养,任何一种从眼前走过的高蛋白食物,它们都不会放过。蚂蝗、蜈蚣、蜘蛛、毒蝎、毒蛇……它们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成千上万只,成万上亿只,它们潜藏在阔大的树叶后面,悄无声息,一遇到食物走近,就浩浩荡荡地杀奔而来,铺天盖地,所向披靡。蚂蝗钻进了人的身体里,人却无知无觉,等到发现的时候,蚂蝗的身体已经钻入了一半;蜈蚣钻进人的衣服里,照样无声无息,等到发现的时候,毒液已经注入了人的身体里;巨大的蜘蛛有网球那么大,巨大的毒蝎黑油铮亮,巨大的毒蛇可以缠着人的身体将人卷走……
缅北野人山,直到今天这里还是世界上最艰险的地区之一。
龙英所在的新22师,走的是几条回国路线中,最艰巨最漫长的一条。而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条道路前方会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这条道路的起点是车辆能够通行的道路,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条最简便易行的道路,所以第五军军部的车辆载着所有人员,包括1500名伤员,在懵懵不懂中进入了缅北野人山。
缅北野人山,从来没有一支队伍走进过,肯定也不会有一张能够指引路径的地图。而且,人迹罕至的缅北野人山也从来就没有路径,一头扎进野人山的远征军们,只能依靠指北针和太阳来辨别方向。然而,指北针不是人人都有,太阳也不是天天都有,远征军老兵说,走近缅北森林里,树木遮天蔽日,阳光无法穿透缠绕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树冠,森林里的白天也如同黑夜,很多零散的队伍,因为不辨方向,而在森林里走失了。
新22师的前面,就是第五军军部。这支撤退部队的最高长官是杜聿明。骁勇善战的新22师为第五军断后,第五军的另一支部队96师一部在前开路。而第五军的另一支部队200师,还远在腊戍以北。
第五军的汽车行驶到了一个名叫莫的林的地方时,前方再没有路了,所有人都从汽车上跳下来。为了不把物资留给日军,远征军把一路带来的汽车和大炮堆放在一起,浇上汽油点燃了。火光熊熊,燃烧了一个晚上,哔哔啵啵的燃烧声夹杂着钢管的爆裂声,在静静的夜晚听起来让人心悸。
天亮后,第五军所有人,包括杜聿明都徒步进入黑暗的丛林中,在树林之间觅路前行。1500名伤员留在原地。
这一天是1942年5月15日。
事实上,在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带着1500名伤员穿越缅北野人山,是非常不现实的。
留下的,意味着死亡;而离开的,也面临着死亡。
96师师长余韶以后写了一篇名为《挫辱而归的第一次远征》的文章,详细写到了远征军留下伤病后在野人山行进的那些经历:
十五日,八时出发,进入森林,除道上有一线黄土外,余皆草木。这是原始森林,密的地方连狗都钻不进去。行未数里,忽闻群猿哀鸣,甚为凄惨。它们都在树上攀援跳跃,尖脸、长脚、黑毛,身长约二尺许,不下千头。
五月十六至十八日,均于森林中行军,仍是满目青苍,遮蔽天日,群猿啼鸣,闻之异常刺耳。蚂蟥甚多,草间树梢皆是,人人身上多处被咬,伤口流血。挨近草木坐立,数分钟后,身上蚂蟥已百十条矣。幸而在空广无落叶的干土地面上,蚂蟥不来,否则是无法露营的。
这是远征军刚刚走进野人山的情景,已经让人闻之心惊。而更艰巨的更危难的场景还没有出现。
远征军,一步一血,一步一血地走上回国之路。
5月21日,就在第五军的先头部队离开莫的林6天后,日军的先头部队赶到了。留在莫的林的1500名远征军伤兵,失去了战斗能力的1500名远征军伤兵,因为不愿意被日军俘虏,就挤坐在一起,让还能动的战友浇上汽油,引火自焚。
1500名不愿意跟随大部队,担心拖累大部队的远征军伤兵,在这天的凌晨一起慨然赴死。
当天晚上,后续部队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杜聿明,杜聿明悲伤不能自已,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帐篷,面对着莫的林的方向,俯首默哀,沉默良久,然后,他抬起头来,面对星空朗朗起誓:“光庭只要一息尚存,誓灭日寇,报此仇雪此恨,以慰诸烈士在天之灵!”光亭,是杜聿明的字。
说到远征军,就不能不说到一个叫做史迪威的美国人。
史迪威当时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他当时也在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缅甸战役打了两个月,史迪威就与杜聿明争吵了两个月。他们的战术思想完全相左,每一城一地的攻打与放弃,都会让他们争执不下。政出多门,战机延误,这也是后世的人们认为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原因之一。
但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史迪威是一名真正的军人,这一年他已经60岁了。当缅甸战役失败后,罗斯福派遣了一架飞机准备接史迪威离开险象环生的缅甸,前往风平浪静的印度。但是史迪威拒绝了,他认为一名真正的军官,在危急时刻,就应该和他的部队在一起。后来,这名年已花甲的老头,硬是依靠着一根拐杖,率领110人徒步走出了缅北丛林,进入了印度。
这个强悍的老头后来在印度组织了同样强悍的中国驻印军,然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丛林痛殴日军18师团,替老头报了一箭之仇,更替5万死难的远征军战友报了一箭之仇。
史迪威和蒋介石也有矛盾。他们的矛盾也伴随着缅甸作战的始终。
在1942年5月这个雨季来临的季节里,史迪威下令中国远征军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这是为了减少更大的牺牲。事后想来,这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但是,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而英国从缅甸战役开始,就一直在排斥中国军人。史迪威一个美国人撤入印度,不会遭受任何损失,而中国军人撤入印度,则前途未卜。从后来新38军进入印度,英军要求他们缴械,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就可以看出,英军是一支对中国军人极不友善的军队。
所以,蒋介石坚决反对中国远征军撤入印度。他对史迪威未经请示擅作主张大为不满,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擅自令我华军赴印度而彼且离开队伍,先自赴印,,并无一电请示。此种军人,殊非预想所及。然此乃余考察无能与信人太过之罪,而于人何咎!”几天后,蒋介石又让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转告史迪威:“中国军队无退入印度之意。”然而,这封电报史迪威是否收到,不得而知。缅甸丛林,山大林深,也许史迪威根本就没有收到。因为后来的杜聿明所部和新38军都撤入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