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5-8】

当时,远征军中最著名的三个师,新38师隶属66军,新22师隶属5军,200师隶属5军。

后来,远征军的历史都是围绕着这三个王牌师展开的。它们的历史,就是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历史。

先看看新38师。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最敬佩的武将是岳武穆,最敬佩的文臣是文天祥。所以,新38师,以后由这支王者之师改编而成的新一军,所有的军人都会唱岳武穆的歌曲《满江红》,都会背诵文天祥的诗篇《正气歌》。多年前,在我采访新一军老兵的时候,他们说到激动处,都会站起身来高唱《满江红》,歌词壮怀激烈,老兵白发飘飘,让听者动容,观者垂泪。

新38师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是以仁安羌战役而一举成名的。

缅甸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叫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第一大河,中国人叫做大金沙江。缅甸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中国的属地。三国时候,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每擒获一次,就放一次,孟获向南退后一段距离,组织力量再战,而第七次被诸葛亮擒获的地点,就在今天缅甸的北部,有学者认为是腊戍。

仁安羌在伊洛瓦底江的中游,至今也是一座小城。当时,新38师在仁安羌作战,就说明此刻日军已经占据了缅南,兵锋推进至缅甸中部。

孙立人的新38师当时的作战任务是守卫曼德勒,这是蒋介石在第二次飞赴缅甸后,亲口传达给孙立人的任务,而且,蒋介石还将曼德勒全图亲手交给孙立人,勉励孙立人英勇杀人,为国争光。还有,蒋介石嘱咐孙立人一定要救灾保民,让缅甸百姓有安全感。这些情节都记载在一本叫做《缅甸荡寇志》的书中,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克刚,是孙立人的侄儿,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在新38师中担任教员,教授新38师子女读书,后担任新一军政治部副主任。孙克刚全程参与了整个缅甸战役,后随同新一军回国驻守广州,写成《缅甸荡寇志》一书,在当时的广州一家报纸上连载三月,致使洛阳纸贵。后世的关于新一军入缅作战的书籍资料,几乎都来自这本书。

从地图上看,曼德勒距离仁安羌足有上百公里。守卫曼德勒的新38师,可以说是中国远征军的后备部队。此前,新38师一直驻扎在抗战大后方西南的贵州都匀,三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新38师前身叫做税警总团,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不是一线作战部队,是后方维持治安的武警部队。

曼德勒风平浪静,仁安羌风平浪静,伊洛瓦底江波平如镜。

当时,谁也不会料到战争即将打响,战争在更南方的马格威-同古一线。

中国远征军的前锋部队200师在同古抗击着5倍之敌,浴血奋战达12昼夜,断粮断水已经两天,仍在拼死抗争的时候,英军竟然放弃了马格威,向后逃窜。日军从马格威的缺口潮水般涌入,迅速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中国远征军腹背受敌,命悬一线。

事实上,当时的英国已经决定放弃缅甸战场,他们密令缅甸的英军撤入印度,力保印度不失。而中国远征军,包括蒋介石在内都一点也不知道,还在替可耻的英军殊死抗击。危难时刻,卖友求生,这种人不可交。

逃跑的英军被日军33师团在仁安羌追上,33师团留下一个联队的兵力围攻这支多达7000人的英军,其余的兵力继续北向,截断中国远征军归路。

由于情况突变,孙立人派出112团和113团在副师长齐学启将军的率领下,去远征军侧翼布防,负责中国远征军侧翼的安全。现在,守卫曼德勒的只剩下了一个团,而且这一个团还欠一个营,这个营此前在腊戍飞机场担任警戒任务。

被围在仁安羌的是英军第一师7000人。日军一个满员的联队是3700人,那就是说,3700日军围着7000英军痛殴,英军没有还手之力,嚎啕大哭,向距离最近的新38师求援。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日军“不若”,非但不避,反而迎头痛击。英军是日军的两倍,不但没有“倍则战之”,反而“避之”。可见,孙子兵法是不适合这种烂泥巴糊不上墙的英军的,也不适合异常凶猛的日军的。

距离英军第一师最近的新38师113团留下一部分布防,另外1000人前去解救英军。

1000国军,攻打3700日军,解救7000英军,这太有点无厘头了。

参加了仁安羌战役的杨伯方说,他们接到命令后,就连夜赶往仁安羌,拂晓时分,顾不得休息,就投入战斗。战至中午,孙立人从曼德勒赶到,国军也肃清了河流北岸的日军。那条河流叫做拼墙河。

当时,日军主力和被围的7000英军都在河流南岸,孙立人考虑到如果白天渡河,日军就会窥破我军实力,于是决定暂停攻击。他打算趁着夜色渡过拼墙河后,天亮再实施解救。

但是,被围在仁安羌的英军看到国军停止了攻击,大为惊恐,他们就像孩子一样哇哇大哭,哄都哄不住,日军包围圈中的英军第一师师长斯高特一遍遍向英军第一军团军团长史林姆告急,要求国军赶快渡河援救他们,说他们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再也不能忍受一刻了。史林姆慌乱不堪,请求孙立人赶快出兵,孙立人像安慰孩子一样安慰这些大英帝国的将军们:“贵师无论如何也要坚持这最后一刻,中国军队一定负责在明日下午六时前,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

史林姆心中没底,他询问孙立人有无把握,孙立人斩钉截铁地说:“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至最后一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

史林姆不哭了,斯高特也不哭了。此后再没有催促孙立人出兵。

然而,以少打多,以弱攻强,以寡击众,这仗怎么打?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