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因为担心日军沿着滇缅铁路进入昆明,中国政府忍痛炸毁了滇缅铁路。30万苦命的劳工,10万人的牺牲,3年的艰苦建造,最后只能看着炸毁。

庞文员说,滇缅铁路被炸毁时,所有人都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滇缅铁路被炸毁后,以后再也没有重建。至今,在沿途的河流中,还能看到当初炸桥后留下的桥墩,披着岁月的尘灰和苔藓,在无人知晓的寂寥中,静静地诉说着沧桑。

我想起了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桂河大桥》,美国战俘设计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大桥,为了阻挡日本人的进攻。如果有哪位导演把滇缅铁路拍成电影,一定比《桂河大桥》更加震撼精彩。

这是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条铁路,这种悲壮也只有在我们悲壮的民族悲壮的国家里才会上演。

【5-6】

接着再说说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的命运比滇缅铁路的命运能好一些,但它也遭受了日军的蹂躏。在日军占领缅甸和滇西的那些日子里,这条道路的运输一度中断,美国的援华物质在印度堆积如山,却无法运入中国。后来,从印度利多通往中国昆明的,由中国远征军(当时的名字叫中国驻印军)在前方激战,由美国黑人工兵团铺设的史迪威公路开通,援华物质源源不断地沿着史迪威公路进入中国,滇西百姓修筑的血泪之路滇缅公路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它在日本投降后,被作为中缅两国百姓之间的来往交通要道而使用至今。我第一次去往中缅边境的时候,就乘着一辆风靡二战时期的,而现在在内地已经消失了的美国道奇卡车,沿着当初的滇缅公路,翻山越岭,跨沟越涧,一路轰轰烈烈地,摇摇晃晃地来到了边境小镇畹町,我浑身的骨头散架了。

70年前,滇西妇孺老幼们用双手刨出的这条路真好啊,对比当今遍布全国的用机械修筑的豆腐渣道路,滇缅公路实在太结实了,太坚固了,太伟大了。

当初修建滇缅公路,和修建滇缅铁路一样,也颇费周折。

这是全面抗战刚刚开始的事情。

首先,骄傲自大的英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修建这样一条与缅甸的腊戍相连的公路,他们还是担心中国会危及大英帝国在缅甸殖民地的利益。这样一个可笑的帝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内心虚弱,冒充强大,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国家如果再不衰弱,就没有天理了。当初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如果知道自己的子孙如此不屑,不知道会气成什么样子。

云南的商业巨子缪云台出场了,他带着随从来到仰光,与英国殖民者反复斡旋谈判,陈说利害,终于签订了协议。

缪云台一回到昆明,滇缅公路就开始修建了。滇缅公路沿途的30万老幼妇孺,滇西所有能够动员的劳力,都来到修路工地。这种劳动强度和修建滇缅铁路一样繁重,他们筑路的环境和修建滇缅铁路一样恶劣:无数的蚊虫叮咬,深不见底的山谷,湍急的河流,密密层层的森林……这是另一条用双手刨出的,从昆明通往缅甸的道路。

那时候,从祥云到畹町没有汽车可以乘坐,狭窄的羊肠小道无法容纳一辆汽车通过。那时候的中国连建造大桥所需要的钢索也生产不出来,桥梁总设计师徐以枋就带着随从徒步行走了上千里,走到了边境小镇畹町,到了畹町才有汽车通往仰光。而建桥需要的钢索,又经过了一个月的长途爬涉,才运到了怒江边和澜沧江边。

滇缅公路在汹涌澎湃的怒江和澜沧江上修建了三座大桥,分别叫做惠通桥、昌淦桥、功果桥。这三座大桥连接起了中国和缅甸,连接起了滇缅公路,连接起了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然而,那时候要在河流上搭建桥梁非常困难,而最困难的要算功果桥。

功果桥下的澜沧江水流湍急,即使放一片鸡毛,也会被卷入水底。要把建桥用的钢索从澜沧江的西边拉到东边,谈何容易。没有青壮年,青壮年都去了中原前线,滇西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一个个孩子背上绑着绳索,绳索后连接着钢索,跳进水里,立刻就被呼啸的水流冲走;又一个孩子背上绑着绳子跳进江水中,又被冲走……然而,明知道是死,还是有光着身子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跳进泡沫飞溅的江水中。当时,我们没有建桥设备,除了这种办法,还能有什么办法?

后来,不知道多少个孩子跳进湍急的江水中,又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被湍急的江水吞没,终于,一个孩子游到了澜沧江东岸,功果桥架设成功了。

那一年我沿着滇缅公路行走时,听到了这段震撼人心的往事。我打听到这个孩子姓王,想找到他,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不知道他是否离开了人世。

修建滇缅公路动用了30万老幼妇孺,而造成了多大的伤亡,可能一直没有记载。我能够知道的只是,因为修建滇缅公路时,有将近3000名工程技术人员牺牲了。这些工程技术人员,都是那时候因为抗战而从内地和南洋迁徙而来的大学生,我们民族的精华。那么,牺牲的劳工,肯定不止10万人。有人推测,可能高达15万。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依靠着这样的坚韧和不屈,大义当先,蹈死不顾,穿越了5000年的风霜苦难,走过了5000年的坎坷崎岖,一直走到了今天。

这就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没有灭绝的原因。

滇缅公路从1937年12月开始修建,到1938年8月31日通车,绵延1200公里,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修建这条道路的,全部是滇西的老幼妇孺,没有使用任何机械装置,完全依靠双手。这条道路,穿越了无数的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它的艰险可谓史无前例,它是人类筑路史上不可能再复制的奇迹。

通车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罗斯福总统惊叹不已,又心存疑窦,他不相信中国人能够依靠双手在丛山峻岭中刨出一条供两辆汽车并排行驶的道路。罗斯福指示当时的驻华大使詹森前往调查,詹森考察滇缅公路后,在向总统递交的报告中惊叹道:“滇缅公路工程浩大,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这是一条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修建的道路。因为中华民族太灾难深重,太坚韧不屈。

当年,世界上几乎所有大报都对滇缅公路的通车进行了报道,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文章有这样的句子:“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做得到。”

在14年的抗战中,在抗战后方,中国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最伟大的事件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最壮烈的牺牲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最巨大的贡献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中国人世世代代都要记住。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幺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第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