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越久,戒尘的画册内容便多了起来,画册里有各种姿势的戒言,包括四脚朝天睡觉的姿势;有后山的瀑布,大雨之后,水花翻腾的景象;有春季密布野花野草的小山坡,红绿掺杂,全是自然的味道;有淼镇里卖水果的蔡施主,把过往的镇民拉到他商铺的场景,还有一幅大家都公认画的很神似的戒嗔画像,虽然戒嗔记得那是戒尘根据戒傲画出来的。
这本册子是戒尘的宝贝,遇到投缘的施主,戒尘便会搬出来,向施主们细细介绍。也有一些和戒尘熟悉的施主,会特别向戒尘要求看他的画册,戒尘会很高兴与他们分享。
前几天,有位施主来天明寺找戒傲,因为戒傲带着戒尘外出不在寺中,于是戒嗔便请他去后院里坐一会。
施主坐着等戒傲,一时无所事事,顺手翻到戒尘放在桌上的画册,他一边翻看,一边向戒嗔打听画的内容,有几幅内容实在有趣,施主看的忍不住笑,结果施主一不留神打翻了桌上墨汁,墨汁翻倒在画册上,大部分的画都被侵染了。
因为戒嗔事先向施主介绍过这画是戒尘师弟的宝贝,所以打翻了墨汁的施主很不好意思,也很紧张,担心戒尘回来怪责他。
看着被墨汁侵染的画,戒嗔也替戒尘惋惜,但看施主不安的样子,只得安慰了他几句。
那天施主没有等到戒傲与戒尘回来便先下山了,等到晚上,戒尘回来后,告诉他白天发生的事情,戒尘虽然也心痛,但也不是太往心里去。
到了第二天,见到匆匆上山的施主在一个劲的向戒尘道歉,施主眼圈黑黑的对戒嗔说,因为弄坏了戒尘的画,晚上都没有睡好。
想想挺好笑的,因为昨天晚上,在施主失眠的晚上,戒尘小师弟反而睡的很香甜,到了早晨他还说要将其中几幅弄脏的画,改成泼墨山水。
若我们把简单的事情想象的过于严重,当然会有许多苦恼生出来。
流水与跳跃
茅山的后山,有一道三重瀑布,它的水流很长,从山顶蜿蜒到山脚下,瀑布的源头就在山顶某处的小泉眼下,顶端的部分只是细小的水流,流水在山石中穿梭,汇聚了其他的山水,一点点壮大,渐渐有了规模,水流到了山石落差之处便形成了有些模样的瀑布。
可能是山水为主的缘故,即便长久不落雨,瀑布的水也不容易断流,雨水多的时候,水势便疾一些,雨水少的时候,水势便缓些。
瀑布中水流不管有多缓,也有一些宽度,若施主们想从这水中穿过,却也不是一件易事,似天明寺的和尚们,长久的住在山中,对整个流水的路线也比较熟悉,我们会清楚这水中有那些地方水中的石头很稳固,可以借此跨越到水流的对面,而施主们对此便不是那么明了了。
时常有施主鞋子湿漉漉的跑进天明寺里,戒嗔会跟在他们后面,一点点把他们鞋子带来的泥土扫去,有时候会边扫边偷笑,因为我们知道施主们一定是没有找到适合垫脚的石头,便轻易的从水中穿过了。
有时候戒傲与戒嗔也会告诉施主们那条瀑布什么地方最适合过人,也可能是我们描述的并不清晰,能找到正确路线的施主们依然不是很多。
前两年,有位施主出钱请人在瀑布的中段修了一道桥,很简单的小石桥,横跨在瀑布之上,寺里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都觉得是一件与人方便的功德。
原想今后一定不会再有穿着湿漉漉鞋子的施主们来我们寺了,可是没过多久,那些穿着湿鞋子的施主又来了,忍不住问施主们为什么不走小桥?施主们会很无奈的回答说,本想走小桥的,但一来桥的位置有些远,二来看水流不大,便试着跳跃了。
常在山中行走的施主来说,从水流中跳跃并不是一件难事,可对于很少来茅山的施主便可能踏进水中了。
做事情往往是这样,无论是多么渴求的目的,得到的结果只是因为你的修为,无为再强求便只有苦果了。
昨天的抱怨
天明寺的外地香客有时会和戒嗔聊聊茅山,他们会赞叹茅山的山水与环境,说这里山美水清空气洁净。
戒嗔微笑的听着施主们的评述,心中总有丝丝疑惑,这里真的有那么多优点吗?
可能是生活在山里太久了,施主们描绘的优点戒嗔很少关注过。
有时候仔细想想,茅山确有一番风味,这里人烟少,树木繁多,在正午,再强的烈日也会被绿叶消融;在山顶,再疾的风也会被枝叶打散。
这片山林,戒嗔已经待了很多年,熟悉的草木,却也常给戒嗔带来意外。
记得有一年秋天,戒尘在后山中发现一颗很高大的树,那颗树生的奇怪,枝叶形状与旁边的树木都不相同。
戒尘带了几片树叶回去寺里,问问寺里的人,即便是几位师父也不知道这树叫什么名字,
其实戒尘也不是那么关注树的名字,他之所以留意到这树,是因为戒尘发现在高树的顶端上生长了一些火红的果子,戒尘最想了解的其实是,那些果子是不是能吃。
给了戒尘解答的人是戒傲,他从网上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树木的基础情况,更令戒尘兴奋的是,戒傲说,网上介绍这树生的果实不多,但是味道很好。
那天下午,戒嗔与戒傲陪着戒尘去了树的旁边,戒傲犹豫了好久,还是轻手轻脚的爬上树枝,从上面一个个的往下扔果子,戒尘很高心的把果子塞在自己僧袍中。
虽然这种程度的攀爬对戒傲来说不算什么,但戒傲的行为也违反了师父们的规定,因为自从去年戒傲学习人猿泰山中的场景,从两棵高树中跳跃,把师父们吓的嘴巴都合不上之后,师父们便不准戒傲再去爬树了。
把果子带回寺里,和几位师兄弟一人分上几个,吃到嘴里,觉得果子的味道很是一般。
问问其他人,都觉得果子太酸涩,并没有戒傲资料上所说的美味。
去问戒傲是什么原因,戒傲说,或许是因为果子没有成熟,又或许等明年果树上也许能生出美味的果子也说不定。
不知道戒傲是不是随便说说,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到了第二年,到了果树成熟的季节,有一天,无意中聊到那果子,戒傲说,不妨去看看,赶到去年的大树下,却不知为什么,今年的果树上居然一个果子也没有生长。
忽然怀念起去年我们曾经抱怨的酸果子,因为到了今时今日,连酸果子也不再生长了。
我们是不是总是这样,在得到之后,还在不停的抱怨得到的不多不好呢?或者只有在遗失之后,我们才能意识到曾经拥有是一种幸运!
戒嗔的缘分
人生总在来与去间行进。
缘来时来,缘去时去。
来的人是为了去,去的人是为了来。
光阴很快,转瞬间戒嗔网上写文已经一年零八个月了,时常有些告别念头,但话到嘴边总说不出口。
只是戒嗔也需要一些时间静静的思索,思索过去,思索未来,思索我们。
不修又如何行呢?
所以,在未来的时日里,戒嗔将选择一个修行,一段静寂的修行。
有多久不知道。
半年,一年,三年,十年,都是可能。
一直到今天,戒嗔写下了两百多个故事。
每个故事都在手边,每个主角都在左右。
白粥馆里没有珍宝,只是沙砾。
只是戒嗔相信,在我们脚下的每一颗沙砾都可能会放光。
我们找不见珍宝是因为珍宝难得,但寻不见发光的沙砾,是因为我们不自信自己有一双慧眼。
在年初戒嗔出了一本书,也就是与博客同名的《戒嗔的白粥馆》,在书里戒嗔把白粥馆去年的故事做了总结,那么今年戒嗔的故事也一样有机缘出一本书,只是时间上还没有那么快,出版社还需要整理与校对,最快也需要几个月时间才可以完成。
在第一本书里,戒嗔的文章被一些杂志与报刊引用,这里还是提前做一些声明,因为第二本书出版的时候,戒嗔定然不在网上了,那么如果杂志与报刊引用,愿意支付稿酬的,依然可以用捐助希望工程的方式支付,具体就看博客置顶的那贴吧。
万物都有分合,无论能否舍得。
缘生时合,缘灭时分。
合是为分,分是为合。
如果珍惜,一个人生中的一年零八个月是一个很大数字。
如果懂得,这一年零八个月是与施主们很深的缘分。
和施主们是否还有下一个缘,戒嗔不知道。
只是戒嗔想说:不必不舍,不舍便不得。
在某个转角,该离去的人总会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