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把几年前戒尘的事情告诉了他们,几位客人都很紧张,也不敢立即外出了,戒傲还跑去山下请沙大夫来寺里,生怕出了意外。
等了很久,客人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便告辞下山而去。
戒嗔看着他们背影想,也许那一年发生的事情只是一个巧合,和水果无关吧。
有时候,人们的偏见与一无所知更无趣。
晚上的故事来了
前些日子,戒忧师兄在城里的表弟齐施主来淼镇旅游,齐施主在城里有着不错的工作,但总是不快乐,戒忧师兄便把她带上山来,希望师父可以给他排忧解难。
那天正是智缘师父讲故事的时间,在聚精会神的听众中,惟独只有齐施主心不在焉的听着故事,仿佛心事重重。
讲故事结束的时候,戒忧师兄把齐施主带来智缘师父面前,并说明了来意,智缘师父就问齐施主有些什么烦恼?
齐施主说,我有很多烦恼。他从随身的行李中拿出一本日记本,一页页翻开给智缘师父看,一边向我们诉说他的生活中苦恼。
智缘师父静静的听着,然后对齐施主说,施主你留在我们寺里住上一晚吧,明天下午,我帮你解决所有的烦恼。
齐施主又惊又喜,甚至还有点怀疑的离开了。
那天晚上,智缘师父把戒嗔叫到禅房里,给了戒嗔十块钱,让戒嗔第二天一早去淼镇的商店,买一个日记本回来,戒嗔不知道师父的玄机,但是还是照做了。
第二天下午时分,齐施主早早的站在佛堂前等着智缘师父的到来,智缘师父从怀里掏出戒嗔买来的日记本放在他的手中。
齐施主翻着空白日记本,茫然的看着师父。
师父笑着说:“同样是精美的本子,为什么要写满烦心事呢?”
师父把手伸出来,对齐施主说:“拿来”。
齐施主一楞,忽然明白了师父的意思,把自己的日记本交到师父手中。
师父说,精美的本子可以记载着快乐,也可以记载着烦恼,选择权始终在你的手中。
人心或许一样吧,为什么要承载着忧伤呢?
中午的故事
淼镇里有个小学教师,口才很好,人也很热心,唯一的缺点就是脾气有点暴躁,看到什么做的不对的事情即使不关她的事情都会立即上前纠正。
为此镇上很多人都和她吵过架,甚至有时候被她帮过的人,也会不领她的情,和她吵架。
这位女施主,有天又和镇上的人吵了一架,回到家里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整整一夜,细细思索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却找不到任何理亏的地方。
她为此很苦恼,便上山请教智缘师父,她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一一告诉智缘师父,每说一件事,便问智缘师父,她观点是不是正确的。
智缘师父频频点头,同意她的所有观点。
她更加不解的问智缘师父,既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她做的都是对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领情呢?
师父回答她,每件事情虽然你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处理事情的方法却有很大问题,不懂得顾及别人自尊心的劝告,即使做的再多,说的再好,就是没有用的。
师父说,在处理一件有争议的事情的时候,谦虚的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是非常有必要的。
晚上的故事
这几年来进香的客人可真不少,小镇附近的几座寺庙香火都很旺盛,我们天明寺所在的茅山并不太知名,即便是这样,来寺里的香客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香客来自全国各地,什么人都有,有商人,有上班族,有学生,甚至还有官员
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为佛祖上一注香的,寺里没有专门的人卖香烛,有位山下老施主就在寺里摆上个摊点卖香维持生计,这里的香只有一种,一元钱一注。
上香并不在次数,有心上香只要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上一炷或三炷香就可以了。
上香时,要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剩下的三指合拢,双手将香举到眉部,冥想佛在眼前。
如果是上三炷香,第一炷插中香炉中间,第二炷插右边,第三炷插左边。
上香的规矩并不那么简单,不过戒嗔也不想讲的太仔细了,只怕戒嗔讲完,下次施主们上香时又都忘记了,还是到时多请教寺里师父吧。
有次一位穿着很破旧的施主来寺里进香,他对师父说,他很穷,没有办法给寺里香火钱。
师父说,你已经上过香了,心意已经到了,何必一定要额外给香火钱呢?。
那位施主却有些心里不安,觉得亏欠了我们,师父便递给他一把笤帚请他帮忙打扫寺院,并告诉他并不是单纯的给香火钱就叫布施,用身体布施也是一样。
施主很高兴的接过笤帚,开心的扫着戒嗔中午才扫过的寺院。
只一小会,扫完寺院的施主问师父,是否可以多留在寺院里一段时间,替我们做些杂事。
师父笑着对他说,用身体布施是种布施,但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寺院中。
施主恭敬向师父行礼,转身下山。
其实戒嗔还是很希望施主继续身体布施几天的,因为负责打扫寺院的一直是戒嗔。
戒嗔到了,前几天QQ编辑联系戒嗔开个博客,戒嗔其实也不懂这个,不过看到施主们也说让戒嗔开博客就同意了。
刚才一直在弄博客http://user.qzone.qq.com/787129669把以前的故事整理进去。
请施主们不要加这个QQ做好友,平时戒嗔是不上的。
这段时间戒嗔事情又多起来了,估计暂时没有时间写新故事了。
等些时日,闲下来的时候再给施主们写故事吧。
讲故事是种缘,听故事也种缘。
即使缘分不再继续,戒嗔和施主们还有曾经的缘。
如果有新故事,戒嗔还是会先更新在这里,如果施主们还有问题在故事中找不到答案,那么不如留下来,等戒嗔下次来的时候,给施主解答。
若有所失之时候,请记起曾经得到的。
元宵灯谜
每年的元宵节,镇政府都会办一个小型的灯会,每盏灯下都会有一则谜题,猜出答案的人可以得到奖品,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很多迷题是出自师父之手。
智缘师父是一个猜谜高手,有时候我们认为很难解的谜语他可以脱口而出答案,师父的这项本领在镇上也很有名,所以为镇政府组织活动的陈施主在活动开始前定会上山向师父求助,师父便随手在纸上写上二三十个谜题交给他。
我们知道灯会很热闹,镇政府的人在镇边小清溪旁拉上长长的彩绳,挂满各样的灯笼,镇上的居民更会穿着最漂亮的衣服来参加灯会,很多人都会在小盘子里点上一盏小蜡烛,在小清溪中顺流而飘,也有人在小盘子中放上寄语,送于有缘之人。
寺里最爱热闹的是戒傲,每年元宵节的时候,便忍不住躁动,想着下山去参加灯会。师父坚决不许,因为元宵节灯会同时也是姻缘之会,如果我们去参与,实在不妥。
戒傲有些失落,师父看出他有些不快,便对戒傲说,打算给我们单独出一道题,如果在元宵节前,你们解的出,我便允许你们下山,如果解不出,那就乖乖待在寺里,过完节后,我再告诉你们谜底。
师父给我们每人一张纸,纸上都写着八个字,月夜静思,过犹不及。
我们面面相觑,师父说,这道谜题一直想给组织灯会的陈施主,只是想到可能无人能猜到这题的答案,便没有给他,这道题谜底就是我们寺中常用的一件事物,你们几个猜出答案后告诉我吧。
戒嗔拿着纸张细细思索,想不出这是个什么事物,戒障和戒傲则在寺里转悠,挨个寻找排除寺里的东西,也没有找出答案。
时间一天天过去,谜底一直都没有想出来,我们心中所盼望的已经不再是元宵灯会那天去镇里参加灯会的事情,而是希望元宵早点过去,好从师父那里知道迷题的答案。
元宵节的第二天,我们一早便到了师父房里,师父笑着说,你们把我给你们的迷题翻过来,然后读一读背后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