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还有就是印度已经中国等minority教授,和美国教授的选择。个人认为,印度中国教授只有两端的极品,一类非常nice,自己吃过太多苦,于是能够理解你要走过的路,所以非常能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希望多提携你。另一类就非常mean(龌龊)了,自己吃过苦,那么凭什么你不能吃同样的苦。他熬的,你也得熬,不能像美国人那般娇气。而美国教授的水平大部分处于average的中庸段。用通俗的概念,选择印度中国教授如同买股票,买对了收益高,买错了被套牢,美国教授更像是在买基金,钱虽不多可是够safe。
E.还有就是希望大家信一句中国老话:“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翻译成英文就是“If sth i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如果有的东西听起来都好的不像真实的,那么很可能就根本不是真的。奉劝各位涉世不深的小朋友,如果professor给你打电话,给你一堆海市蜃楼的承诺,把你的未来描述的如春天般美好。你脑袋里的警报器就要灵敏起来了。不能百分百保证,可是他显得这么积极主动总有啥东西在驱动。是因为你好的让他无法割舍,还是别的一些目的,就看个人造化了。
第二,好方向。我认为好的方向应该是你的兴趣和市场需求结合的产物。这么多年之后,我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在于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要上北大清华,你就的数理化语文英语都出类拔萃。可是五个手指有长短,一样米养百样人,多少小孩就在这种一切都要优秀的硬标准下,慢慢丧失了自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估计连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科目都不知道,只是最擅长考试。这一类在出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老师是你要读好书,于是你努力,可是到了国外之后,没有人监督你,全凭自觉。这个时候,你可能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开始非常lost(迷失)。你并不觉得费八辈子劲拿来的offer给你带来了快乐,相反你迷惘了,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当年就是这种情况。如同HP总裁孙振耀先生说的:”人不开心,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要什么。”而在中国模式下的教育体制,你打小估计也不知道自己也要什么,只知道你父母要什么你老师要什么。所以我的建议是,在答应任何一个offer之前,你得冷静的问自己:“做这个方向,你会感兴趣吗?”而市场需求,就是稍微也要估计自己将来辛苦n年出来的出路。
说到这个,我想和大家讲讲几个自己身边经历的故事。刚去学校的第一周,由volunteer(志愿者)带领团队参加学校组织的orientation。我们组的领队是一个大二的美国女生 Jessica,长的挺pp的,闲谈之中,我们聊起 了专业,她说她读历史还有spanish(西班牙语)。我挺好奇的,于是问为什么选两个,她说:“历史是她自己喜欢的major,可是她父母给她付学费,他们希望她能学spanish。所以最后doublemajor。” 上面那位问电影小朋友,其实你也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想法。
另一个更深刻的是我当TA时的一个美国学生Jared的故事。话说07年是我点背的开始,也是点背到低谷的一年,我失去奖学金,也没有了TA办公室,每天和我教过的一群老美学生泡在系里的公共机房里。那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我坐在机房门口的bench上发呆,即落寂,又落魄,想着自己好歹也是拿了几个奖学金的优秀applicants,怎么到如此地步。Jared看我表情不对,于是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
“what has happend, ××?”他很关心的询问。
“I screwed up.”(我把事情搞砸了) ,我对着他苦笑。
我告诉他,我换了专业,换了老板,前面两年的时间基本都作废了,一切重来。我和教过的学生大体年纪相仿,关系都不错,Jared就是平时和我经常瞎侃的学生之一。他比我还大一岁,我已经读到grad(研究生)的第三个年头,他还在读大三。我一直知道这个fact,但是基于尊重他的隐私,也一直没好意思探究其中的缘由。那晚,Jared突然open up,开始和我讲起来自己的事情。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现在才读到大三吗?”我顿时来了兴趣,也暂时把自己的小悲惨抛到脑后。他开始叙述自己的往事,原来Jared出生在一个美国富裕家庭,他的妈妈是有个有名的会计师,负责审计大公司的账目,(具体啥称号俺给忘了)。高中时候,Jared和自己的初恋打的如胶似漆,学业搁置,于是他妈妈用钱和自己的关系把他送进了一所医学院。Jared读了两年医学院,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学医。于是中途从医学院quit,和女友分手,重新申请了cs的program。不仅如此,他很有骨气,拒绝了家里的资助,在usps(美国邮政局)打工给自己赚生活费,付学费。每天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回邮局开铲车运包裹,每天平均睡眠不超过5小时。不仅如此,由于fulltime(全职)工作的缘故,他选课进度都比别的学生要慢的许多。剩下一年的课程,他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美国计算机本科辛苦程度不亚于国内的重点高中,常常半夜还在机房coding,调试程序。像他这么同时可以handle工作和degree的人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拼命的美国人,我也是第一次发现。Jared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也忽闪着,我能看到有液体在打转。他说人一定要自己有动力,那么无论多苦都能坚持下去。其实这个我相信,美国人比中国人幸运很多的地方就是在于他们的梦想和兴趣总是最重要的,而且有很多的机会screw up再build up, 因此才会有年轻时候混的一塌糊涂现在还能当president 的小Bush,大学里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爷爷级的人物还在读本科。
所以,如果大家可以选择,还是选择自己的梦想,请有些骨气,自己选择的路要自己负责。不要让父母为你的梦想埋单。
第三,好学校。这个我在前面就说过了,在美国也有名校光环这一说。好学校的私人捐赠多,例如前段时间的耶鲁中国校友捐赠事件。好学校混出来的名人多,带动了学校的人脉。好学校招来的公司多,将来毕业的选择面多。不要说美国人民势利,俺们也一样,凭着良心,你看一个清华出来的学生和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破校学生,你会认为他们是同一档次的吗?好学校见的市面也大些,容易培养气场,为啥克林顿访华去北大清华不去你学校,为啥Bill Gates来中国选择优秀学生不选你我,而选了交大复旦的学生。并不一定我们的水准比别人差,更关键的是我们在的平台。就如同一罐可乐在超市买2块,在高档酒吧可能买10块。场合决定机会。不要说我现实,是现实教会了我这么现实。
第四,好地段。如果你前面都觉得没着落,那么这个最容易判断。你至少得个自己选个好地方。毕竟你也将在那边度过几年的青春时光。我说的好地段是指生活方便,例如可以很方便采购到中国产品的地方。否则你别的同学来美国后,过元宵吃汤圆,过端午吃粽子,过中秋吃月饼,生活和国内一样的滋润,你还因为买个中国小青菜要开一个小时的车,吃顿速冻水饺都觉得是享受。那种心里的不平衡是非常可怜的。还有好地段可以治经济较好,公司多的地方。这样你找工作实习都会方便很多,作为local的candidate,你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实在不行,你也能天天去google,yahoo门口散散步,转悠一圈,说不定哪天就碰上你的伯乐了。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拿到offer之后,不要立马答应,或者承认给对方教授写保证书。你得等等,每个学校的offer周期都是不同的,而且有4.15协议,规定你在4月15之前是有机会反悔,对方也不能push你做决定。要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