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是TA(teaching assistant )助教,或者叫GTA(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美国不愧是资本主义社会,都体现到了大学的教育制度上。每个系里开课都需要人批改作业,答疑,带undergrad实验,或者给开seminar。如果让Professor做这些事情,就如同让tiger woods不要拍广告,不要打golf,而是去给自家的后院剪草坪,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太高。于是大部分graduate(研究生)就派上用场,系里给你的工资当然低于profesoor,可是也够你养活自己的,而且免去你的学费。两全其美的事情,于是就有了TA这一个position。TA的好处是可以提前开始你的教师生涯,对于那些将来希望成为faculty的同学,也可以在resume上浓墨重彩的填上一笔。而且可以让 你和老美拉近距离,你一下子能了他们的老师,就不愁没人和你交流了。但是TA的缺陷是要看系里的funding是否充足。而且虽然TA position不是你的advisor直接埋单。可是,任课的professor可以推荐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说,professor除非没有自己的学生,要么这种有钱的差事怎么会流外人田。Ok,我罗罗嗦嗦介绍一大堆,其实要说point是,别以为TA是系里出钱就和你老板没关系了,你老板是帮你争取TA的后台。他要哪天不推荐你,你就啥都没有了,(除非你牛逼能 go over him,找到其他的老师推荐)。
第三种,是RA(research assistant)助研。这个position,可以把美国大学的运作情况解释的很清楚。美国是一个以研究为重的教育体制。每个教授的最重要评分不在于教课是否受学生欢迎,而是在于能发表多少研究成果,也就是paper(论文)。于是作为了一个发考题(faculty)每天脑袋里面想着的事情,就是如何能像爱因斯坦一样,想出一些惊世骇俗的idea,然后用实验支持,再发到某知名的杂志上。做到professor这个级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想idea,发proposal给美国的研究机构例如(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告诉他们,我有一个fantastic idea,可是我需要钱。于是这些美国研究结构的财神爷就拿着我们这些taxpayer的钱,给他们推进科学进步去了。
Faculty拿到钱后,用于维持实验室,买器材,剩下的钱就用来雇佣RA,让你们帮他把idea给实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advisor又会被称为boss的原因。某种意义,就是他拉赞助,你干活,你干的活越多越好,他能拉到越多赞助,影响力越大。RA相对于TA来说,更加锻炼人的专业水平,因为你必须得一定时间出数据,出成果。不像TA,来来回回讲一些讲过没新意的东西,服务了学生,boring了自己。但是,RA的工资直接取决与你老板的拉赞助水平。所以如果你老板已经功成名就, 你的RA funding可能出于稳定状态。但是如果你老板初出茅庐,可能RA的funding是吃了这学期没下学期,不稳定。所以我建议拿到RA的同学要和老板问问清楚情况。并且,RA对advisor的依赖最高,你的advisor不仅要给你发工资负责你的吃喝拉撒,并且要给你付学费。所以这就犹如旧社会学徒和掌柜的关系。他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得努力撒欢的做事出成果,让他开心。
第四种,是scholarship。大部分来由都是你某个校友混出来了,要报答母校,或者某位学校的教职人员非常尽职,大家自发组织,于是变用他的lastname命名一个scholarship。每个奖学金的条件不同,例如女性富婆校友建立的奖学金可能会在女学生中选择candidate。Minority(少数族裔)可能会选择minority的pool里面选择candidates。工科学院毕业的校友可能从自己的院系挑candidate。这个和选miss American一样,条件众多。可是不同的是,你可能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校友愿意捐助母校,这意味着你 有多次申请机会。一般来说,这种奖学金和以上三个奖学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每月都有,而是一次性的几千块或者更多。
最后一种,就是传说中的鸡肋半奖。有些学校是出了名的喜欢发半奖。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比如你可以免去多少学分的学费,可是剩下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你自立。
Ok,我费了这么多篇幅给大家介绍这些,就是为了让我后面这些小朋友们可以透过薄薄的一张offer letter,看到自己将来的至少一年或者半年之内的财政来源。如同赵本山小品里面说的:“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活着,钱没了”,可我要说,人更大的痛苦是:“人在国外,活着,钱没了。”
咳咳,那废话这么多之后,我们就直入中心点,应该怎么选offer。我的总结是“四好”如果其中一条都不沾的话,那么各位就得慎重了。
第一 好老板,这一条当年我出国之前在论坛上问一位前辈。他说:“啥都不重要,最关键要有一个好老板。”可惜我当时生活经历有限,在国内过的悠哉悠哉,被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宠着,体会不到这句话的重要性。可是今天,n年以后,我要郑重的告诉大家,千万要找个好老板。这里指的好,更多是人品,不仅仅只是专业水平。原因各种各样,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在美留学的外国人,你的一切大手续基本都要有老板的签字。每学期选课,必须老板签字,你找到暑期实习,要老板签字,找工作,公司会需要老板的推荐信。有时候甚至一些在美的法律手续,都得由老板签字。你们老板要捏死你,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除非你有绿卡,你遇见不合适的老板就可以非常强硬一拍桌子,说:“老子不读了。”把所有东西往天上一撒,然后蹲在麦当劳里当几个月cashier攒钱抹去这段历史,找过一个学校重新来过。可是作为一个外国人,unfortunately,你没有这个愤青的option。在美国身份决定一切,美国发给你的签证就是来读书,当学生的。如果你中途quit,又找不到要接手你的学校,那你的书就读不成,书读不成,你的合法身份也作废,你就成了illegal immigrant。成为 illegal immigrants并不多见,可是碰上一个绝对可以让你元气大伤几年。
有必要介绍一下美国教授种类
A.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这一类教授刚刚步入教授这个career,并且根据美国制度要在5年之内拿到tenure(终身职称)。美国这点很残酷,在5年之内,经验值不够,paper数量不够的AP就必须转换职业,不能再在faculty这条career待下去。他这一辈子就和教授这项职业无缘了。所以你跟着这一类教授还是有些风险的,他们指导学生经验基本空白,压力大,刚步入faculty career不久。你们都是对方的小白鼠,不仅如此,有的AP可能因为家庭缘故或者别的,转行不当教授去公司。但是risk越大reward也可能越大,AP对自己要求一般严格,不会磨洋工,需要做出成绩赚tenure,你跟着他可能容易出成果。
B.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这是教授的第二阶段,已经拿到tenure,后半辈子无忧。是否继续做research全凭个人的爱好,我见过有些副教授拿到终身任职的职称之后,身体已经被榨干,于是便开始主攻教课,并不是research active。这一类教授比较safe。
C.Professor,正教授,同上,不过,有升了一级,如果从白银圣斗士升成了黄金圣斗士。
D.Distinguished professsor,杰出教授。这一类教授已经是教授中的极品战斗机了。一般这类教授人脉众多,学生遍布各行业,没有发paper的压力,可是认不认真提携后辈,只能看各人的职业操守了。不过个人意见,跟上一个DP,也算树大好乘凉,好歹可以领略一下牛人的风采。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老师是nice boss呢?这里以下有我几个私人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
A.如果你有师兄或者校友,在这个大学,你可以拜托他们给你打听。口碑这个东西在国外是没办法造假的。
B.看他的个人网页,你可以看看他和他学生发表的paper署名次序。对此我保持中立态度。但是如果这个教授所有和学生合作的文章都是把第一作者assign给自己,那么你自己也可以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将来的situation了。美国学术界的潜规则之二,就是作为一个博士生,毕业之前,必须得拿的出手几篇paper。尤其是对有当faculty准备的博士生,更需要拿的出有第一作者的paper作为资本。
C.还是看他个人网页,这个我纯属瞎掰。我个人认为,一般老师如果把自己个人爱好或者家人情况照片放在网上的。证明这一类老师都比较享受生活,不是工作狂。所以既然如此爱自己,enjoy life,估计可以爱己而及人,会让你也能enjo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