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愿此宽广大地上,如天界德转增盛,

伟大世烛恒炽然,经历万岁常光显。

诸佛菩萨慈悲力,白品护世神通力,

成就大仙谛语力,令此善愿皆圆满。

被疑为伪作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诗:

仓央嘉措《那一世》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

我轻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六世達賴喇嘛情歌

在那東方山頂

升起皎潔月亮

年輕姑娘面容

漸漸浮現心上

黃昏去會情人

黎明大雪飛揚

末說瞞與不瞞

腳印已留雪上

守門的狗兒

你比人還機靈

別說我黃昏出去

別說我拂曉才歸

人家說我的閒話

自以為說得不差

少年我輕盈腳步

曾走過女主店家

常想活佛面孔

從不顯現眼前

沒想情人容顏

時時映在心中

住在布達拉宮

我是持明倉央嘉措

住在山下拉薩

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藏語合唱)

喇嘛倉央嘉措

別怪他風流浪蕩

他所追尋的

和我們沒有兩樣

《风车》——仓央嘉措

玛旁雍错湖传说前世见过它的美丽今生仍不会忘记

就算相隔万水千山也总会回到它身边

就像那年你婉转的歌声生生轮回,牵引我执迷不悟。

我努力遗忘可那笑容却挥之不去

纵然诵经万遍却磨灭不了你眉目依旧

于是我只能反复呢喃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抬手拨开轮回转

看前生亏欠的誓言

玛旁雍错湖边歌声远

耳畔呢喃如梦似幻

那一次你拂花轻拈

只一眼泯灭了佛言

惊鸿照影何年轮回间

埋下前生今世劫难

我转经三千不忘你笑颜

而我只能忽略这情缠

到红尘望穿难忘那一年

圣湖边谁歌 声缠绵

看香火缭绕过往事

听钟声撞碎了记忆

彼年它时擦肩佛殿前

宿命辗转无端又牵

若别离,奈何又相见

若相惜,奈何又恨怨

如若此生相知 便相欠

何如不遇不相恋

我不悲不喜,长跪在佛前

不为超度只为修他年

三途河边花,只为你妖艳

那是我许你的誓言

我转经三千只为你默念

是否你也感到这眷恋

纵梵行尽损此生负佛言

求来世再见你笑颜

我转经三千只为你默念

转经筒,印刻下执念

那一年惊鸿影翩跹

只一眼黯淡了人间

今生离合悲欢成云烟

来世许我一生相伴

台湾有个叫席慕容的女诗人,当年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其后其诗作风靡华人圈多年,汉人多猜不出其师承。也许大家现在看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就明白了:席慕容为蒙族,同样信奉喇嘛教,那她修习仓央嘉措的诗也就不稀罕了……

可是蒙古族在清朝时候为什么会全民信奉喇嘛教?这就和当时清政府的战略高度有关了。在元代鼎盛时期,蒙古族人口达到几千万,占中国人口比例曾接近1/10,成为当时中国除了汉族之后的第二大民族。满清入关之后,为了保证北方退路的安全,防止后院起火,对蒙古族明拉拢实打压防范了两百年。其中前者重要手段是和亲,一方面将科尔沁草原上的女子大肆收入后宫,加以恩宠,譬如众所周知的孝庄太后,就是蒙古族。同时也将自己的不少公主下嫁给蒙古草原上的王公贵族。,这样一来,许多蒙古族就不好意思造反了,你想啊,这世界哪有睡了人家漂亮公主,天亮却起兵去打老丈人的道理?(除了葛尔丹)自然也没有舅舅去打外甥,的事情发生了,中国的事情就这样,只要大家做了亲戚,那就什么都好说了。

学过政治经济学的都知道,国家计划里有‘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象我们国家以前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典型的‘指令性计划’,政府通过政策,强制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在这上边,我朝就远远没有前清更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了。大清利用藏传佛教作为柔服蒙古的工具,实行“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国策,通过影响生育文化以减少蒙古民族的人口,乾隆皇帝认为:“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而已”。通过物质刺激鼓励人们当喇嘛,这个人们,当然是指蒙古人了!因为满族八旗子弟自有朝廷供养,是不需要为了物质利益去出家做喇嘛的。

清政府在其《理藩院则例》中规定“喇嘛辖众者,令其治事如札萨克”, 使掌权的喇嘛有了与旗长同等待遇和权力,上层喇嘛享有与蒙古王公同等的优厚待遇,人们愿意通过当喇嘛进入上层社会,如同汉人的通过读书入仕一样,当喇嘛成了底层蒙古族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为了尽快推广喇嘛教,不仅给喇嘛优厚待遇,而且大清历代皇帝还亲自从国库中拨出国帑修建寺庙。“修庙一座,胜用十万兵”, ”,“家有二子者以一子当喇嘛,有三子者以二子当喇嘛”,喇嘛人口迅速占到了当时蒙古族总人口数的1/3。顺治至乾隆一个半世纪的优礼,藏传佛教的地位日崇,成为了当时的‘国教’,影响很大,其势力已伸入漠北、漠南和西部额鲁特整个蒙古地区,拥有寺庙千余座,僧侣数十万人。这点从‘五当召’的规模上依稀能想起当年喇嘛教在蒙古的辉煌。

五当召:位于内蒙包头市西北一百多里的固阳县境内,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是我国喇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五当召的活佛共转世七代,最末一代活佛于1955年病故。此后的几年里五当召没有找到转世灵童,估计和达赖的出走有很大关系——达赖都逃出去了,我还转个鸟啊。

五当召完全模仿塔尔寺建造,是当时典型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自己的武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佛学院,所有喇嘛教的许多资深经师,都要来这里进修学习的,据说鼎盛时期曾有僧侣两千多人(不包括前来进修者)。1996年吧,我慕名前往五当召的时候,里面只剩下20多个老喇嘛了……

西藏以西——追随达赖流亡印度的日子》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格州杰龙奔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西藏以西——追随达赖流亡印度的日子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