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根据中国连锁业协会的资料,2008年,我国连锁业百强前4位和前8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37%和4.84%,而当期美国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5.01%[沃尔玛(Wal-Mart)、家得宝(Home Depot)、CVS Caremark 和克罗格(Kroger)的市场份额合计]和20.79%。

再与同处亚洲经营模式和中国类似的日本市场相比,1999年日本零售市场的前30名零售商的销售占13%,到2008年,日本前2名零售商的市场份额已达到了10%,超过中国前20名零售商的市场占有率。2008 年日本前5 位零售商销售额占据了卖场、超市、便利店零售商销售额市场份额的23.7%;以及非卖场、超市、便利店零售商销售额市场份额的16.2%。

作为各自零售业的龙头,2008年美国的沃尔玛和日本的“7-11”的本土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9.43%和8.7%。

欧美和日本的昨天与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中国的零售业市场掀起一场并购重组的风暴已经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分析零售业前景的前提。

1.百货店和超级市场

百货业多年来的发展态势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稳。市场份额稳定,单位面积营业额稳定,人均销售额稳中有升,利润情况稳定。超级市场和百货业的情况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市场份额是稳中有降。稳定就说明这个行业已经趋于成熟,成熟就意味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所以这两个业态将会在零售业最先掀起并购风潮。事实上上海的流通业已经进行了数次重组,百联集团和联华超市隐隐已经成为百货业和超市业巨头。大商集团、银座集团等区域性零售龙头也进行了跨区域的扩张。这种并购风潮一定会带给A股市场许多传奇故事,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但是也正是因为成熟和稳定,百货业和超市业已经不适合新的资本进入了。但是由于中国一线城市的零售业竞争已经趋于饱和(比如2008 年上海前两位零售商的本地市场份额为18.4%;北京前两位零售商的本地市场份额为8.1%。与美国和日本的市场数据相比,上海零售业的市场格局更象美国甚至超过了美国,北京市场的市场格局更接近于日本),因此百货业和超市业的并购风暴将会从一线城市刮向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零售业从业人员应该会从并购中受益。实业投机资本似乎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做一把投机买卖。

我觉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的百货业现在有不少企业有点“不务正业”,其盈利模式由零售变成“出租场地+销售提成”,从“进销存”管理变成了“物业管理”。这几乎就是一个商业地产商了,但是问题是我们从未听说哪个零售商做商业地产取得成功树立了榜样的。因此对于这种企业我们需要提高警惕,毕竟,零售和地产完全是两个领域,隔行如隔山。

2.专业店

专业店无疑是零售业中的明星业态。市场份额最大并且处于上升态势,单位面积营业额和人均年销售额都在持续上升,尤其是后者的快速上升说明其利润仍然存在提升空间。俗话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专业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业,因为专业,所以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成本和效率优势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用管理学大师迈克尔�8�7波特的理论来说,专业店采用了“目标聚集”战略,聚焦于细分市场。

既然专业店仍然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就说明这个行业无论是对于资本还是对于个人都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个人认为这个行业的机会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上游产业和业态的对接,比如农业公司联合开设一次性农产品连锁店(生鲜店、蔬菜水果店、有机食品店等等),甚至是“烧饭原料一站式采购店”;二是细分市场的进一步挖掘;三是业内的并购整合。因此专业店目前最适合资本的进入,尤其是医药零售店。

3.专卖店和便利店

我个人最不看好的零售业态就是专卖店。倒不是因为其在零售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关键是专卖店不符合商业原则,比如人气、渠道的协调、管理资源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都很难同时处理好。

便利店在本质上属于细分市场,遵循“差异化”战略。但是每年城市每个具体区域的居民或者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家乐福最初每个店都是独立采购,指望便利店能够针对每个具体区域再进行细分化经营不太现实。因此个人觉得做个小超市可能更适合。全国的便利店现在也只是上海的一些店刚刚实现盈利。

4.折扣店

2007年国家统计局零售业统计上首次出现折扣店业态。尽管其现在的销售额非常小,但是新生事物的成长潜力往往是惊人的。折扣店直接省略了流通环节,商品从工厂购进后直接就面对消费者,因此尽管其销售的是过季的折扣商品,但是利润会十分丰厚,也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韩国的折扣店已经逼迫政府限制其24小时营业以保护百货业和超市销售额的进一步萎缩。

所以,如果你有工厂的折扣货源,就大胆地去开折扣店吧。我认识一个哥们开了服装折扣店,5年的时间开了6家店,并且已经开始做连锁加盟店了。

5.网络销售

严格地讲网络销售并不能算做一种业态,因为大规模的网络销售只适合标准化的廉价商品,就是不需要当面看货。这是当当网、PPG和凡客诚品的成功的原因。一般的商品更适合个人在淘宝上开个网店。

最后我们仍然来看升值和加息对零售业的影响。首先升值对于国内贸易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国内贸易都是用人民币结算而不涉及外币。而加息对零售业的影响就比较直接了,因为加息会导致消费的减少。但是由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很小,因此加息的影响对百货业更大一些,而对超市的影响相对要小很多。换句话说,只有在适度的通货膨胀情况下会促进百货业的销售;而超市业由于生活必需品占比重较大,因此受影响就小。

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假如不考虑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流通业应当是中国最有前途的行业。因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流通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从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看,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2》提供的资料测算,2000年各国批发零售业与货运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美国为22.72%,日本为21.15%,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20.33%和24.87%。商务部为中国流通业设定的2010年的这一比重目标值为10%,差距十分明显。

从就业比重方面看,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2》提供的资料,2000年各国批发零售业与货运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美国为35.29%,日本为45.54%,加拿大为41.35%,德国为35.14%,意大利为39.66%。由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多数都在70%以上,因此流通产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一、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中国2007年流通业在第三产业的从业比重仅为25.1%。

但是,问题在于中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消费率越来越低,劳动者既没有钱更不敢花钱,这是中国流通业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天花板。

资料来源:王中宇,《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科学时报2009年11月5日A3版。

我在前面的部分已经分析了RMB升值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也就是温总理所说的“调结构”,所以,升值其实对于零售业来讲是个实实在在大利好的充分条件。中国经济只有从“投资-出口”模式转向“投资-消费”模式,才会真正带给流通业生机勃发的春天。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小说在线阅读_第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木棉小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第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