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丁西坡品读古龙

4

古龙的处丨女丨作是《从北国到南国》,我强调一点:这是一部小说。

从文字风格上来讲,《从北国到南国》很像散文。所以,很多人都把这部作品归于散文类。

但是它确实是一部小说,具备小说的三个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这部小说,如果不是古龙的处丨女丨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阅读价值。

正因为它是古龙的作品,所以,它才具备了另外一层更深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古龙的笔名已经开始使用。

古龙已经出现了,算不上是“横空出世”,也绝对不是什么“颠覆级作家”。他只不过是完成了一次低调的出场仪式:古龙已经登场了。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也要登场了,是隆重登场。

《从北国到南国》发表于1955年,在这一年,一部名为《书剑恩仇录》的武侠小说也出现了。

写这部小说的人,名叫查良镛。

当然,他的笔名更加出名一些:金庸。

金庸与古龙,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会出现很多有趣的话题。

不过,在这个阶段,金庸的日子是好过的,古龙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

这个时候,金庸是《大公报》的编辑,主持过专栏,也做翻译、记者工作。而且,与他同一个办公桌的人也很有名,这个人名叫陈文统,他有个笔名:梁羽生。

工作之余,金庸与梁羽生还可以共同切磋,共同成长进步。

有对比,才有差距,我们就对比一下金庸和古龙在起点阶段的差距吧。

金庸,衣食无忧。

古龙,衣食有忧。

金庸,有创作的条件。

古龙,没有创作的条件。

这个时候,古龙已经离家出走,他还是个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也要吃饭。

古龙孤独在台北县瑞芳小镇挣扎求生,到处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这段艰辛困苦的日子对古龙而言是深深烙印且不堪回首的记忆。靠朋友的帮助,于台北浦城街找到一个小住处,安定下来。古龙笔下的男主角多为无家的浪子与这段自身经历应有密切的关联。

他一边打工,一边写作,一边念书(三栖明星),不但完成了成功中学的学业,也考进淡江英语专科学校(即淡江大学前身)夜间部。

这个时候,古龙的前景一片光明了(相对于以前的黑暗而言)。

事实,也会是如此吗?

那是1972年,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即将结束,就写信给古龙,希望他能给《明报》写武侠小说连载,使之不至于出现空白。根据古龙的朋友于东楼对武侠作品评论家陈墨所说,古龙接信时他正好在场。那时古龙名头正盛,来函很多,也细看不过来,他漫不经心地让于东楼将信拆开,看看到底是哪个“家伙”从香港来信给他。结果是金庸的约稿信,古龙看了之后,难以置信,澡也不洗了,“光着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说一句话”。

这段叙述十分有趣,出自于东楼之手,应该可信,之后古龙即开始为明报撰写《陆小凤系列》这个作品,作品很成功,也很精彩,尤其是前面的三部。即使是古龙的坚定拥护者也大都承认,古龙在写作《陆小凤系列》之前,已经进入了创作上最辉煌的时期。这实际上意味着,按照古龙自己的观点,金庸是前辈,他自己与前辈还有某种差距。同时,金庸对于古龙,也表示了很大程度的认可。

以上陈述,还要结合另外一个事实来考虑,古龙是一个专业的武侠小说作家,他是靠写武侠谋生吃饭的,而武侠创作,对金庸来说,还只是一个副业性的工作。

现在看到的金庸的作品,是经过了十分精细的修改和琢磨的,而古龙的作品大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创作完成的,从来没有修改过。金庸作品整体的精致性,人物的完整性使得其作品的阅读构成了一种完整的体验。而从作品的整体来,古龙作品在创作水平上起伏很大,即使是一部作品里,不同的部分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文字、情节、人物上有比较大的修改空间。这也就使得古龙作品里一些很精彩的作品和部分受到了影响,形成的是一种残缺的美,不能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于古龙的作品,假如进行较大的修订话,而这种修改不会伤害作品的本质,是能够使作品在文学界获得较大的重视的。毕竟,古龙对于现代创作技法的应用,比起金庸是要多一些的。然而,这样的修订,只能是一种假设了,在很多方面来看,包括创作上,古龙是独一无二的,找不到人给他修订作品了。

『古龙·小说·细说』多维度解读古龙小说,很长很长》小说在线阅读_第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丁西坡2009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古龙·小说·细说』多维度解读古龙小说,很长很长第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