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龙年少离家,自立更生的日子里,受到朋友适时的帮助,自然产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因此,成名之后的古龙对于朋友相当讲义气,尤其对境况不佳的朋友特别照顾有加,如武侠片演员王冲与弟子丁情曾一直寄住在他家,只要有机会,就不断向人推荐。这种“生,于我乎馆”的友情实在少见。尤其是对丁情更是疼惜,因为同病相怜的身世,古龙付出爱与鼓励,甚至让丁情继承衣钵,培养能自立的本事。还曾经撰文介绍丁情[70]来推荐他。古龙对朋友是这样毫无保留地付出,也赢得这些朋友在他生命最后历程的无怨相陪。因此学者罗龙治认为:“古龙四十多年短暂一生,『友情』是超手名利的最大收获”。
因此,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最特出的便是对友情的描写,与生活中重朋友的性格一致。特别的是:古龙并不追寻像中国传统小说以及金庸小说男主角之间的结义兄弟之情[72],而是着眼于纯粹的友谊,并在友情中加入生活挫折与现实的考验,虽然贫困、潦倒、饥襄,但是友情的支持、同甘共苦、肝胆相照,仍旧能活得快乐自由而潇洒。所以古龙在楚留香身边安排了胡铁花、姬冰雁,在沈浪身边安排了熊猫儿。寂寞的阿飞也有李寻欢愿意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拯救他。这些故事人物在在显现古龙现实生活中对于友情的渴望与重视。甚至《欢乐英雄》一书通篇利用颂扬的笔调来歌咏友情的真诚与可贵。武侠小说的主题大部分在显现大侠个人的盖世武功与传奇经历,因此较少在小说中用极大的篇幅单独对友情进行铺陈与描绘,所以“友情”为主旨的武侠小说是较少见的,正因为少见,更突出古龙对这种纯粹友情的看重。古龙不走民初以来武侠小说中以武功、爱情为主题的写作方式,而将焦点放置于“友情”之上,形成古龙武侠的一个特色。
至于朋友眼中的古龙又是怎样一个人。邹郎说:
实在说,古龙的一生,是活在不得志的狂狷生涯中,他是“人在三江外,却在五行中。”的乱世书生。
刘德凯[74]说:
古龙就是活生生的“楚留香”,他的个性与生活一如他笔下的“楚留香”,少不了酒、女人、朋友。
这些朋友为古龙精彩的的一生作了最好的批注。
16.古龙的父亲熊鹏声定位没没无名的武侠小说作家,笔名为东方客。后来帮助高玉树兢选台北市长当选而进入政治界。17.古龙与父亲熊鹏声有三十多年不通音讯,直至熊鹏声因帕金森症陷于时昏迷时清醒的状况,想见古龙一面,于是登报寻子。报上的广告是这样写的:“古龙亲父熊飞(鹏声)觅独子熊耀华到仁爱路四段仁爱医院诀别,千祈仁人君子紧催古龙立救父命料理人事以尽孝道”。古龙才与父亲见面。
18.古龙为了纪念,特别将他的儿子取名为熊小龙。后因是私生子,改为郑小龙。现为航警局警宫。
19.诸葛青云(1929—1996年)本名张建新,山西解县人。台北行政专科学校(即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前身)毕业,曾任总统府第一局科员。1958年发表处丨女丨作《墨剑双英》。代表作《紫电青霜》《江湖夜雨十年灯》1988年由金兰出版杜出版最后一部作品《傲笑江湖》(续写金庸之《笑做江湖》)。
20.卧龙生(1930—1997年)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平人。1956年因受到“孙立人事件”牵累,提前白军申退伍,生计艰难,为了糊口,得友人童昌哲(即伴霞楼主,时任《成功晚报》副刊编辑)鼓励,始尝试走武侠创作之路。因祖居南阳卧龙岗,牛鹤亭青少年时曾在当地“卧龙书院”求学,因取“卧龙生”(意为卧龙书院学生)为笔名。 1957年发表处丨女丨作《风尘侠隐》。代表作《金剑雕翎》《岳小钗》《天马霜衣》,1997年于上海《新民晚报》连载《梦幻之刀》,未能完成即病逝。
21.诸葛青云的《江湖夜雨十年灯》第二集即由古龙续写,
23.1969年古龙先是应徐增宏导演之邀写作了《萧十一郎》剧本,拍成电影,反应平平。后来邵氏导演楚原重拍《萧十一郎》于1979年1月28日在台上映。
24.据《中华民国上映电影总目》所收录:1976年至1982年间古龙担任武侠电影编剧总共有25部:而所拍摄的武侠电影原著作者为古龙的则有60部之多。
27.1980年古龙投资电影公司,名为『宝龙电影公司』(此名用古龙与妻子宝珠各取名字中一宇为之。)古龙自任编剧、监制、导演,拍了《楚留香传奇》、《楚留香与胡铁花》、《剑神一笑》、《再世英雄》(此为倪匡编剧的科幻片)四部电影,28.《楚留香传奇》1980年4月2日上映、《楚留香与胡织花》1980年9月12日上映、《剑神一笑》1981年5月22日上映。
29.1982年古龙为华视制作第一档连续剧《新月传奇》。参阅《民生报》,1982年6月3日,第9版。一直到去世后还有已送新闻局审查的连续剧将在电视台播映。
30.但是古龙与于秀玲的婚姻并未登记,因此许多记载都将于秀玲视为古龙的同丨居丨女友。
37.丁情本名蒋庆隆。古龙大弟子以及朋友。师从古龙前是电影界人士,艺名小黄龙。《那一剑的风情》、《怒剑狂花》、《边城刀声》三部书是在古龙指导下完成,正式出版时挂以两人名字。
41.如《流星、蝴蝶、剑》中有一段文字:“她欺骗别人,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是为了要活下去。一个人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是可以原谅的。”比段文字将欺骗用生存的借口合理化,与世俗对欺骗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