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北美票房迄今7200万。Metacritic67分,烂番茄80%评价。《芝加哥太阳报》:“完美的纪录片,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个病态而患有毒瘾的MJ在彩排,而是一个因为音乐而生的人。”《滚石》:“MJ的挣扎让人不安而难忘,也给人以启示。”
《狼灾记》
最开始去电影院的时候,我犹豫过,因为电影票也不便宜,而我又是一个传说一样肤浅的类型片观众。但是冲着重出江湖的田壮壮和“魔幻”二字,我还是去了。北影的郑洞天说,中国唯一一个有望成为大师的导演就是田壮壮。进了电影院看了半个小时,我又被文艺打败了。
电影里有很多字幕和旁白,交代着一些电影没讲清楚的内容。后来田壮壮导演自己说,他根本就不想加那些字幕和旁白,但是制片人看不下去了,你这样不是把观众当村上春树吗?于是田壮壮导演做了一下妥协,幸亏他妥协了。其实字幕还好说,加不加都差不多……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讲述陆沈康的边疆生活。时空跳的那叫一个乱啊,过去、现在和将来完全混乱,我极力调用有限的智商,终于在陆沈康带领部队回中原的时候把时间理清了。艺术片导演就是不把你当回事,但人家是大师啊,而且这一段错乱的时空表现和边疆的生死混沌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呼应。中间部分陆沈康和卡雷族女人的情欲戏据说是原著的精华所在,我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就我看来影片表现的同样很棒。陆沈康单身那么多年了,遇到美女还管什么道德礼教。镜头拍的很美很性感,我说一句怕马屁的话,田壮壮用**展现人物内心,和《色戒》隔空互敬。说到这,我先拜托有些智商不够的人就不要说什么类似于“难道大师这样做就行,郑重这样做就不行?”的话了。
影片让我作为一个观众觉得不妥的地方,就是当陆沈康和卡雷女人变狼以后的部分,这和前面表达的内容就存在一些分裂,我反正觉得拍到两人变狼就结束,倒是可以接受。不过艺术片嘛,叙事的错乱反倒是正常的。狼灾记票房仅有3、500万。不过田壮壮倒是不会在乎这些。
《倔强的萝卜》
本来也不想说,但觉得这样一部黄渤的片子,还是胡说几句吧。这片子我是下载看的,我该死,但我庆幸啊童鞋们。有着几十块钱我干什么不好?
我再重申一遍我各人的一些标准吧,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普通观众,商业片能让我觉得这电影票花得值就行。所以我觉得《零零狗》这种纯烂片能让我笑,而且笑料还不生硬(总体而言,我笑点不低还算可以)我就满意了,我想《零零狗》的一亿票房都是这么来的,票房是最坚实的数据和最直接的市场反映。《倔强的萝卜》是个商业片这没什么可说的,他就是《疯狂的石头》的模仿,或者说他们自己希望是。影片在形式上对《石头》模仿了个底儿透,黑色幽默,多线叙事……这次愚蠢的复制是非常不成功的,拿肉麻当幽默,拿无知当深沉。自从《石头》后,有多少疯狂模式的影片出现?又有几个成功了?电影说到底就是讲故事。“没有蹩脚的主题,只有蹩脚的表达主题的方式。”可恶的是无能的剧本还用黄奕来拖戏,实在太无语了。那条线就是狗屁用没有。
《大胃王》我就不说了,实在找不出话了。发现我和这部电影是属于两个语言体系的。
《秋喜》
这部电影没去电影院看,这是我挺后悔的一件事。当时这部片子我了解的信息不多,以为这又是一部《风声》的跟风作品,毕竟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产业中屡见不鲜了。等我看到一些影评人的评论,并“非法”的看到片子后,很后悔没能去电影院贡献一下票房。虽然有些人觉得我看不起国片,但事实上是对于大部分国片我都会坚定的走进电影院去花钱支持。
《秋喜》作为谍战片这一亚类型,商业味倒是很浓,一开始就让人眼前一亮。开篇那个丨炸丨弹,我还以为导演要致敬希区柯克呢,几组镜头调度也很有味道,让我想起了墨西哥导演托罗的运镜。导演孙周作同时为一名著名摄像,影片画面非常漂亮,镜头流畅。演员表演非常精彩,看来不是我们缺少演技,是导演不会说戏。因为我对类型片的感情,对电影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尤其看重。虽然剧情结构不是那么复杂,但是《秋喜》的叙事太棒,节奏控制尤其出色,把观众抓的牢牢的。细节表现也非常精彩。电影理论认为,电影的叙事层是电影体系的初级子层,所以叙事的地位在电影中是最重要的。叙事下是次层的节奏。叙事和节奏是互相影响的。说一点枯燥的理论,电影心理学认为,影片的节奏和人审美的心理-生理曲线产生同构的时候就会使观众得到满足。所以有人说等到研究透了心理学,电影就可以用程序来写了。但那还叫电影吗?……
《秋喜》人物塑造非常好,传统反派和正面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套用电影的话说,“gcd也有怂蛋。”虽然这是抑扬,但看惯了主旋律,现在遇到真实表现的影片,我都快泪流满面了。而且这种效果让正面角色显得更加伟大,这才是正路嘛!(我只想弱弱的问一下,秋喜这丫头除了好看,还干啥了?……)
就几百万的票房,太惨了……
《杀人宝盒》
一对夫妇的孩子身患重疾,夫妇俩在经济上越来越窘迫。有一天,一位面目鬼斧神工的老头出现,给了夫妇二人一个盒子。当他们使用这盒子的时候,将会得到一笔横财,但是代价是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会有不相干的人死去……
这又是一部小说改编。这几年好莱坞的编剧向文学、舞台剧、漫画要灵感已经是一个显著的创作现象。虽然这种改编一直伴随着电影,但这十几年密度很大,尤以漫画改编为主。不是说编剧枯了,我更愿意理解为创作多元化了。关于文学改编前面已经说了一些肤浅的看法,就不多嘴了。
《杀人宝盒》北美票房1500万,Metacritic评分47,烂番茄44%评价。《综艺》:“导演标志性的科幻手法、超现实主义偶尔能让观众娱乐一下。”《今日美国》:“电影中的人物就像卡通图案,头上都贴着我很傻的标签,其他人则都是一副恶人嘴脸。”
《圣诞颂歌》
这又是一部文学改编,原著是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圣诞夜,上天派来3个精灵让性情刻薄的守财奴斯克鲁奇看看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渐渐唤醒他人性的另一面。狄更斯是我最喜欢的西方作家,因为他的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所以很幽默,英国人的幽默又文驺驺的,而且挺冷。他有些自传味道的名著《大卫•科波菲尔》里有一处至今仍让我觉得是最浪漫的情感描写——科波菲尔和小艾米莉在海边伴着教堂的唱诗班拣鹅卵石。这部名著也有改编电影,我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