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臭男人的眼里,女人就是个交易的商品而已。
五、孔子思想对于女性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开始计划在南子一章中说说,但是总感觉有点别扭,算了,还是在这里说说吧。
《论语》里提过一个县名叫武城,孔门十哲之一子游在武城担任过县丞,他大力推行儒家学说,兴建弦歌书院。其辖区的安乐镇更是倍加推崇儒家文化。
武城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叫傅天道,因为陪当地大家门户刘家的两位儿子伴读,从此对《论语》耳濡目染,成为了一个对儒学颇有研究的青年,刘家小姐刘凤珍对他暗生情愫,最后终成眷属。
他们先后生下四个女儿。她们的女儿长大成人后,为了孝奉父母,植槐发誓终身不嫁,她们互相为其她姐妹用开水浇槐,古槐不死反而越发茂盛,成为美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女孝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诠释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为孝顺父母而不结婚这种做法,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孔家儒学中看到孝道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六、鲁国大夫的嫡庶争位
公元前550年,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因为没有嫡子(正妻无子),只好从他的妾生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
季武子的妾生子中,公弥年最大,应该立他。不过季武子更喜欢自己的妾生的小儿子季悼子。
可他又害怕直接立了季悼子做继承人,会引来麻烦。就去问自己的家臣申丰:“你看,这两个儿子,公弥和悼子,我都喜欢,可继承人只能有一个,我想选择一个贤能的人立之。”
申丰一听就明白了,回家就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季武子听说申丰要走,就去挽留。申丰说:“你要那样做,我马上收拾东西离开你。”
季武子只好放弃。但是他并没有死心,就去问鲁国大夫臧纥。臧纥说:“你设好宴席,请鲁国的官员来,我自有办法。”
季武子选好日子请臧纥等大夫们来做客。臧纥就让人在北面摆好席子、食具、酒杯,然后召见悼子。
悼子来时,臧纥显示出非常尊重的样子,亲自走下台阶迎接。其他大臣一看臧纥这样,也就跟着下来迎接。
等到喝酒到了应该单独向宾客敬酒时,臧纥这才叫来公弥,让他和一班宾客坐在一起。
这叫啥?这就叫欺负人。
公弥是长子,当然不肯了。季武子于是让公弥做马正的座位(地位也非常低),公弥还是不肯。鲁国大夫閔子马就过来拜见公弥说:“你可不能这样。为人之子,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不孝,而不是为自己的地位争执。这是你父亲的意思,你怎么可以不听?假如你恭敬孝顺的对待你的父亲,你还能保住荣华富贵,如果你不答应,很可能今晚就会倒霉。”
这几句话是威胁,但也是劝诫,目的是告诉公弥好汉不吃眼前亏。
于是,公弥不仅忍了,而且忍的很彻底,他每天恭恭敬敬的早晚给父亲问安,丝毫没有显示出对于季武子的不满。
季武子看了很高兴,因为心里也多少对这个儿子有愧疚,所以季武子常常到公弥家里去喝酒,然后带很多饮宴的用具前往,这些用具大多是金银所做,非常值钱。季武子喝完酒就将这些东西全都留给公弥,公弥这一季氏的分支,从此就富裕起来了。后来,鲁襄公让公弥到朝廷做了左宰。也算是落了个不错的结果。
臧纥的计划成功了。他为啥能成功呢?
因为臧纥的情况和季悼子差不多,他非常有斗争经验。
臧纥的父亲臧宣叔的原配夫人是铸国(今天的山东肥城县附近)人,她给臧宣叔生了两个儿子臧贾和臧为后,就死了。
臧宣叔后来娶了鲁宣公夫人穆姜妹妹的女儿,生了臧纥。臧纥从小在国君的宫廷长大,鲁宣公夫人穆姜也很喜欢他,所以让他做了臧氏家族的继承人。臧贾和臧为只好逃亡到了铸国。
卫册:
卫国的女子历史记载中本来就不多,但黎庄夫人的故事是应该说一说的。
黎国本是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在周文王时期,被文王所灭。周武王伐纣后,封尧的后代于黎地。
据《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黎国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结果在晋国的帮助下黎国迁都黎侯城(今山西黎城东北)。
卫国与黎国联姻,将一位卫女嫁给了黎庄公。
据《烈女传》记载,黎庄夫人和黎庄公两个人的追求不同,而且相差甚远。(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
所以,黎庄夫人在嫁给黎庄公后不久,两个人就分居了,此时作为一个新婚不久的女人,黎庄夫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此时,黎庄夫人的傅母非常同情她,认为黎庄夫人如此贤惠,却反遭冷落,为她抱不平,于是劝她:“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
意思是说,夫妻合则来,不合则去,没有必要这么就乎着,这样谁都痛苦。
可是黎庄夫人,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女人应该从一而终。
我们不能埋怨黎庄夫人的选择,因为那时候女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赞扬黎庄夫人那位傅母的认识,因为在那样的年代中,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很多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夫妻双方因为很多原因却还维系在一起,这样的婚姻生活,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既然第一次错了,就不能一错再错。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婚姻是应该是基于爱情而存在的,当爱情没有了,也就该结束这段婚姻了,这是我的认识。
晋册:
一、善良的男人拯救了一个可怜的女人
《左传》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将魏颗的父亲魏犨生前有一个爱妾,没有为他生下儿子。所以魏犨迁罪于这位小妾。(还不知道是谁的问题呢?)
魏犨生病时,就嘱咐儿子魏颗:“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可是魏犨弥留之际,他突然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对魏颗说:“你一定要把她给我殉葬,死后也给我作伴。”
等到魏犨死了,魏颗就把这个父亲的宠姬嫁了出去,说:“我老爹死时脑子已经糊涂了,我还是按照他还清醒时的话来做吧。”
现代法律中也有这样的规定,人在头脑不清楚时所做的遗嘱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攻打晋国,魏颗奉命帅兵抵挡,双方在雒(今天的陕西大荔县附近)展开一场大战。
魏颗和秦军作战时,他突然看见一个老人,用草编成绳子,绊倒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杜回摔倒,被魏颗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