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鲁文公夫人
公元前623年,鲁文公派人到齐国迎娶自己的老婆出姜,但是鲁文公并没有让国卿去迎接,这个是不符合当时的礼节的(这种礼节我在《东周婚姻新现象的研究报告》中已经说过)。
《左传》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理由是这样的,当初订婚的时挺隆重,迎娶的时却随随便便。把女人骗到手就得了,是不是啊?该给的东西都不给了,这就是背信弃义,这事如果是国家娶国母,那这个国家一定会产生内乱,如果是公卿娶老婆,这家公卿一定会衰亡。
这个出姜最后的下场很悲惨,她被鲁文公抛弃了,回到了齐国。
有人认为这就是因为当时齐国嫁女儿时不在乎鲁国聘礼所造成的结果。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十足的败家子。
我一直认为,婚姻这个东西只是两个人的事,再盛大的婚礼都是给外人看的。
那种大排场,花去父母毕生积蓄的大型婚礼,如果结婚的这对新人觉得理所当然的话,我倒觉得这对新人倒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因为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婚姻质量,而只在乎别人去怎么看自己的这段婚姻。
婚姻能否长久并不是举行多隆重的婚礼或是要给多重的彩礼才可以保证它的质量,它需要夫妻两个人的真情相爱和对日后生活的共同努力才行。
出姜被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婚礼不完备,她被休弃是另有原因。
鲁文公还有一个妃子叫敬嬴,敬嬴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鲁国的继承人,私下里结交了鲁大夫襄仲。
公元前609年,鲁文公死了。襄仲想立敬嬴的儿子做国君,叔仲不同意。襄仲于是就找到齐国,请求齐国帮助。齐国内乱刚刚结束,齐懿公被杀,齐惠公即位,齐惠公正想凭此机会结交鲁国,于是答应了襄仲的请求,帮助他立敬嬴的儿子做国君。
这年冬天,襄仲发兵杀死了被休的出姜的两个儿子,立敬嬴的儿子为鲁宣公。
鲁宣公即位后,襄仲就假传君命,让反对鲁宣公即位的叔仲觐见。叔仲的家臣公冉务人就劝叔仲:“您可不能去,去了就活不了了。”
叔仲说:“这是国君的命令,死也得去。”
公冉务人说:“假如这真的是国君的命令也就罢了,可这要不是国君的命令呢?”
叔仲不听,还是去了。结果叔仲残忍的被杀死,死后还被埋进了马粪中。
出姜在齐国知道自己的儿子被杀,边哭边喊:“天呀!襄仲无道,杀死太子,立了庶子!”
鲁人哀其不幸,因此称她为“哀姜”。
从此大家可以得知,出姜被休的原因还是因为对于鲁国未来继承人的问题上和鲁文公出现了分歧所致。
四、孙叔敖妻
鲁国大夫公孙敖,也称穆伯,娶了莒国的一个女子,叫做戴已,给他生了儿子叫做文伯。戴已的妹妹叫做声已,给他生了儿子叫做惠叔。
关于这个戴已的故事历史上是有分歧的,《烈女传》和《左传》中的记载有矛盾之处。
《左传》中说文伯是戴已的儿子,而《烈女传》上说她是:“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也就是说这个记载里戴已并不是文伯的亲生母亲而是姑姑。
《烈女传》中的戴已在公孙敖死后,对文伯视如己出,悉心教导。
当戴已看到很文伯在一起的朋友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的时候,就以周武王、齐桓公这些人举例子,说他们底下的人都是些敢于直谏的人,而不是像你的这些朋友这样轻浮,且只是和你酒肉相交。
文伯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烈女传》记载:“(文伯)于是乃择严师贤友而事之。”
戴已还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女性,文伯还常常向她请教治国的方略。戴已如果在今天,水平最起码也是个大学的副教授。因为她所阐释的治国的道理太经典了。
《烈女传》记载了戴已这段话:“吾语汝,治国之要,尽在经矣。夫幅者,所以正曲枉也,不可不强,故幅可以为将。画者,所以均不均、服不服也,故画可以为正。物者,所以治芜与莫也,故物可以为都大夫。持交而不失,出入不绝者,捆也。捆可以为大行人也。推而往,引而来者,综也。综可以为关内之师。主多少之数者,均也。均可以为内史。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轴可以为相。舒而无穷者,摘也。摘可以为三公。”
这个经,当织布讲(也有人说当画画讲),把女人最擅长的这项工作来作比喻治国和用人的道理,可见戴已时常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而且想得很深刻。
但是戴已对文伯百般教导,却没有想到,文伯因为不忌女色而夭亡,戴已看见自己费劲心血培养的孩子就这样死了,伤心极了,《烈女传》记载她:“朝哭穆伯,暮哭文伯。”
公孙敖和文伯都死了,鲁国的大夫们竟然还常常来问计于戴已,戴已深知男女有别,一概不接见,孔子对这件事情极为推崇,说:“季氏(公孙敖是季氏一门)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这件事情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当时戴已的政治影响力确实非常大,她完全有做政治女强人的素质,但她可能是由于失去了心爱的养子而彻底心灰意懒了。
《左传》上说法和烈女传上完全不一样,这里戴已早就死了,死后,公孙敖又到莒国求亲,莒国说你还有戴已的妹妹声已(媵妾)呢,不能再嫁女儿给你了。于是,莒国接受了鲁国的另一个大夫襄仲下了聘礼。
公元前620年冬天,徐国征伐莒国,莒国就来请求鲁国帮助,要求和鲁国结盟。
鲁国就派了公孙敖到莒国去参加结盟仪式,顺便再替襄仲把莒国女子娶回来。
等公孙敖到了鄢陵(今天的山东临沭县),看到了要嫁给襄仲的莒国的女儿。
这位莒女真的太漂亮了,公孙敖忍不住了,一不做,二不休,先来先得,就自己娶了回来做了的老婆。
襄仲当时还是个没啥权势的鲁国大夫,就去找鲁国国君鲁文公评理。
鲁文公一听这事,火了,公孙敖这家伙做事忒不地道,就同意襄仲去攻打攻打公孙敖。
这时,鲁国大夫叔仲就过来劝解:“国君啊,俺听说:战争在国内打起来叫做内乱,在国外打起来叫做寇。就是在国外打仗,也会伤到人呢,更何况您让国内动乱,那会伤到自己的。现在,大臣要兴兵作乱,您不制止,万一外面的敌人听说鲁国有内乱,趁机会入侵,可怎么办呢?”
鲁文公一听有理,就制止了这场战争。
于是,叔仲就去给两个人,公孙敖和襄仲调解。公孙敖也自知理亏,就把这位莒女还给了襄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