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公元前670年夏天鲁庄公不惜“违礼”亲自到齐国去迎接哀姜,但是很奇怪,哀姜并没有和鲁庄公一同回到鲁国,而是灰溜溜的自己先回去了,秋天的时候,哀姜才正式来到了鲁国。

程俊英的《诗经译著》一书中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哀姜在路上迟迟不入鲁境,非要等鲁庄公答应她一个要求她才肯进入鲁国,这个条件就是“远媵妾”。这个事情我觉得是十分不合情理的,如果哀姜要求鲁庄公远离其他的女人还有情可原,但是这个媵妾是自己的妹妹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后来叔姜生育来看,鲁庄公并没有信守诺言,是鲁庄公没有遵守诺言,还是哀姜改了主意?

这件事情也是非常可疑的。

疑点四:鲁国和莒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莒国是传说时代少昊的后裔,曹姓的祖先,在春秋时,莒国把都城从介根(今山东胶东西)迁到了莒(山东莒县附近)。

鲁国和莒国在春秋时期,关系并不好,并时有战争发生(规模并不大)。但是在鲁庄公时期,这两个国家突然消停了下来,并且还联了姻。莒国大夫庆“非礼”越境来到鲁国迎娶了鲁庄公的女儿叔姬。

令人奇怪的是这短暂的和平只维持了鲁庄公后期统治的几年而已。后来,莒国又与鲁国在财物上发生矛盾,战争再一次爆发,鲁国的公子季友大败莒国,莒国国君的弟弟也被俘虏。

有人看到这里一定会问,这和哀姜有什么关系?

没错,这和哀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把一些事情,给大家罗列出来,大家来看看有什么问题。

一、在齐桓公称霸后,文姜曾两次来到莒国。

二、齐桓公正是由莒国出发,回国夺位的。

三、庆父逃走,逃亡的国家是莒国。

这些事情的共同点都是莒国,难道这是一个巧合吗?还是另有隐情?

疑点五:齐桓公对鲁国的态度

众所周知,齐桓公和鲁庄公其实是一对冤家,历史上对齐桓公评价很高,说他是“五霸之首”。

当然,对于鲁庄公的评价就显得非常一般了。

但是正是这个名气并不大的鲁庄公却两次羞辱了不可一世的齐桓公。

公元前683年,刚刚登上王位的齐桓公对鲁国发动了战争,但是非常奇迹的是弱小的鲁国却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我们也因此认识了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曹刿。

中学时,我们就学过一篇摘自《左传》的课文“曹刿论战”,曹刿先为鲁庄公分析了打这场战争能够胜利是因为有群众基础,然后用“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的理论,耗尽了齐军的锐气,反击得胜。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史记》并没有记录这个故事,它记录的故事更加神奇了,《史记.鲁世家》、《史记.齐世家》、《史记.刺客列传》都记述了一个叫曹沫(注释2)的勇将,在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80年,曹沫率领鲁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三次,都打了败仗,此时的鲁国非常被动,只能依靠谈判解决问题。

这是一次十分搞笑的谈判,作为战胜国的齐国竟然在谈判中被抢了先机。原来曹沫在这次谈判时竟然突然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这时齐桓公慌了,左右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齐桓公质问曹沫:“你想干什么?”(子将何欲?)

曹沫毫不慌张,说出了一段正义凛然又颇为圆滑的话:“你们齐国以大欺小,欺负我们鲁国,你们现在齐国的领地已经压在我们鲁国的领地上了,你们到底要干什么?”

其实,攻城掠地春秋时每个国家都干过,这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但是匕首就架在齐桓公的脖子上,齐桓公也只好服了软,答应归还占领鲁国的土地。

听到这话,曹沫扔掉匕首,面不改色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齐桓公恼羞成怒想要毁约,但是这时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站了出来,这就是管仲。

管仲当年是受过鲁庄公的大恩的,当年鲁国的公子纠(她的母亲是鲁女)夺位失败,管仲此时处境已经非常危险,齐国的鲍叔牙知道管仲的厉害,要求齐桓公不计前嫌,启用管仲,所以齐国找鲁国要人。但是鲁国是有明白人的,施伯对鲁庄公说,像管仲这样的人,不能用,就干脆杀了他。给齐国一具尸体算了,要不然此人必成为鲁国的大患。

但是,鲁庄公不同意,放走了管仲。

鲁庄公这个决定,造就了这次谈判的最终成功,因为这时管仲站出来,告诉齐桓公,不能背信弃义,因为失信于诸侯,就会失去外援。齐桓公因此退还了打败曹沫时所占领的土地。

但是,大家不知道鲁庄公的这个决定也同样造就了一个很恐怖的阴谋,这个阴谋使鲁国迅速衰落,再也无力与强国抗衡。

齐桓公在这两次战役之后,再也没找鲁国的麻烦,鲁国和齐国在鲁庄公期间,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这是非常奇怪的。

纵观齐桓公一生,打仗唯有这两次失败,但是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竟然忍了,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都没跟鲁国找茬,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点与线

松本清张曾经写过一本非常好的推理小说,叫做《点与线》,那里边的老警官鸟饲利用时间上的节点,发现了在四分钟的范围内的不正常的事件,并以此展开调查,把所有的疑点和线索拼在一起,最终侦破了一起以贪污工程款为背景的杀人案。

今天我想适用这种点与线的方式,把这些散落在历史各个节点上的线索重新组合一下,看看我们到底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首先是为什么鲁庄公三十多岁还不娶妻?

这种事情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但是有的人给与了解释,比如杜预在注解《春秋三传》的时候认为,鲁庄公是因为“盖为文姜所制,使必娶于母家。”杜预的意思是说鲁庄公之所以这么晚才结婚完全是因为她的母亲文姜告诉他只能娶齐女当老婆。

我对这个说法不完全认同,不完全认同的意思就是部分认同。

我感觉在这件事情上,文姜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从鲁人对她的那种厌恶的态度来看,我并不认为文姜可以在这件事情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觉得这件事情,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鲁庄公自己。

纵观鲁庄公的一生,我认为其实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政治家,十分优秀的意思就是并不特别优秀,十分优秀的政治家懂得战术怎么运用,保证自己的统治时期不发生大的问题,鲁庄公统治鲁国整整三十二年,这是一个较比长的期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鲁国没有发生内乱,对外也没怎么吃亏,可见鲁庄公的战术运用得当。

他可以背负父仇,同杀父仇人齐襄公一起去讨伐兄弟之国卫国(《论语》:“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可以为齐襄公主持迎娶周王室王姬的婚礼;他也可以重用曹刿、曹沫打败齐国,取得军事上和外交上的双重胜利;他还可以长时间的等待着齐女的出嫁并不惜违礼屁颠屁颠地到齐国去迎亲。这些都说明鲁庄公能忍耐,善于用人,敢于争取,这都是一个十分优秀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但是像鲁庄公这样十分优秀的政治家和特别优秀政治家的差别就在于,鲁庄公只会运用战术,却不怎么有战略眼光。比如他轻易放走了管仲,鲁庄公这次失误的结果就是,让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而且就我看来正是由于管仲的一次阴谋,彻底断送了鲁国的未来。

当然就娶齐女这个问题上,鲁庄公是明智的,我只是说在政治上,他明白感情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要区分考虑的。

中国第一部女性纪传体通史:稗官女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大胡子二零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第一部女性纪传体通史:稗官女史第6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