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我已经托人将你调查清楚。不说其它的,单凭你在纽约大学时先的那些股票就说明你有很敏锐的头脑和无比的洞察力,另外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我知道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本人才,也难怪你这么年轻就当上了富普林投行的投资部经理。怎么样,我们成立一个私募吧,我出两个亿,你一分钱也不用出,只要你答应出任公司总经理,你就可以占公司51%的股份。”

这么优厚的条件,在私募界从来没有过的。当初谭援朝和几个人成立私募,他个人也只占了40%的股份。而现在徐冠飞不用林康出一分钱,却让他占绝51%,这说明人家允许任何他了。

“徐总,我不知道为什么让你这样信任我。另外一个问题,你刚才说托人调查我了,请问这个人是谁?”

徐冠飞哈哈大笑,说道:“秦怡静是我亲侄女儿,我是他叔叔。”

“哦,仅仅凭那几只股票,你就成立私募,让我当经理,做操盘手?”

“当然不是开玩笑,我相信你的能力。”

“这样吧,徐总,给我两天时间,由我考虑一下。”

“好,我静候佳音。”

(4)

当天夜里,谭援朝来电话了说:“我有内部消息,国内沪深内地上市公司股改了。”

“股改?怎么改法?”

“就是那些非流通的股票,经过一定的对价支付后,在市场内流通。也就是上市公司赠送给你一定数量的股票和现金,以换取他们那些不能流通的股份在市场上流通。”

林康有些疑惑,“那些上市公司能答应么?”

谭援朝说道:“反对的声音当然有,不过高层对此信心很足,不然的话,国内A股市场是死水一潭,所以股改是一定会进行的。”

林康精神一震,欣喜道:“如此说来,牛市快要来了。”

“是啊,牛市就要来了。我现在拼命蓄存粮草,多备资金呢。”他顿了一下,说道,“你在富普林做的怎么样?想不想回国和我一起做?”

“我想回国,但不能和谭大哥一起做。”

谭援朝皱眉道:“怎么烦大哥了?是不是当年我让你离开梁小婉,你还记恨着我?”林康一听他说梁小婉,心里一紧,说道:“是这样,谭大哥,你知道徐冠飞吧,无线灵通的董事长。他准备出资建立一个私募,让我过去当总经理。”

“啊?!徐冠飞可是实业界大佬,财富榜上的前几位人物,身家上千亿,单单个人资产至少也会上百亿,可惜不是我的客户。他出资让你组建私募?”

“是。”

“你答应他了没有?”

“没有,我说考虑一下。”

“还考虑什么?!这可是你在国内发展事业的机会。”

“可是我怕象上一次那样---。”

“上次是赵云狄掌舵,而现在是你做主。再说,有我帮你,你怕什么?”

“好,我听谭大哥的,我答应徐冠飞。”

第二天,林康向富普林总裁富普林先生辞职时,颇为了一番踌躇。富普林先生看到他的辞职信,大吃一惊,皱眉问道:“林,你在富普林做的不开心?”

“不,很开心。”

“是不是公司给你的空间不够,影响你能力的发挥?放心,我们正准备调任你的职位,让你做亚太地区负责人,同时还大幅度调高你的薪水,赠于你公司激励期权。”

“总裁先生,您及贵公司都给了我个人很大的帮助,给了我发挥才能的平台和空间,对此,我深表感谢。只是我想回到中国,想在那儿做出些成绩。”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我们集团也极为看好大陆的投资市场,最近我们也要到中国去发展,大力开拓A股市场的业务。林,如果你不走,我个人认为你是去中国建立QFII的最佳人选。”

“对不起,总裁先生,对于您的盛情我非常感激,可是我不能接受。对不起。”

富普林见林康去意已决,尽管很遗憾,但还是接受了,并对他说,“林,富普林投行的大门始终向你敞开,只要你愿意,我们欢迎你随时回来。”

第三十三章 纵使相逢亦不识

(1)

北京西二环边上的金融街汇集了中国最主要的金融机构,而外资金融机构则主要集中在东三环以国贸中心的中心的CBD的高档写字楼里。同是金融机构,中资和外资却一西一东在北京形成了两个独特的金融区。

林康的“鹏达”风投公司设在国贸中心的第五十五层,租用整整一层楼。鹏达公司下设设立三个部:一是风投部;二是证券部;三是调研部。风投部,经理是吴大伟,该部主要是对一些市场潜力大,而缺乏资金的公司进行风险投资。证券部,经理由林康兼任,副经理秦怡冰,该部主要是进行证券交易,买卖股票。调研部,经理是程天成,该部人员很是繁杂,不仅有专业的经济学家,还有一些重要部门的家属和退休人士,甚至还有警界的侦探。与其说是调研部,倒不如说是情报部更为贴切。

几年外资投行的工作,让林康认识到调研的重要性,这也是他花大气力组建调研部的一个原因。如果说林康的鹏达公司重视调研和情报,但哪一个私募不重视呢,包括基金公司也都非常重视。如果不重视调研和情报,那么这些私募就不会那么神乎其神提前知道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和一些重大的事件。

徐冠飞的能量确实很大,除他自投的两个亿外,又利用自己的关系拉进了五个多亿。其实别人投这么多资金进来,并不是看奔着林康来的,而是冲着徐冠飞在实业界的地位来的。大家都知道他能慧眼识金,便会想到徐冠飞用的人肯定差不了,于是就很慨然地拿出了那么多的钱。

一个刚刚成立名不见经传的私募,在建立之初,就有七八个亿之多,这在私募界极其罕见。谭援朝的“恒利信托”在刚开始的时候,募集的资金也不过1个亿。这些钱如果在2007年,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不要说很能赚钱的私募,即使一些基金公司组建的新基金,短短三五天时间之内也能募集到一百多个亿。但在2005年之初,能有十多个亿,真是罕见。

程天成的调研部送来一份报告,报告中提到一条消息:“2005年秋季中国政府将推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

林康丝毫不怀疑调研部的成果,这些人都是出高薪由猎头公司挖来的具有真才实学的经济学家和与各个重要部门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密切的学者和官员。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站在学术的立场上来预测经济走势,在战略上往往是准确的;而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渊源很深的学者或官员甚至退休人士,他们的政治嗅觉往往比较高,消息比较灵通,他们提供的“研究成果”总是那么的及明准确合乎适宜。

林康吩咐秘书让风投部经理吴大伟和证券部的秦怡静过来。吴家伟是和林康同龄,美国斯坦佛大学法律学博士,半路出家学的经济学。而秦怡静则是林康要求过来的。

“你们俩如何看管理层出台的《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

“这是管理层变相国有股减持即非流通股的另一种方式。”秦怡静说道。

“哦,如何这般说?”林康呷了口咖啡,笑道。

“2002年6月管理层强行推动国有股减持,造成股市暴跌,以致于在9月不得已叫停。后来想了很多种方式,可是市场都不答应,最后没有办法,就想出了以送股或派现的方式补偿流通股股东,以换取非流通股到市场上流通。”

(2)

林康笑道,“这样不好吗,流通股股东无偿得到了股票或现金,自己帐户上的金钱增加了,而非流通股的股东们在锁定期满后也可以到市场上变现了。按某些报纸上经济学家们的话说,这叫双赢。”

秦怡静愣道,“双赢?可能吗?A股市场从建立那一天起同,就是一个零和市场,只有输家---那就是股民,而赢者只有那些上市公司。而那些上市公司又是赢者吗?从金钱上看,他们确实是赢者,可是从信用及声誉上来看,他们又是输者。你去问问股民们,有几人不憎恨这魔鬼般的股市?”

“好了,不要发牢骚了,我们发财的机会来了。”林康笑着对他说。

“此话怎讲?”

私募》小说在线阅读_第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郭现杰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私募第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