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金庸政治学(24)张翠山死后的武当政治形态

6、老人家的固执(1)

在张翠山死后,宋远桥开始掌握武当大权,儿子宋青书也迅速上位,成为第三代弟子之首。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宋远桥,已经年过五旬,到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

这个年纪存在几个隐患,前文已经提到,比如精力问题、比如几个少壮派师弟的威胁,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性格问题。

那位说了,宋远桥这样的得道之士,还有性格问题?当然有。人年纪大了,就容易固执,现实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很多人抱怨领导咋那么固执呢,明知道不可行,明明已经脱离了时代,却还是一条路走到黑,其实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领导自身有话语权之外,随着年纪渐长的固执也是重要因素。不止领导年纪大了会这样,父母也多半如此,老人对权威的维护,往往伴随着固执。

那位又说了,张三丰不是挺豁达的么?百岁老人呢,人家可一点也不固执,事事懂变通。但张三丰有参考价值吗?没有,他老人家不单只是一代宗师,还是一代寿星,一百多岁活得像年轻小伙子一样,此外,还是一代人精,人情练达,胸怀宽广,说白了,那是一代完人。可咱们都知道,完人是不存在的,老张于《倚天》,就非人而是神,并不具备参照系功能。

在光明顶上面对张无忌时,宋远桥就暴露了他的固执,尽管俞二等人认为出手对付一个重伤少年有违江湖道义,但宋远桥坚持认为武当面子是小,剿灭魔教是江湖大节,不可因小失大,并准许儿子宋青书出场对付重伤的张无忌。

其实这个固执的选择也客观上说明了武当政治路线的改变——在张三丰时期,武当飞速发展,七侠侠名远播,但地位相对超然,而在宋远桥掌权期间,不仅仅他本人热衷于插手江湖事务,武当的社会参与度也极高。这一方面与武当自身的壮大有关,另外也和宋远桥的自身选择有关,早在张翠山失踪的那些年,他就常充当江湖仲裁者,而儿子宋青书小小年纪,就闯出了“玉面孟尝”的绰号,“孟尝”二字,也是指他在江湖上结缘甚广。

在这种状况下,在宋远桥父子的心里,如果对自己的身份下定义,那恐怕“武当门下”只能排第二,“江湖大侠”才排第一,换言之,武当只是他们身上的一层皮,或者是寄身之处,融入江湖,获取江湖上的名声和隐权力更重要。

说回宋远桥的固执,他不同意俞莲舟等人的意见,坚持要对付重伤的张无忌,并答应宋青书出阵,无疑是意图强化武当的社会参与度。但可惜宋青书偷鸡不成蚀把米,出了个大丑,宋远桥立刻变了风向,说“今日之事,武当派已然尽力,想是魔教气数未尽,上天生下这个奇怪少年来。若再缠斗不休,名门正派和魔教又有甚么分别”,可问题是,之前让人去缠斗的,恰恰是他宋远桥——你是不是看到了现实中许多领导的影子?

这种固执如果只是人上了年纪的性格变化,问题倒也不大,但如果“配合”了自己的私心,问题就大了。这就好比现实中的官员,年纪大了固执还只是耽误事,但要是掺杂了私心,想着给儿子留点家产或者谋个位置,那往往会出大问题。

比如后来,张无忌在万安寺营救群雄,让群雄从塔上跳下,他运用乾坤大挪移神功解救。可大家一看,这塔高成这样,跳下去准保摔死,个个不肯相信张无忌。这个时候,作为与张无忌关系最密切的武当派,应该及时给予他支持,而作为武当在场的最高领导人宋远桥,则应该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但他并没有这样做,显然,他固执地不肯相信张无忌,结果站出来的是二侠俞莲舟。而在俞莲舟脱险后,宋远桥的表现更是私心毕现,他不顾张松溪和莫声谷二人尚未脱险,反倒叫儿子宋青书速速跳下,联想当年俞二和张五海上重逢,一起回武当的经历(小张无忌被玄冥二老劫走,殷素素追赶,而张五却是先关心受伤的俞二,然后才去追赶),宋远桥此处的表现很难体现出武当七侠的“深情厚意”。

金庸政治学》小说在线阅读_第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笨笨大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金庸政治学第7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