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9、张翠山是宋远桥的威胁吗?(1)
素质很全面,决断力稍弱一点,这是宋远桥的硬条件,靠这个硬条件,做个守成的第二代领导人,问题不大。
可软条件呢?比如外部环境、外力支持等等。一说到这个,可能有人要嚷嚷了:宋远桥同志形势不妙啊!
他们的依据很简单:书中曾借俞莲舟之口提到,在张三丰九十五岁寿诞时,“师兄弟称觞祝寿之际,恩师忽然大为不欢,说道:‘我七个弟子之中,悟性最高,文武双全,惟有翠山。我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钵,唉,可惜他福薄,五年来存亡未卜,只怕是凶多吉少。’”
另外,俞莲舟还提到,“恩师的衣钵传人,负有昌大武学的重任。恩师常自言道,天下如此之大,武当一派是荣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学奥秘,慎择传人,使正人君子的武功,非邪恶小人所能及;再进而相结天下义士,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这才算是尽了我辈武学之士的本分。因此恩师的衣钵传人,首重心术,次重悟性。说到心术,我师兄弟七人无甚分别,悟性却以你为最高。”
这两段话,尤其是那句“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钵”,就被认为是张翠山有望接班、宋远桥大受威胁的佐证。我所读过的研究《倚天》的文章,悉数持此观点。
但我认为,这话里面很有玄机,绝非表面这么简单。
首先,“继承衣钵”是个什么概念?《辞海》告诉我们,衣钵是佛教用语,指法衣和食钵,“继承衣钵”泛指继承某人的思想体系,学术知识或技巧技能。说白了就是,把值得留下的东西给你。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话的语境,前一段是在张三丰九十五岁寿诞时,也就是张翠山失踪五年后,此时的张翠山,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老爷子做寿之际,看着七个弟子少了一个,心里不痛快在所难免,而且越是在喜庆时刻,这种悲伤的“袭击”就越猛烈——无他,反差越大,对比越鲜明。
至于后一段,是张三丰平时的“碎碎念”,金庸用了“自言”二字,换言之就是闲没事干的时候自言自语,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解决悲伤的办法就是忙碌到没空喘气,一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老爷子同样如此,坐在大厅里一看,少了个张翠山,心里就免不了记挂。
所以,张翠山在听到俞莲舟的转述后,态度十分清醒,几句谦让的话说得很实在,“那是恩师思念小弟,一时兴到之言。就算恩师真有此意,小弟也万万不敢承当。”
其实这道理,就好比“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有时候,你不在场,反而比在场的还有优势。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10、张翠山是宋远桥的威胁吗?(2)
另外,我们还得搞清楚一点:张三丰的这句“原盼他(张翠山)能承受我的衣钵”,其中的“衣钵”真的是指武当基业吗?换个说法,掌门这个位置是不是对众位弟子的唯一认同方式?
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呆过的人都知道,对人的认同方式必须多样化,如果只有一条路子,势必造成上升渠道的堵塞,会出大问题。比如说,行政级别和权力就是两条路,你可以做个有实权的副科长,也可以做个享受待遇的副主任科员;又比如说,职称和权力也是两条路,你可以拿个高级职称,也可以在某个部门当个头头,这就是认同方式的多样化。如果认同方式局限于一种,那注定僧多粥少,不但满足不了大家,搞不好还会造成打群架。
武当七侠都是人品端正、武功高强、德才兼备的好同志,你光设一个掌门的位置,对另外六位的安抚就会是个大问题,张三丰作为一个深谙变通之道的领导,决不会傻到只用一个掌门位置来评定诸弟子。
他对张翠山的评定,是“文武双全,悟性最高”,要知道,文武双全和悟性,这都是业务范畴,而非协调能力范畴,再综合张翠山在书中的表现,比如面对都大锦时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协调能力方面确实存在不足,遇事不够沉稳,明显比不上宋远桥。另外,根据张三丰的观点,他的衣钵传人“负有昌大武学的重任,天下如此之大,武当一派是荣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学奥秘,进而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这才算是尽了本分”,这段话同样偏重于业务(包括武学的研究和武学的运用),甚至将武当一派的荣辱放在了极其次要的位置。
换言之,张三丰对衣钵传人的要求,已经超越了武当一派的小范畴,对武学乃至国事能否做出贡献才是关键。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张三丰同志处理这件事情,是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这个情况就好比《碧血剑》里的华山派,真正继承华山派武功并发扬光大的其实是袁承志,而且他还身为武林盟主,在抗清斗争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但穆人清选择的接班人却是处事圆滑、能够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大弟子黄真。掌门位置和武学成就、社会成就,其实是不同的上升渠道。
至于宋远桥,尽管他武功不如俞莲舟(就好比黄真比不上二师弟归辛树),悟性更比不上张翠山(就好比黄真比不上袁承志),但作为威望极高、协调能力出众的大弟子,依然是掌门的最好人选,掌握权力,控制内部事务。而张三丰心目中的“衣钵传人”张翠山,则应该是一个潜心业务研究,并将学术成果用于社会领域的“专家型人才”。
也就是说,张翠山并未威胁到宋远桥的“接班人”地位。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因为六侠殷梨亭和七侠莫声谷二人的武功由宋远桥和俞莲舟二人代传,张翠山便等于是张三丰的关门弟子。金庸对这个细节的处理其实很有深意,从历史上来看,小儿子往往最受宠爱,比如袁绍宠爱袁尚,成吉思汗宠爱拖雷,但宠爱归宠爱,把小儿子当成接班人往往会引起内部动荡,造成巨大灾难。张翠山作为关门弟子,最受师父宠爱完全在情理之中,但这个身份却是他成为接班人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