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7、人情练达的宋远桥
张三丰作为一代武林奇人,开创武当,并将之壮大。而在收徒弟方面,他也是精挑细选,唯恐光大不了门楣,这一点,从他七十岁才收下第一个徒弟宋远桥便可看出。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并不长,早点收个徒弟,不但可以趁着自己精力充沛的时候倾囊相授,年纪大了身边也能多个人照应。可张三丰却坚持到了七十岁,可见对弟子资质的挑剔,已经到了苛刻的程度。
作为大弟子的宋远桥,其素质也客观印证了张三丰在收徒问题上的谨慎。他功力深厚,同时人情练达,确实具备了大弟子应有的素质。
在《倚天》中,宋远桥的出场很具威势。张翠山因为三哥俞岱岩重伤的缘故,迁怒于都大锦,龙门镖局的祝史二镖头在门外嚷嚷武当派欺负人,宋远桥听不得这番聒噪,一边解开都大锦的穴道,一边朗声说“门外客人不须喧哗,请稍待片刻,自当分辨是非”,语气威严,内力充沛,让祝史二人顿时为之气夺。
而他问询都大锦时的和颜悦色,让张翠山保持冷静时的肃然,也都体现了领导风范。金庸明确写到,“武当门中,师兄威权甚大,宋远桥为人端严,自俞莲舟以下,人人对他极是尊敬”,这里面隐藏着两层意思,一是张三丰虽然为人诙谐,整天和徒弟开玩笑,但很重视层级管理,换言之,这位领导平时很亲切,但平时归平时,工作归工作,内部的层级制度还是很完善的;二是宋远桥在这种层级制度的支持下,自身表现也很突出,师弟们都很尊重他。
而且,他很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该他说话的时候他就说话,不该他拿主意的时候他就请示领导,比如大家发现重伤俞岱岩的武功是少林的金刚指,涉及少林武当的关系,此事十分棘手,张三丰便问他:“远桥,你说目下怎生办理?”
要知道,“近年来武当派中诸般事务,张三丰都已交给了宋远桥,这个大弟子处理得井井有条,早已不用师父劳神”,也就是说,宋远桥是全权负责内部管理事务的二把手,以他的这个身份,在这个时候必须表态,但此事涉及到少林和武当的关系,不是他可以做主的,表态需要很高的技巧,既要说明白事情的重要性,说出解决办法,还不能越权,只见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说道:‘师父,这件事不单是给三弟报仇雪恨,还关连着本派的门户大事,若是应付稍有不当,只怕引起武林中的一场大风波,还得请师父示下。’”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是典型的“卸膊”啊,是在推卸责任嘛,把责任都推给师父了,其实非也,这个表态的水平实在太高了。
首先,作为副手,他为决策者张三丰提出了最重要的参考意见,揭示了事件的本质——报仇不是关键,门户问题才是关键,搞不好会掀起武林大风波。很显然,作为张三丰的首徒,他阅历丰富,对本门历史有较深了解,知道少林和武当的背后瓜葛,并敏锐地将这次事件和历史瓜葛相联系。其次,他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请张三丰决定,有人会说了,难道这还不是“卸膊”吗?当然不是,关乎门户大事,进行决策的只能是掌舵人,这就好比企业要搞一个关乎生存的大项目,拍板的人只能是老板一样,而且,这句话其实并非是说给张三丰听的,而是说给自己的师弟们听,潜台词就是“此事不能意气用事,一切由师父做主”,他的这个表态是对决策者张三丰的莫大支持,扫清内部不同声音。另外,这个表态也没有越权,恰到好处。
如果是作为一个全权负责具体事务的二把手,宋远桥无疑是合格的。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8、决断力稍欠的宋远桥
前文说到,宋远桥作为一个全权负责具体事务的二把手,完全胜任,但作为众人眼中的“准接班人”,他要从二把手变成一把手,则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全面的能力,还得有外力支持。
二把手和一把手,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把手起的是辅佐作用,一把手则更重决策;二把手的协调能力必须出众,而一把手除了协调能力外,魄力和决断力也要高人一筹。做副手其实是做一把手的必经之路,但绝不是每个副手都适合做一把手。
宋远桥呢?
我的看法是:他可以做,但稍欠火候。
之所以说“可以做”,是因为他在妥善处理内部事务之外,对外也很得体,能力非常全面。啥叫得体呢?就是谦和有礼貌,但涉及原则问题时,又毫不退让,这之间的“度”把握得很好。
比如说,祁天彪、云鹤、宫九佳三位总镖头跑到武当山上来找茬,为横死的都大锦一家出头。宋远桥始终表示张翠山未归,此事不可妄下定论,态度十分谦和。但后来,三大镖头急眼了,说了几句风凉话,矛头直指张三丰,这下子事情的性质就改变了,从谈判变成了骂街,而且骂的是对方的老板,“宋远桥虽然涵养极好,但听他辱及恩师,却也是忍不住有气,当着武当七侠之面,竟然有人言辞中对张三丰不敬,那是十余年来从未有过之事”——牛气了十几年,今天竟然有人跑到家门口来撒野,想不生气都难。
于是,只见宋远桥说道:“三位远来是客,我们不敢得罪,送客”,随后“袍袖一拂,祁天彪、云鹤、宫九佳三人身前茶几上的三只茶碗突然被风卷起,落在宋远桥身前的茶几上。三只茶碗缓缓卷起,轻轻落下,落到茶几上竟不溅出半点茶水。祁天彪等三人被这一股看似柔和、实则力道强劲之极的袖风压在胸口,登时呼吸闭塞,喘不过气来,三人急运内功相抗,但那股袖风倏然而来,倏然而去,三人胸口重压陡消。三人心知宋远桥只须左手袖子跟着一挥,第二股袖风乘虚而入,自己所运的内息被逼得逆行倒冲,就算不立毙当场,也须身受重伤。”
这一手一露,三个本来不把豆包当干粮的总镖头才知道,这位客客气气、态度谦和的宋大侠不好欺负,“实是身负深不可测的绝艺”。
宋远桥此时的举措很是得体,他显露深厚功力,打压了对方的嚣张气焰,但又适可而止,且不着痕迹,只是让对方吃个暗亏,不至于完全撕破脸,给下次见面留下了余地。
对内威严极大,平时又慈和,对外处事得体,既讲原则又不过火,以这样的全面素质,加上深厚武功,宋远桥做个武当派第二代领导人无疑是能够胜任的。
但人无完人,宋远桥的性格中有一个弱点,这也是他与第一代领导人张三丰最大的差异,那就是决断力的欠缺。
这里必须多说两句,很多人认为,所谓决断力,所谓魄力,其实就是一种性格,或说一种触觉,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在我看来,决断力的背后是对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这么说可能有点虚,咱们说点实在的:需要决断的事情,都有两个以上的选择,为什么选A不选B,这是需要在短时间里进行分析的,不分析就妄下结论,那只能叫做武断。而这种分析,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话说张翠山对宋远桥等人说了实情,坦承当年是殷素素灭了都大锦满门。张松溪的意见是“此事自当请师父示下。但我想人死不能复生,弟妹也已改过迁善,不再是当日杀人不眨眼的弟妹。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大哥,你说是不是?”
张松溪这话水平也很高。从说话技巧上来说,他一方面指出这个事情只能由张三丰拍板,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决策参考,并请在场主持全面工作的宋远桥加意见;从想法上来说,他运用了“事物在发展”的哲学原理,表示殷素素已经改邪归正,不再是当日的女魔头,这个事情也不能以惯常的“杀人偿命”等方式来处理,需要有变通之道。
应该说,张松溪的意见已经给宋远桥的表态铺好了一条路,但宋远桥却“一时踌躇难决”,犹豫了起来。反倒是平素不苟言笑,看起来最严苛古板的二侠俞莲舟,点了点头说“不错”。
这就暴露了宋远桥的弱点:决断力不足,且不懂变通。如果没有张三丰,此时的他是武当派一把手,那么他的犹豫不决就很可能使得内部意见无法统一,造成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