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1997年夏天,我曾做过一次类似的工作。当时,横滨与大阪为了争取代表日本申办2004年夏季奥运会的资格,要迎接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初选。通过同学介绍的一位专职中介零工的中国人,我成了当日横滨市募集的数百名工人中的一员。早晨六点集合听取说明,七点开工,中午休息一小时,午后四点结束。据说薪水是14000日元,经中介人转帐后到手10000日元。那份工作就是清理市容,包括洗刷路面、护栏,清除垃圾,给行道树浇水等等。我和数名日本男人分到一个小组,负责清洗一段路面,不能借用机械,而是跪在地上很仔细的作业。记得当时最讨厌的,是遇到时日已久的口香糖残渣。和同事们相比,我显然太不专业,人家备有工装、头巾、防晒油,我的手臂到午后就被太阳蜕了皮。午休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吃盒饭,彼此自我介绍,有的人不爱讲话,有的则早就认识,是零工界的老战友。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靠这种短期的体力劳动谋生。一位掉了一只门牙的中年男子爽朗健谈,不少人都认得他,是我对日本底层劳动人民至今仍比较深刻的印象。

此类零工虽然劳累筋骨,但收入还算不错。基本上,每天在8000-12000日元之间。同学当中,身体强壮的喜欢去建筑工地或房屋解体,最初差不多一天10000日元,熟练之后可以翻倍。一个人若是专门找这种零工来做,维持日常生活没太大问题。

之所以讲起往事,是因为想到了体力劳动的收入问题。后来,在公司里和一位负责送货的佐川急便司机小伙子聊天,因为听说他们的收入不错,就冒昧地问了一句。小伙子的理想是辛苦几年攒些钱,去北京学习汉方(中医)。他坦率地说,一个月收入大约在60-70万日元左右,同僚中新来的低一些,资历较深的或可达到100万日元。当然,他们每天开着车运货送货,“身体不好会吃不消”。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我曾经做过的清扫零工,若每周工作六天,大概能拿到近30万日元。建筑工地的一个熟练工人,据悉每个月大抵50-60万日元,快递公司的送货员也在这个水平。而根据数据统计,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基本月薪是66万余日元,记者是49万日元,律师是55万日元。诚然,单纯的数字比较并不全面,这些脑力劳动者可能有比较多的休假、更加自由的时间安排以及数字不菲的额外收入,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薪酬上的粗浅对比。

那天,我把以上情况讲给记者们听,他们颇有感触,也吃惊于体力劳动者在日本的地位和经济状况。蓝领货车司机们固然辛苦,收入却远高于同等年纪的普通白领上班族,这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相对公正而合理的。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低迷于社会底层,并且受到轻慢与歧视甚至羞辱,决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表征。脑体倒挂是怪现象,脑体差距过大同样不正常。体力劳动不但是劳动,而且更是维持社会运转存续的基础活动,理所当然地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坐办公室久了,会怀念起过去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光。从成长的角度来讲,那或许是我在日本最宝贵的收获。

之十六:八一五

1945年8月15日,应该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最有资格称之为转折点的一天。多年来,有关这一天的各种官方史料、私人记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每一个经过了那一天的日本人,无论是皇族高官,还是升斗小民,都有着难以忘却的深刻记忆。

每年此日,最受关注的焦点自然是靖国神社。因为工作关系去过几次,尤其是2005年即二战结束六十周年那一次,参拜人数大增,我和几位国内来采访的朋友竟然失散了。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台独死硬派金美龄讲演歌颂军国主义,遭到台下一位澳大利亚人的反驳,几名右翼分子上来要动粗,被丨警丨察阻挡住了。在人群中,我看到了不少同胞,有的拖家带口地似乎来凑热闹。这也难怪,靖国神社的名声嘛。

这一天前后的日本各大报纸,都会开辟专栏供人们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刊载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片断。虽然8月15日是昭和天皇向全国广播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但这个决定是在前一天的御前会议上做出。在众多高级将校、政治家、皇族的回忆里,他们关注的是8月14日晚到15日晨围绕帝国中枢所发生的一切。如阿南陆军大臣自杀、部分年轻将校一度闯入皇宫试图夺取天皇讲话录音、森纠近卫师团长被杀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

但是,对于普通的日本民众而言,他们事先基本上不清楚这一天会发生什么。日本政府在14日已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布次日天皇将有重要演说,并在受尽美军空袭打击的情况下力求恢复全国的供电,以保证电波通畅。而在长崎医科大学教师永井隆的笔下,8月15日的天皇战败演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战况不利我们都知道,何况长崎刚刚遭到了原子丨弹丨的轰炸,但此前一直说的是‘一亿总玉碎’,‘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我以为天皇的讲话就是为了号召举国‘玉碎’。”于是,他看到街上有人怒喊:“这不是天皇陛下的玉音!”宪兵不得不出现弹压秩序,“市内陷入大混乱”。

在美军的持续空袭之下,日本的军力、经济都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大多数人感到失败已成定局,可无条件投降还是很多人无法面对的。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对外战争顺风满帆,自诩“神州”,而现在,一切都破灭了。有些死硬派选择了自杀以谢。在皇宫前的沙地上,有军官和家人跪坐告别,然后去剖腹自杀。在一些军人或军属的回忆中,提到了不少类似的自杀例子。然而,也有比较有趣的故事。科幻小说作家海野十三决定全家五口人在这一天集体自杀,之前作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年纪不大的儿子“晓以大义”。在14日的日记里,他只写下“万事皆休”的几个字,俨然已决意赴死。但到了8月15日,他并没有实现诺言,直到翌日全家都好好活着。在日记里,他写道不死的原因是“第一死法”、“第二死法”直到“第三死法”都没能拿到必备工具,比如搞不到毒药。真是“千古艰难唯一死”。或许,在海野心里,终究还是“好死不如赖活”吧。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提到了接受波茨坦宣言,而对于提出波茨坦宣言的中美英苏四国,相当一部分人忽略了中国的存在。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颇有影响的大川周明回忆说:“日本接受了美英苏三国的要求,四十年来兴亚的努力化为泡影了。”另一位剧作家莺亭金升更是提到“这是日本国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因为日本输给了令人憎恶的“美英苏三国加上重庆那帮东西”。这种看法可以说在日本人当中并不少见:战争是输给了美英苏,没有输给中国;战争是日本对亚洲的解放,却迎来了“悲壮”的功败垂成。今天中日两国在涉及历史认识的问题上,日本某些立场做法的根源何在,由此可知。

总体来说,8月15日这一天,在日本人的回忆里,最多的主题是泪水和茫然。在成年人的回忆中,提到最多的莫过于“痛哭”、“热泪难禁”、“嚎啕不已”。每个人哭泣的原因或者比较复杂,但在那一刻,对于未来的日本的前途是什么样子,茫然感却应该是共同的。作家山田风太郎当时被疏散到了长野县,他那天的思维很乱,其中的一个想法是“日本的再兴可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吧”。

事实上,日本的振兴并没有需要那么久,仅仅用了二三十年就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和腾飞。然而,近年来,“终战纪念日”又成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按理说,亲身体验过那个日子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老人们的怀旧情绪之外,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不是日本人对未来又再度感到了茫然呢?

之十七:做人难,做男人更难

初来日本那年,著名喜剧演员、寅次郎的扮演者渥美清因病逝世,成为举国震动的重大讣闻。战后的日本银幕上,最具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一个是高仓健的硬汉,另一个是渥美清的闲人。对中国人学习日语影响极大的教材《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开篇不久,就提到了渥美清与山田洋次导演合作的寅次郎系列名作《男はつらいよ》,可见其非同一般的地位。《男はつらいよ》,直译就是做个男人真辛苦。我以为此片之所以长红不衰,除了贴近生活的轻喜剧色彩和寅次郎身边不断出现的美丽女子之外,光是这个片名便足以让无数日本男观众感觉被说到了心坎儿上。

日本杂议一百则》小说在线阅读_第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沃尔夫-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日本杂议一百则第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