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麦克阿瑟的这一结论实在是太“麦克阿瑟”了(笔者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了) 。对麦克阿瑟的这一结论,杜鲁门恼怒不已:如果和中国全面开战,苏联绝不可能袖手旁观。那样的话,美国将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这是美国要极力避免的。杜鲁门说:“……如果执行麦克阿瑟的战略,下一步就必须升级为轰炸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而轰炸西伯利亚铁路。我真不明白,他是远东通,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一必然性呢?……”

笔者推断,也许,在麦克阿瑟这种纯军人的脑子里,和苏联进行世界性的全面战争就是他的终极目标。麦克阿瑟和巴顿一样,都是战争动物。他们永远不能明白,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军事的目的是政治,而不是军事。

12月29日,华盛顿方面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经杜鲁门批准,向麦克阿瑟发电,指示麦克阿瑟确保联合国军现有阵地。一旦联合国军撤过E线,即锦江防线,而中国军队又持续派出新锐部队的话,华盛顿就可能考虑命令麦克阿瑟把部队撤到日本。因为根据华盛顿方面的推断,一旦中国军队在朝鲜进展顺利,苏联将很可能顺势发起对日本的进攻乃至对“自由世界”的全面进攻。到时候,美第8集团军必须去保卫比朝鲜更为重要的日本。

收到华盛顿的电文后,麦克阿瑟异常愤怒。他于12月30日复电华盛顿,重申一定要对中国全面开战,因为中国已经完全介入朝鲜战争,就算对中国全面开战也没有任何问题。联合国军应当封锁中国沿海、以舰炮和空袭摧毁中国工业、将国民政府军派往朝鲜战场、协助国民政府军反攻中国大陆。尽管苏联会否进攻日本、发动全面战争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美第8集团军为了保卫日本而撤出朝鲜,从而把朝鲜抛弃给红色国家,那将使美国在亚洲威信扫地。

针对麦克阿瑟的电文,华盛顿再次复电,称即使封锁中国沿海,也对朝鲜战局于事无补;只有中国军队在朝鲜以外的地区攻击联合国军,联合国军才能用舰炮和空袭攻击中国城市;国民政府军战斗力很弱,就算派往朝鲜恐怕也对战局于事无补。因此,麦克阿瑟只需考虑在朝鲜尽量作战,必要时退守日本即可。在复电中,华盛顿对麦克阿瑟特别强调:“……您的基本任务是负责保卫日本……当您判断为了避免过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需要撤退时,请向日本撤退。”

对华盛顿的这种态度,麦克阿瑟更加愤怒了:他不明白华盛顿究竟想干什么。什么是“重大损失”?“重大损失”这四个字太模棱两可了,有很多种定义。华盛顿究竟是希望他留在朝鲜,还是退到日本?于是,他立即再次复电,质问华盛顿方面到底有无确定政策。他不知道,此时的华盛顿方面也正在一筹莫展——由于敌情不明,华盛顿方面不知道中国军队到底有无能力把联合国军赶下海。一旦中国军队能突破E线乃至G线,那么联合国军就只能向日本撤退;但如果中国军队没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的能力,联合国军就不能放弃朝鲜半岛,否则美国将颜面扫地。因此,华盛顿只能向麦克阿瑟发出这种模棱两可的命令。

面对麦克阿瑟的再次复电,华盛顿方面已感到很不耐烦了。由于麦克阿瑟接二连三地发出要求和中国全面开展的电文,杜鲁门对他的不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麦克阿瑟的这次复电表明他无法理解华盛顿的难处,这让杜鲁门更加生气。因此,这次华盛顿没有再次回电。

如前所述,1950年12月3日,金日成来到北京,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举行了会晤。在会晤中,毛泽东对朝鲜战局的前景非常乐观,认为中朝军队应当拿下汉城,全歼南朝鲜军,迫使美国撤出朝鲜。次日(12月4日),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因事回国。在向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辞行时,王稼祥询问了葛罗米柯对中国军队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的看法。葛罗米柯说:“鉴于朝鲜目前的局势,提出‘趁热打铁’这句古老的谚语是十分恰当的。”到12月中旬,彭德怀与金日成会见了苏联驻朝鲜大使史蒂柯夫。由于中国军队没有在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结束后立即发起新的攻势,史蒂科夫对彭德怀进行了指责。可以说,莫斯科和北京都很乐观,都希望立即在朝鲜战场上发起新的攻势,以尽快取得胜利。

然而,作为前线指挥官,彭德怀却更加清楚实际情况。目前,入朝作战的中国军队有两个兵团。其中,第9兵团(参战前约18万人)在刚刚过去的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减员5万人左右,损失极其严重,目前正在朝鲜东北部的咸兴地区休整;第13兵团(参战前约24万人)的六个军虽然在清川江边打出了不俗的战绩,并把美第8集团军一路赶到三八线,但此时也已经疲惫不堪。而且由于连续作战,该兵团已经蒙受了1万多人的减员。此外,经过两个月的回复,北朝鲜军人数已经达到4个军团(1、2、3、5军团)共7万余人。这样算下来,中朝军队能用于第三次战役的兵力只有30万人左右。这一数量虽然超过了边境阵地上的联合国军(25万人),但由于中朝一方的火力处于劣势,这种并不明显的人数优势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实际上,中国军队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兵力问题,而是补给问题。中国军队在异国土地作战,补给品无法就地获取,必须要从本国运送。在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中,西线中国第13兵团的作战地点都在清川江一带,离本国不算太远,因此补给线不算太长,补给也较为充足;然而,由于第13兵团在1950年12月间向南一连推进了200公里,深入三八线一带,其补给线便随之加长了200公里,这就使对该兵团的补给难度陡然上升了。火上浇油的是,中国军队落后的运输手段又大大增加了补给难度。

因此,根据前线的实际情况,彭德怀于12月8日,也就是中国军队占领平壤两天后致电毛泽东:“……如能歼灭伪一、六师两师、美廿四师、骑一师,或给以歼灭性打击时,我即将进越三八线,相机取得汉城。如上述敌人不能消灭或给以歼灭性打击时,即能越过三八线或取得汉城,亦不可做……故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作战,让敌占三八线。待我充分准备,以便明年再战时歼灭敌主力……”(伪军指南朝鲜军)

按照实际情况来说,彭德怀的判断是对的:第二次战役中,美第8集团军虽然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主力未损(彭德怀发出这份电报时,美第8集团军正在进行200公里狂退)。在清川江边遭受了沉重打击的美第8集团军通过车轮子脱离和中朝军队的接触,向南面既设的边境阵地开去,而中国第13兵团的官兵们只能靠两条腿冒着联合国军的空袭在后面追赶。这样一来,在美第8集团军到达既设的边境阵地时,中国第13兵团必然还没有追到他们面前(后来战局的发展正是如此),而美第8集团军就能利用这个时间差在边境阵地上进行补给、补充和整编。等到疲惫不堪的中国第13兵团追来并发起进攻时,美第8集团军将按照其作战计划在抵抗一段时间后撤到D线。如此,中国军队就只能追到D线,然后再次发起进攻。

如果中国军队攻破D线,那么等在他们面前的还有E线、F线和G线(见第一章),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将变得越来越长,损失的部队也将越来越难得到补充,连续作战的中国军人也会越来越疲惫、战斗力越来越低。事实上,中国军队是几乎不可能将这些防线全部攻破的。因而,中国军队就必然会在联合国军的一条防线前停下来。这样,中国军队就正好落入了李奇微设计的战略方针中(关于李奇微的战略方针,也见第一章)。

可是,此时毛泽东的想法是:一鼓作气,向南打过三八线,绝不和敌人妥协。因此,他于12月13日复电彭德怀,称如果中国军队停在三八线以北,将在政治上造成不利局面(美方希望沿三八线停战)。军事服从政治,彭德怀不是麦克阿瑟,无法抗命,只得于12月15日向军委致电,称“决心向三八线以南前进”。12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党委下达了关于完成第三次战役任务的指示。

直到这时,对北京方面的过份乐观情绪,彭德怀依然没有完全服从。12月20日0点,彭德怀再次致电毛泽东,重申战争无法速胜,目前应该稳扎稳打,不应越过三八线发起大规模攻势。次日(12月21日),毛泽东回电称:速胜论是有害的(前已述,毛泽东认为战争还要打一年),中国军队打过三八线去也是必要的。只有打过三八线,才能打断美国希望双方以三八线为界停战的念头。只要能歼灭全部或大部南朝鲜军,再歼灭几个美军师,就能使朝鲜问题更容易解决。

在毛泽东的眼里,三八线是一条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线。毛泽东并没有要求彭德怀在打过三八线后一定要守住三八线,而只是要求彭德怀必须打过三八线。这是因为毛泽东认为,如果中国军队打过三八线,三八线的存在便会变得毫无意义。这是因为如果那样,美国对沿三八线停火的希望便会彻底破灭,三八线也将不再成为一条约束双方部队行动的线。

三八线上的钟摆》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燕大五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八线上的钟摆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