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随后,慈禧有宣布组建新的权力班子,以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左侍郎孙毓汶五人为军机大臣,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数天后,慈禧太后又下谕:“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也就是说,醇亲王奕譞代替了奕訢的位置。慈禧导演的这次重大人事异动,历史上称“甲申易枢之变”,也叫“甲申政潮”(这一年是甲申年)。

慈禧的这次行动,下手之迅疾,理由之充分,更换之彻底,令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垂帘听政后,慈禧的权术已经修炼得炉火纯青,达到了收发自如的境地。不过,权术的成熟并不意味是件好事,特别是没有了恭亲王奕訢的牵制后,慈禧太后由此变得更加专制跋扈,这恐怕就不是国家之福了。

33、战和不定,中法战争勉强打个平手

慈禧在全面改组了军机处后,中法战争也暂时进入一段和平期,法国人见清军已经基本退出了越南,便也想鸣金收兵,把胜利成果以条约的形式肯定下来。随后,中法之间又展开谈判,法国人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承认法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二是允许法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通商。

由于对继续战争缺乏信心,慈禧决定派李鸿章同法国人进行接触,经过短暂的谈判,李鸿章与福禄诺于1884年5月11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和约》(又称《李福协定》)。

《李福协定》主要有五款内容:中国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条约和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与越南修约时,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中国驻越清军调回境内;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三个月后,双方派遣全权大臣,制定详细办法。

《李福协定》只是初步协定,具体条款还需要进一步议定,但法国人尚未等到和约具体议定,便急吼吼的要求中国军队撤军接防,结果在1884年6月双方在中越边境再次发生冲突,重新进入了战争状态。

事件发生后,双方相互指责对方破坏和约,强蛮的法国人竟然照会清政府,要求清军队立刻撤退,还要讹诈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如果不照办,法国就要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

在法国的无理勒索下,慈禧仍旧想息事宁人,她派了两江总督曾国荃到上海与法国人进行谈判,但由于法国人的要求太过分,谈判没有结果。法国随后便将战火扩大到了中国东南沿海,战争进一步升级。

几天后,法国便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编成远东舰队,以远东扩张的积极鼓吹者孤拔为统帅,准备攻占福州和基隆,扣押为质,作为谈判的筹码。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英明,就在法国人组建远东舰队的同一天,也就是1884年6月26日,在曾国荃的推荐下,淮军将领刘铭传被派往台湾督办军务,以加强台湾的防卫。结果法国舰队到达基隆后,非但没有占得任何便宜,反被打得狼狈逃窜。

但法国人并不甘心失败,随后他们又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恰在此时,不知道慈禧是想杀杀清流党人的锐气还是有意加以历练,在朝廷中坚决主战的张佩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福建督办海疆事宜。

书生典兵,大多有祸无成。由于当时认为和议将成,张佩纶和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州将军穆图善等人根据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训令,在法国军舰陆续闯入闽江口并进泊马尾港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进行任何的拦阻,生恐发生冲突,影响和局。

在谈判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法国舰队决定在8月23日向福建水师发动了突然袭击。 当日下午一点半,马尾港中潮水涨平,天空突然黑云滚滚,风雨大作,在闪电雷鸣中,法国舰队猛然进攻,结果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在马尾军港激战正酣的时候,钦差大臣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听到海港内的隆隆炮声后,竟然吓得赶紧从福州船政局的后山逃走。据当时人的描述,当时天下大雨,电闪雷鸣,张佩纶吓得连鞋都掉了,跑到一半实在跑不动了,只好由亲兵拖曳着往前走,极为狼狈。

颇具讽刺的是,张佩纶不久前还在朝廷上慷慨陈辞,情绪激昂的大骂别人卖国投降,等到朝廷真派他去福建主持军务时,却侈然自大,漫不经心,结果致此大败。据说法国舰队进入马尾港后,张珮伦居然把福建水师的所有战舰全部集中起来,和法国舰队近距离聚泊,并自称是背水布阵,置于死地而后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为法国舰队聚歼福建水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福建水师的战舰分散停泊的话,损失是有可能降低的。

文官好战,外行指挥内行,后果相当严重。钦差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抚张兆栋四人,后来被福建乡人戏称为“两张没主张,两何莫奈何”,一时间独领风骚的清流名角就此仕途暗淡,慈禧的这次任用,真不知是故意挫杀清流的锐气还是浪费人才。

遭此大挫后,慈禧也坐不住了,她在谴责法国“专行诡计,反复无常,先启兵端”后,决定对法正式宣战,发动反击。鉴于敌我的实力对比,清廷制定了“海上防守、陆路进攻”的战略计划,其中重点在越南北部向法军发起反击。

但是,尽管清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由于和法军在武器上有很大差距,加上指挥失当,清军在1885年1月底便一路溃退,甚至还主动弃守战略要地谅山,直接退回了中国境内。随后,法军攻破越南通往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镇南关(今友谊关),战火等于烧到了中国境内。当地商民听说镇南关失守后,纷纷举家迁徙,战败的清军游勇也大都溃散,逃军和难民成群结队,蔽江而下,广西全省大震,人心惶惶。

在危急形势下,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举荐当时已经解甲归田的老将冯子材出山。在冯子材的指挥下,清军在1885年3月24日取得镇南关大捷,随后又在3月29日收复谅山并重伤了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在镇南关大捷的同时,西线战场上的黑旗军在与清军的相互配合下取得临洮大捷,法军全面溃败。

当法军在镇南关和谅山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好战的茹费理内阁在一片责骂声中轰然倒台。在这大好形势下,正当清军准备进攻北宁、河内,将法国侵略军彻底赶出越南北部地区的时候,慈禧却突然乘胜即收,停战撤兵,令前线将士一片愕然。

按理说,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但慈禧却担心法国会“因愤添兵”,不断扩大战争,而这时主管谈判事务的李鸿章也认为“藉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以胜求和,免得兵连祸结。

武人好战,情有可原,但作为大清帝国的总当家,慈禧考虑的可能要多一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虽然清军在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军,但法国舰队当时也占领了澎湖,对台湾地区形成了封锁状态,中法在陆海两个战场上,双方互有胜负,总体上形成一种均势。

慈禧最担心的是,法国舰队万一像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样北上攻击京畿,这就更加麻烦了,毕竟,中国的海军在海战方面和法国舰队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而且,战争耗费巨大,整个战争总共耗资一亿多两白银,清廷并为此欠债达两千万两,其中相当部分是以海关税收为担保、向外国银行所借的债款。财力上难以支撑,也是慈禧决定停战求和的重要原因。

另外,俄国和日本当时也在虎视眈眈的看着战争的进程。拿俄国来说,早两年因强占伊犁的阴谋未能得逞,目前正企图利用中法战争混水摸鱼;而中法战争期间,日本策动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遭到失败后,也不断鼓吹武力侵朝。慈禧当时最担心的就是,万一法国和日俄勾结,南北呼应,到时清廷根本无法同时应对两场战争。

此外,当时台湾仍受到法国舰队的严密封锁,形势险恶。而越南当局在中法战争中一味的妥协投降,甚至在法国人的胁迫下公开断绝了同清廷的宗藩关系。越南的离心离德,也让清廷心灰意冷,失去了继续援越抗法的信心和理由。

正是处于多种考虑,慈禧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舍越南而保台湾,承认越南沦为法国保护的现状。恰在此时,法国茹费理内垮台,新的法国政府对持续的战争也感到不堪重负。正因为双方都不想再打下去,两国间已进行了多日的秘密谈判便开始互相妥协,彼此都表现出和平解决的意愿。

1885年6月9日,中法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通常称《中法新约》),和约共十款内容,其中清廷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也由此打开了通往中国西南的商业之路(通商倒未必就一定意味着不平等)。

现在很多人批评慈禧当时乘胜求和导致不败而败,这颇值得商榷。当时的大清帝国,在西方列强面前,远谈不上是什么大国,在自己国力并不强大,且万事待兴的情况下,去保卫一个没有太多利益且已经单方面宣布中断传统关系的藩属国,未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就这点而言,倒也不便过分苛责慈禧。

34、老班子vs新班子,一蟹不如一蟹

在奕訢和他的同事们被赶出军机处后,清廷的政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任命了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左侍郎孙毓汶为军机大臣后,慈禧又规定军机处在大事处理上必须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实际上就是以奕譞代替了奕訢的军机处领班职位。

按理说,醇亲王奕譞是光绪的生父,他应但回避朝政才对,何况奕譞这个人也算乖觉,他在自己的儿子被定为皇上后,很快便上疏说自己得知此消息后,“身战心摇,如痴如梦”,致使“旧有肝疾等症”发作,委顿成废,请辞求去各项差使,免得其他大臣们弹劾他以皇帝本生父的名义干政。在得到慈禧的批准后,奕譞闭门谢客,作出不问政事的高姿态,以求自保并借以保护深宫中的儿子光绪。

女人当国: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不容易》小说在线阅读_第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金满楼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女人当国: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不容易第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