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孝顺”的理解,传统的“孝顺”来源于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古代的孝,是无条件的服从,作为子辈是没有自我概念的。但我要说一句,但凡父母,也是人,也有人的优缺点,有好人,也有坏人,如果孝顺父母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家庭为代价,我们是否也要顺着父母,以表孝道呢?
==========================
孝顺与福报之关系,并非佛教的规定,而是业力的自然显现。
业力如同万有引力,自然存在。万有引力是物质世界的自然之力,业力是生命世界的自然之力。没有任何人与神能干预这种力的运行,即使是佛也不能。就如谁也改变不了万有引力的作用。
佛是一位智者,是比我们早一步跳出生命轮回的智者,而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个世界没有主宰,生命世界都是在业力这种自然之力下运行。佛只是发现了业力的运行机制、观察到了六道轮回的事实,找到了一条生命的解脱之路。
因果是业力的表现形式,各人的因果只能由自己承担。不要归结到佛与佛教,就如从高楼上跳下来摔了腿,你不能归责于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牛顿只是发现了万有引力,佛也只是发现了因果运行机制。
不孝之人,必然大幅度削减其应得的福报,这是业力的自然运行,没地方可以讲理。就如某人死于从高处摔死,你到哪里找万有引力讲道理?
孝与自己的生活,这并没有太大的冲突。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西门大师,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大作,很有启发,因为我本人一直对此方面感兴趣。我有两个问题向大师请教:
因为我的母亲信佛,所以家里有一些佛经,我也粗略看过,其中有提到现在是末法时代,据我理解,现在佛教和道教的衰微都是因为处于末法时代,但是末法时代什么时候结束,末法时代以后又会是什么时代呢?在末法时代,道教和佛教都已经衰落,那我们吃斋念佛烧香又有多大用处呢?
=================================
佛陀涅槃后,佛法还会在这个世界延续12000年,其中正法1000年,像法1000年,末法一万年。
目前佛陀已涅槃约2500年,我们处在末法时代的前期。这个时代还会延续9500年左右。
到了未来的末法时代的未期,道德人心已大幅度沦陷,“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佚,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子寿长 ,七八九十或至百岁。”
目前只是这个末法时代的初期,经上记载的这些现象已经在出现苗头,比如道德的逐步沦陷;再如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再如现在女人信佛法的多,而男人少等等。
为什么佛法在大约9500年后会从这个世间消亡?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佛法生存的土壤了。到那时,人心已经沦落到几乎没什么善根。而佛法的起信是要建立在善根的基础上的。
现在的世界处于一个减劫的过程中,这个未法时代再往向前发展,人心越发沦陷,人的争斗之心越来越强,战乱越来越多,人寿越来越短,最后发展到人寿只有十岁左右时,由于战乱,世界上只剩一万人左右,至此为此,减劫就到了尽头。然后世界进入增劫,人心渐渐向善,人寿也相应地越来越长,直到未来的弥勒佛出世。
在这个未法时期,佛法在一步步淡出我们的世界,我们面临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个时代,人心也会随着这个世道下沉,自然做恶多行善少,一旦沉沦至三恶道,再想回到人世就渺茫得不能再渺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请教一个关键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好运?大部分年份有得有失,把它定义为好运或者坏运,完全是靠命主自己的反馈。很可能旁人觉得好,命主自己却觉得糟。而命主自己觉得好,旁人却觉得糟。另外一些时候,则是妻财子禄健康父母,有的好有的糟,这又算哪门子运?以前述命格而言,除了我前面说的庚辰、戊辰、丙寅、戊寅年份,其他年份命主运势的好坏都很难令人信服的定义。
所以如何定义好运呢?
1,以命主的心情和人生标准来定?
2,以世人通俗的眼光和人生标准来定?
==================================
命理只能算出客观的事实。
至于如何看待,那是心理的范畴,已经超越了命理的范围了。
一般而言,于算命者而言,评价一个命的好坏有如下标准:
1、社会地位,即贵贱;
2、拥有的财富多少,即贫富;
3、人际关系,即父母是否有荫护、夫妻关系如何、儿女是否孝顺或是否有出息等等方面的情况;
4、健康状况;
5、寿命长短。
至于大运,好坏的评价标准是做事是否是顺从自己的心意。想做点什么都做不了,天灾人祸不断,怎么好的心态都不能谓之为好运;做事顺风顺水,如有神助,这就是好运。
佛家的富贵概念却超出这一切,按佛家的说法,富贵有相对富贵与绝对富贵。相对富贵指与周边的人比较,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更多的财富;绝对富贵指知足之心。
实际上,人的生存状态一旦超过温饱线,快乐就与财富的多少就没有多大关系了。在不知足的心中,永不会有快乐可言。而知足之人,总是处在心灵的快乐、平和与满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