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道的数量是个金字塔形结构,上层极少,每往下一层,数量是相邻上层的无数倍。比如畜生道中单是昆虫数量就是人类的1.66亿倍。所以落恶道的几率比落善道的几率大了无数倍。落入三个恶道要想再回到人道中来,比中500万大奖的机会少了几十亿倍都不止。这就是轮回的可怕之处,所以人要抓住做人的这一辈子好好修行,不然等落到恶道,等待下一个机会再回人道,那是太渺茫了。
有人认为下一辈子什么都不记得了,生活状态如何与现在的自我有什么关系?我们都不记得幼儿时期的事,那是否幼儿时期就与自己无关呢?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事,那么未来是否与自己无关呢?若问你一年前的今天都干了些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会茫茫然,是不是那时的我与现在我无关呢?轮回是个连续的过程,一生与下一生之间环环相连,如同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今年之我与数十年前之我,虽有改变,但还是过去之我的延续。每一生之间还是息息相关的。人道绝大部分不记得前世,但人下辈子继续做人的机率是非常低的。天道、部分鬼道与部分地狱道还是记得前世的,下一生轮回到天道,回看过去就侥幸自己以前修行修心;轮回到饿鬼地狱,回忆起前世,就只能后悔莫及、长受煎熬了。
轮回的动力是业力与心性,善业多且善良平和者入天道,恶业重且暴戾者入地狱道,其它道也是根据业力及心性而入的。业是佛教中一个独有的概念,换成上面说的一句话也许更好理解:心轻者入天,心重者入地。
入哪个道并不是谁说了算的,而是业力的自然运行。如同在万有引力的规则之下,空气浮在大地上面,铁核沉在地球核心,岩石在地壳,液态水在地表附近,根据比重,自然就这样分布,并不需要谁说了算。
这个业的轻重也与人的心态关系很大。但凡极端自私者,其心态与行为都会相对应,容易憎恨与伤害别人,占有欲特别强,那就是入恶道的种子;有的女人对待爱情动辄就是要死要活的,占有对方的欲望特别强,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情与欲太重者,入畜生道的机率特别大。而心善者更多愿意为别人考虑,对自我的执着相对较轻,更愿意为别人考虑,也更喜欢做一些公益事业,这些都是入善道的种子。
轮回不仅仅局限在地球上,空间的远近只是众生的心感生出来的,在轮回之时,只有业力的感应,根本没有空间的差别,不管隔多少个星系,一念可至。这个世界毁灭了,生命就会在在这个世界之上的一些天道或另外的世界轮回不息。
佛不能干预业力的运行,佛陀只是老师,告诉我们业力的存在与运行机制,以及趋吉避凶的方法。听不听,该怎么做,选择怎么样的道路是各人自己的事,怪不了老师。同理,六道也是根据众生的业力自然感生出来的,佛陀只是观察到这些,告诉愿意相信的人们。就象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但他不能改变这些规律。要是从房顶上掉下来摔伤了,虽然与万有引力有关,但不能因此归责于牛顿。
八.佛教对世界的认识
首先我们搞清楚什么叫世界?“世界”这个名词出自佛教重要经典《楞严经》, ‘世’是指时间,‘界’指空间,时间和空间合起来就是世界。
佛经中将以千计的太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称之为一个小世界,这以千计的太阳系应专指有人类文明的太阳系,那些还没有产生人类文明的太阳系是没有计算在内的,因为佛教是站在人本位的角度上说的。以千计的小世界构成一个中世界;以千计的中世界构成一个大世界。因为是三个千数组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这是从宏观上看的。从微观上看,也是一花一世界,滴水有天地,一微尘中藏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教的多重世界的概念。
从内容上,世界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情世界,所谓有情,即一切有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以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动物,鬼神、天人等;二是器世界,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
从生命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有情欲,色界众生有形体而无食、色二欲,无色界众生连身体都没有了,只是纯粹的精神世界。
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种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法界”。
从上面看,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佛教所讲的神鬼只是与我们人类不同的各种生命。他们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时空中,普通人的肉眼看不到,修到一定层次的人,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知道得清清楚楚。
四圣道指声闻、缘觉、菩萨、佛。
其中声闻指通过接受佛教思想的教育,从凡夫走向解脱的四个阶层,包括初果须陀含、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每一层次在佛经中都有详细的修行方法及成就的明确标准。其中到了阿罗汉才彻底了脱生死。缘觉与声闻类似,是指观诸法生灭因缘或依十二因缘而得道者。
菩萨是梵文音译,原意为“觉醒的有情众生”,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的同时广度众生,是凡夫到成佛的过渡阶段,从初地、二地直到十地,按成就的层次分为十地菩萨。每达到一个层次都有客观的标准。佛教是讲实证的宗教,修行的每一个层次及修证的方法都有详细的指导,以及成就的标准,每一层次都可亲自验证。古往今来修到各个层次的圣者层出不穷,直到现在的南传佛教中,都经常有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了脱生死。
佛是梵文的音译,是佛陀的简称。关于佛的定义,在南传佛教经典《阿含经》中的解释是,在无佛法之世通过自修悟道、证得涅槃,并且创立佛教、广度众生者,即为佛。在有佛法之世,在佛法的教化下证得涅槃的是阿罗汉。
十方无数的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有无数的佛,每一个众生皆可通过修行成佛。
我们这个世界最近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是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现在还存在大量的文献记载及考古证据。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原来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提罗拉科一带)的太子,后出家修行、自悟成佛,并创立佛教。释迦牟尼佛是释迦族的圣者的意思。今天在印度与尼泊尔还有许多释迦牟尼佛活动过的遗迹。
欲界包括地狱、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中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众生有食欲和淫欲,食欲以维持生命,淫欲以延续种族。孔子说:食色性也,就是指的欲界众生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色界四禅天包含十八层天:
初禅有三层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有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有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有九层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色界众生只有形色,而无食欲和淫欲了。
有一些佛经将相近似的、关系较密切的几层天当成一层天来讲的,也有分开来讲的,就象亚欧大陆可名之为亚洲与欧洲,也可视之为一个大洲。不同的佛经由于翻译的时期与译者的不同,音译的名称也可能略有出入,但所指的都是相同的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