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舍弃的是短暂虚无的享受,追求是永恒的归宿,同样是积极的,只不过与世俗的追求不一样而已。君不见大部分僧人远离红尘,一辈子过着那种极为简单、清净、勤苦的生活;甚至许多出家人为了求道,或数年单独在深山中苦修,或一步一拜千里朝山,或闭关数月乃至数年,历种种苦行而求道,因为与世俗观念相异,故常被误解。现在陕西终南山深处就有很多出家人单独住在茅草蓬里或山岩下苦修,我的皈依证师就曾在终南山一个人闭关十年。出家人能舍弃世间种种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那种简单的、无求无欲的生活,这本身就需要很强的毅力。如果不是强大的精神信仰的支持,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q.敬佛菩萨像是偶像崇拜吗?
佛本无相,但要求普通人理解这个概念就很难。人总是愿意相信实实在在能见能闻的,造像是为了度众生,向普通人形象地表达佛教的意义。正如一个国家有国徽国旗等象征物,佛像寺塔等就是佛法住世的象征。
r.佛教不问世事吗?
大乘佛教讲究自度与度人,众生苦难,我当安之。入山修行也是学习度人的本领,大乘佛教要求佛弟子以广度众生为大愿。
地藏菩萨有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充分表达了大乘佛教的意愿。
如果跟佛门稍有接触,就会发现佛教中教化方面的免费读物、免费光盘很多;僧人到处讲经说法,寺院经常举办各种法会、短期学佛活动、以各种方式宣扬佛的教化,这些都是佛教广度众生的具体表现。
同时,在许多灾难面前,都有寺院与信佛人士积极的慈善行为。佛教鼓励一切公益善行、孝心、慈悲心,在许多慈善活动中,有佛教观念的人士占相当大的比例。从唐宋至清末的慈善事业中,大部分都是寺院或佛教人士经办的。
s.佛菩萨为什么要受人供养?
根据因果律,凡施舍者必得相应的回报。施舍的对象心越清净、或者越需要,则回报越大。佛门是清净之地,回报自然大。又因为佛教是导人向善的,对佛门的布施让佛教能存于世,这等于是帮助很多人走向善的道路,相应地就会得到善境的回报。
佛菩萨早已超越三界之外,哪里还需要吃东西、闻香火?上供一方面是弟子对老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只是众人自求的一个增加福报的路径。
t、佛教提倡的行善都有目的、求回报的吗?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在行善就有善的回报,这个客观事实。但有目的的行善回报相对小一点,出于怜悯心或崇敬心的行善回报更大。到了不求回报的行善是更高境界。《金刚经》说行菩萨道者,应不住相布施。人的本性总是自私的,从世俗到崇高再到无所执求,有个循序渐进的阶次,不可能要求人人一开始就做圣人。
施舍的过程就是个逐步放开心量的过程,心量大了,自我执着(自私观念)就逐步轻了,这也是个修行的过程。所以《金刚经》讲修菩萨道,开篇就说布施。
度人要针对各人的根性,对上根利智之人,讲禅机、讲顿悟、讲解脱之道;对村夫农妇、小脚老太太,当然只能讲因果祸福了。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求解脱得解脱之路,求福报得福报之路,弱水三千,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这个求,也是要靠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u、佛教宗派众多,是否教义不一?
佛经上说学佛途径有八万四千法门,此极言其多。各种修行的路径不同,但条条路径皆指向解脱。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所以选择修行的路径各别。比如爬山,普通人走大路,熟悉的人抄捷径,体力好身手敏捷的人攀崖而上,还可以坐车、骑马、坐索道,方法不同,目的一样。
同理,于学佛而言,悟性极高的人,就适合修禅宗,稍加点拨即可悟道;善于思辩、文化程度较高者可学唯识,其中的哲学意义极为深远;生在东南亚国家,就学南传的观心法门;生在藏地,就依所生环境而学密宗;至于我们大部分平常人,还是念佛法门比较简单、比较保险,自己能力有限的话,借助佛力则更易于成就。
v、佛教讲无欲无求,那么想成佛是不是欲求?
常有人用这个问题诘难佛法,这是对佛理的不了解所至。修行是个不断舍弃的过程,想成佛本身就是一种执取,连这种执取也要去掉。在开始学佛过程中,抱着成佛之愿,这个欲求也只是修行借助的工具,正如扫地必须借助扫把,扫把不是目的,地扫干净才是目的。地扫完了,扫把也就放下了。
w、佛教戒律森严,是束缚人性吗?
没有刹车的汽车没有人敢开,没有法制的社会无法给人安全感。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不可能没有约束的。
佛教的戒律基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律的扩展与细化,这五戒与一般的社会公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儒家五德说得比较抽象,而佛教五戒落实得比较具体,更有可操作性。
制戒的目的,是对众生的尊重,也是对修行者自身的约束,同时也保护佛教这个团体的长存久安,能持戒律就能完全避免违法乱纪。戒律还能通过约束行为的同时,约束自心,有助于修行。戒能生定,定可发慧,依慧可得解脱。
x.佛教会长存于世吗?
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在世间的佛教必须遵循世间的规律。佛教诞生至今2500多年。在佛经中,佛说佛灭度后,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只能存在一万二千年,其中一千年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万年末法时期。佛陀住世的时候经常寥寥数语就让人证得阿罗汉果,正法时期严持戒律即可得度,像法时期须修禅定方可了生死,末法时期单凭自己的力量已很难证果,惟借助佛力(念佛)可度生死。
正法时期中,佛灭度后几次佛法大集结中,高僧辈出,阿罗汉与菩萨多如繁星;像法与未法早期,我国的五代时期,禅宗在古印度传承二十八代之后,由达摩祖师传到东土,在我国开始大行其道,六祖惠能大师一人门下,即有四十三人开悟,后分成五大宗派:沩仰、云门、临济、曹洞、法眼,祖师大德层出不穷;进入末法时期后,念佛法门开始发展起来,自唐而始,尤其明代以来,净土宗大行其道,繁盛至今。佛陀当年的预言至今一一应验。佛教对自身的审视是很客观的。我们也应当把握这短暂的时机,不然等我们在天上或地狱道中(这两道中寿命极长)再回人世,佛法早已灭尽,我们只能在六道轮回之中随波逐流,不知所终了。再等弥勒佛降世,对我们而言,那是太遥远的事,能不能刚好回到人间、赶上佛法存世也很难说。
y.西方极乐世界是否与佛教解脱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在末法时期,人的杂念极重、贪欲极重、争斗心极重;附佛外道极多(借用佛教概念的邪教)、邪教横行;佛门之中,不持戒律、污染佛门的人也特别多;假和尚遍地都是。而这一时期的人于佛法极难生信,生信之后修行也很难成功。这是个不适合修行的时代与地方。要想求解脱,最好的办法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国,在距我们极远的另一个世界。这个西方,是站在三千大千世界的角度上说的,而不是地球意义上的西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极乐世界条件很好,特别适合信佛的人修行。信佛的人如果在佛前发愿,愿意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就会在此人命终时过来接引,让人下一辈子往生到那个世界,而不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六道中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