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郭浩依旧下达国书,要求段素顺投降,不过郭浩没急着出兵,而是联系大理周边的国家。
要求蒲甘、交趾、鹏伽罗、马来亚、波斯等国家,断绝与大理的往来,否则大宋的海军不介意去问候一下。
众多国家收到大宋的国书,交趾第一个回复,愿意听从宗主国的安排,不在和大理往来。
紧接着就是蒲甘王国,他们国内情况毕竟复杂,国王宫错姜漂作为柰丹之子,刚刚夺回了皇位。
从王朝建立至今,几十年间出现了两位篡位者,宫错姜漂不希望皇位再有任何闪失,因为此时的蒲甘王国很落后。
蒲甘王国随即断绝了与大理的往来,陆地上唯一与大理接壤的国家只剩鹏伽罗。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鹏茄罗国和大宋没有往来,郭浩干脆派出使者,出使鹏茄罗,转达大宋的意思。
鹏茄罗历史上属于天竺帝国,曾经也听过话中国,对于这个东方巨人,他们也不得不臣服。
三个国家都知道,大宋的目的是大理,而大理以后很可能是他们,只是他们依旧无法拒绝。
此时大宋的海军,已经占据了南海诸岛,从海上封锁了马来亚的道路,并且进行通商贸易。
拥有蒸汽轮船的大宋海军,在东南亚沿海畅通无阻,船上的大炮可以打出几百米,配备的火器让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好在大宋的并不是想入侵,他们用丝绸、瓷器换取煤炭、粮食,配合往来的商队,大量获取资源。
而海军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资源给养,他们更喜欢这种方式,都不用朝廷发粮饷。
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和大宋交恶带来的经济损失,就是大宋那无敌舰队,也不是他们能抵抗的。
所以大宋的国书下达不久,就没有国家敢和大理来往,段素顺和氏族们都觉得很憋屈,可是没有任何办法。
就在大理等着大宋军队的时候,宋国那边忽然又没有了动静,因为郭浩忙着迁都去了。
龙兴三年六月,郭浩带着文武百官,从汴梁出发,迁都幽州北京。
一个月后,众人到达了北京。
看着眼前的紫禁城,大臣们都有些惊喜,因为大宋的新都比汴梁大了一倍不止。
如此庞大的宫殿,远超历代皇宫,用了三年时间建造完成,显示着天朝大国的气魄。
太和殿前,郭浩负手而立,文武百官位列台阶之下。
此次随行的官员,真的高达上百位,之前在汴梁的时候,皇宫根本装不下这些人。
然而现在,上百名官员汇聚于此,地方还空了许多,显得绰绰有余。
迁都这么大的事情,没有典礼是不可能的,郭浩带着百官祭拜了天地祖宗,这才进入大殿。
大殿之内,郭浩坐在龙椅之上,头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太平有象。
这四个字是郭浩亲笔所书,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出自《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
迁都大典,官员们行三拜九叩大礼,郭浩坐在龙椅上,泰然接受官员的行礼。
礼毕之后,就是一些列安排,内阁和六部都有专门的地方办公,三宫六院各有用途。
郭浩这次来,只带来了周围和沈欣,秋南和阿不里都留在了汴梁,原来的皇宫留给了郭致舜,让他扩建格物院。
如此一来,北京、中京、南京,大宋就有了三个权利调度中心,除了军权没有分配外,中京和南京有一定的统治权。
三位皇子位列三京,有点类似分封制,但是没有兵权的他们,所做的事也是有限。
汴梁格物院的一些核心机密个人员,这次也来到了幽州,倒不是郭浩放心不下郭致舜,主要是汴梁地方实在太小了。
郭浩真的迁都幽州了,耶律贤夫妇有种怪异的感觉。
三年了,他们都觉得郭浩当初只是说说,并不敢来幽州,毕竟此时的辽国,可谓是兵精粮足。
但是郭浩偏偏不信邪,真的迁都幽州,和郭浩一起来的,除了文武百官外,还有五万禁军。
这五万禁军到了幽州后,立刻接替了边军的工作,原有的边军一部分被调往辽东,山海关驻守。
另一部分往西,加强京畿东西的防守,兵力比之前多了一半,辽军想打进来也不容易。
看到郭浩如此谨慎,耶律贤有些不屑,原本以为你不怕死,结果还是装的。
郭浩迁都幽州,等同于跑到了辽国眼皮底下。
当初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攻占汴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当时很多人就觉得,汴京也不太安全,就建议朝廷南迁,毕竟这件事一直是辽国的骄傲。
要不是后来郭浩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大宋不可能如此太平,弄不好他也要和历史上的北宋一样,签订一份“澶渊之盟”。
北方的稳定,是大宋发展的基础,有燕云十六州在,大宋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大宋的火器,契丹人现在也有了心理阴影,和之前的宋人一样,只要对方不招惹自己,也就懒得再去挑衅。
但郭浩岂是“省油的灯”?
他提出“天子守国门”的概念,是增加皇家的危机感,从而改变大臣和百姓的畏战情绪。
如今北京距离上京不到一千里,一匹快马两天就能到达,也就是说,双方的骑兵两天就可以赶到对方的都城。
郭浩抛下这么大一个诱饵,就看你耶律贤上不上当了。
幽州城内,此时十分热闹,作为大宋的新都,很多郭浩的新都都搬到这里,其中就有两位皇商。
陈林和施亦然坐在一个凉棚下喝茶,别看他们无官无职,可没有人敢惹他俩。
谁不知道,这二人是大宋的钱袋子,要是没有他们一直赚钱,大宋那点赋税根本不够开支。
如今的大宋,国库里其实有些空虚,毕竟同时修建三座城市,有开发了吐蕃、西域地区,投入的钱粮无数。
陈林在户部任职过,和户部的人关系也不错,户部尚书石熙载,不止一次抱怨过,他们好不容易攒下点钱,如今又挂掉了大半。
但是抱怨归抱怨,有些事情该做还得做。
“陈兄,你说陛下为什么选幽州作为国都。”
施亦然这个问题,还真把陈林给难住了,因为原因郭浩已经告诉大家了,他迁都幽州,就是为了震慑辽国。
“这,陛下有言,要守住国门,防止契丹侵犯,禁军有了用武之地,朝廷也可以放心……”
陈林所说,基本上很多人都知道,施亦然微微点头。
“陈兄所说,的确是其中缘由,不过,不知陈兄有没有发现,陛下选择的南北二京,都距离大海比较近!”
“嗯?”
陈林有些明白施亦然的意思了,长安、洛阳、汴京三个古都,都在一条线上。
在三都的影响下,周边的经济发都远展高于其他州郡,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都要比其他州郡多。
而金陵是南唐的都城,江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大力发展农业,一年两熟的稻谷,可以为大宋提供大量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