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两个皇子都有问题,大臣们也不知道选谁好了,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两个都不选,而郭浩另外两个儿子,郭致禹也不能选,唯一剩下的就是郭致启了。
紫薇宫,周薇带着自己的儿子,此时她小腹微鼓,看来郭浩之前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周薇又怀孕了,郭浩已经知道这个消息,太子之争闹的沸沸扬扬,郭浩不想牵连太广,也就没有打扰她。
李芙暂时没有危险,可事后肯定留下病根,古人寿命本来就短,李芙又是几人里年龄最大的,郭浩很担心她。
一场闹剧,两败俱伤,没有人再敢提这件事,皇帝的家事害怕让他自己去操心吧。
所有事情看似好像恢复了平静,结果黄河又发大水,淹死了不少人,这让郭浩十分愤怒。
郭浩明明已经对治河很重视了,怎么还发生了这种事,就算无法控制黄河,也应该警惕起来,不要死人吧!
此时此刻,郭浩算是看出来了,有些人时间久了就变了,办事存在侥幸心理,不时常敲打没有记性。
想到这里,郭浩再次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任命沈欣为巡抚,调查黄河决口事宜,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为了给沈欣撑腰,郭浩让郭致禹跟着一起去,还给了她一百内卫,沈欣很是兴奋。
其他人可能不理解,但沈欣知道郭浩的意思,两人都来自后世,知道后世是什么情况,天灾无法避免,但最可怕的还是人祸。
沈欣带着“尚方宝剑”离开了汴梁,郭浩很是感慨,终于有一个放心的人可以用了。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太平五年七月,沈欣回到汴京,同时也押回来几个人。
“就是他们,不顾朝廷的预案,无视监测部门的预警,下大雨不撤离百姓,又没有组织人救援!”
沈欣到那里一调查,很快就知道事情的始末,朝廷这两年要求治河,可是也只是开始研究,并没有具体措施。
之前下发的预案,相关官员也没当回事,错误的预估了情况,结果导致悲剧的发生。
五月,河决澶州濮阳县,又决于大名府朝城县,黄河南、北各州皆大水。
六月,河决于阳武县,汴水决于郑州、宋州,决口的地方太多,官府根本反应不过来。
郭浩对此是又生气又无奈,养着这一帮官员,关键时刻什么都做不了,归根结底就是不重视。
“相关官员一律撤职查办,同时城里河务衙门,专门负责治河事宜,让赵匡胤派兵协助治河,朕就不信治不好这黄河!”
中央还有两万禁军,平日里除了训练没其他事情,郭浩这次下定决心,让禁军是治理黄河。
很快内阁就拟出了章程,这次倒是没有不同意见,因为他们都清楚,郭浩此时正在气头上,现在去反驳他就是自找没趣。
后世的抗洪抢险,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而郭浩之所以调动军队,就是出于这方面考虑。
军人口口声声说着保家卫国,不光只提现在战场上,所以郭浩要给他们灌输这个概念。
想到这里,郭浩继续说道:“还有,把军事学院所有学员都派过去,让他们也体验一下民生疾苦,想立功不仅仅是在战场上!”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黄河两岸有大水,很多地方却出现了大旱。
种在地里的粮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照这个情况下去,弄不好会颗粒无收。
察觉到不对劲,郭浩立刻组织内阁和户部,对各地的情况展开摸底调查,同时检查各地粮仓,未雨绸缪。
同时加大南方荒地开垦,筹集粮食运往京师。
朝廷内不平静,地方有连遭天灾,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沈欣回京后,郭浩仔细看了调查结果,发现确实如她所说,于是直接处理了一批官员。
看到郭浩如此果决,很多人也不敢说话,谁不知道郭浩现在正在气头上,想出气都没有出处,那些官员只能自认倒霉。
安排好预防工作,郭浩重新冷静下来,他一时冲动答应了设立太子,可是太子的人选是个问题。
朝堂上毕士安旧事重提,让郭致尧和郭致舜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此时秋南和李安都想把毕士安千刀万剐。
秋南也没想到,本以为万无一失的事,李安竟然直接撕破脸皮,说郭致尧不是郭浩的亲儿子,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怎么能担任太子呢?
对于郭致尧,郭浩当然是相信秋南的,这年头没有亲子鉴定,可是郭致尧绝对继承了他和秋南的样貌特点。
只是他曾经否定了滴血认亲的准确性,只是为了不立太子,如今他没办法证明郭致尧的身份,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说郭致舜,李芙因为成亲当天公公去世,背上了“不祥”之名,这在这个时候可不是件小事。
而李芙的事情又直接影响到郭致舜,秋南和李芙之间的矛盾,也是因为二人先成了婚。
所以秋南没法怪罪郭浩,就把这笔账记在了李芙身上,她只有这一个儿子,之前她已经输给了李芙,这一次她绝不会退让。
经历这件事后,二人的关系已经无法缓解,而李芙又因为这件事生病,李安更不会就此罢休。
一想到这些事,郭浩就觉得头疼,这些人是逼着他狠心,如果他的心不狠,不一定有什么后果。
想明白这些,郭浩心中长长叹了一口气,于是下达了一份诏书……
“圣旨:
封郭致尧为镇北将军,离京前往幽州,协助北境诸位将军处理宋辽战事。
封郭致舜为镇西将军,离京前往蜀地,协助西境将军处理南端战事。”
诏书一下达,二人都有些傻了,郭浩果然是一碗水端平,直接把二人发配到边境,这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两个人虽然不甘心,可是这次的事情太大了,然而更让他们惊讶的事在后面。
“册封郭致启为太子,待其成年后入主东宫,封王昭为太子太傅,为太子幼学启蒙!”
身为皇帝,郭浩不能食言,他说立太子就立太子,但是太子的人选是他说的算。
郭致舜今年只有三岁,根本还什么都不懂,郭浩立他为太子意思再明显不过,根本就是应付了事,哪里是要选接班人。
可是郭浩这么做,大臣们还不能说什么,郭致启的身份没有争议,说他年龄小就是在诅咒郭浩早死。
以郭浩现在的身体情况,再活个十年二十年不是问题,到时候郭致启已经长大,倒也正合适。
只是所有人心里都担心,因为古代皇帝命都不长,别看郭浩现在没问题,谁能保证他不出意外?
一旦郭浩出了意外,郭致启还没有长大,他的两个哥哥都在军中,这就是天大的隐患。
所以郭浩让二人去军中,却没给他们兵权,只是让他们协助处理,就是怕他们将来有想法。
得知二人就要离开,秋南和李芙都舍不得,李芙见到郭浩后,只是哀怨地看着他,只是郭致舜请求过离京,所以她还有些心里准备。
可是秋南完全没有心里准备,除了郭致尧,他只有郭浩了,可是郭浩不只有她一个女人,他还是大宋的皇帝。
“你就这么狠心,非要把尧儿从我身边抢走?”
郭浩闻言沉默,他知道秋南接受不了这件事,可是身为皇帝,他不能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