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现在又不能有什么太大的动作,因为动作越大引起的注意就越大。
反倒是不怎么行动容易蒙混过关。
但是如此一来就不怎么容易对口供了。
万一锦衣卫和东厂的人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魏巡抚甚至毫无还手之力。
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魏巡抚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
他懊丧的把茶杯等瓷器砸了个粉碎,一个人闷着。
这之后,最让魏巡抚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几家杭州本地有名的豪商直接被锦衣卫下了大狱。
锦衣卫的手段那可是世人皆知啊。
“十八般武艺”轮番下来,便是换做一个铁人也扛不住啊。
万一这些家伙的嘴巴不严实被扒开了,接下来倒霉的可就是魏巡抚了。
他的屁股可不干净,只要提到了他多半跑不了。
当然现在魏巡抚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尽可能的杀人灭口。
毕竟锦衣卫关押人员的大狱其实就是府衙大牢。
对这个牢房魏巡抚可谓是十分了解的。
这里是他的地盘,都不需要疏通关系。
只要他下令,自然会有人替他去“冲锋陷阵。”
一旦这几个商贾不明不白的死在大狱之中,接下来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他要这么做吗?
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朝廷。
虽然朱由榔已经降下圣旨,命皇太子朱慈煊监国。
但实际上,重要的奏疏,太子还是会抄送一份命人送到杭州来的。
其中不乏太子的一些决断判断,朱由榔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好好考察一下朱慈煊处理政务的能力。
相较于几年前,如今的朱慈煊已经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半大孩子,他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判断力。
但是这还不够。
朱由榔不指望朱慈煊能够成为一代雄主,但要守成,至少得有个帝王的样子吧。
该狠的时候要狠,该收拢人心的时候也不能犹豫。
唯有如此,朝廷百官才能被其收拾的服服帖帖。
从朱慈煊命人送来的这些奏疏来看,朱慈煊确实有了不小的成长。
诸如治理水患、旱灾等等情况,朱慈煊处理的可谓是一板一眼,朱由榔看了很是满意。
看来他没有给朱慈煊白找老师啊。
文安之、张煌言两代大儒,加在一起仔细教导,若是朱慈煊还不能出师学出来,那资质也太平庸了。
虽然内阁制度的存在使得大明天子不需要有太过人的能力,但也不能是个愚钝的傻子吧,中人之姿还是要有的。
朱由榔现在越发明白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
接班人不仅仅是他血脉的延续,而是他政策的延续。
如果接班人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那朱由榔的政策也会随着他龙驭上宾而消失。
多少盛世就是这么覆灭的。
朱由榔如果能够把朱慈煊培养出来,至少还能为大明保证几十年的盛世光年。
当然,眼下除了这些天灾,最让朱由榔揪心的还是倭患。
不然他也不会御驾亲征,亲自来到杭州督查。
他不是信不过何守义这样的武将,而是信不过浙江官场这些文官。
就说这个魏巡抚。即便何守义不举报他刺杀行动,光是看这厮第一眼朱由榔就能判断出来这让是个什么玩意。
这种一味谄媚,企图靠着这个法子升迁的官员能力是很平庸的。
之所以他们能够上位,靠的无外乎是裙带关系以及上供。
只要上边的人愿意保他,他便是一头猪也能够安然无忧。
这当然不是朱由榔想要看到的局面。
长此以往,官场没有任何的活力不说,还会变得一潭死水。
官官相护到最后,就是民怨沸腾。
仔细想想崇祯末年的情况不就是这样吗?
崇祯的个人能力固然不算怎么强,但也不至于亡国亡的这么快。
主要是大明朝廷内已经烂的很彻底了。
这种情况下指望崇祯一个半路出家的皇帝力挽狂澜是不现实的。
崇祯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导致他被文官阶层耍的团团转,最终自断手脚走向灭亡。
朱由榔可不是崇祯。
一来他有来自于后世的知识,二来他的眼界见识判断力也不是崇祯能比的。
他看问题能够看到要害,能够看到本质。
就拿这次的倭寇肆虐来说,朱由榔一眼就看穿了隐藏在倭寇背后的那些浙江豪商豪族。
这些家伙才是资助倭寇的武装势力,有些豪商本身甚至就是“倭寇”。
只是这个倭寇是打引号的,因为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明人。
朱由榔不相信在他的严查之下,查不出这些商人通倭的证据。
只要他想查,锦衣卫和东厂就是最锋利的匕首。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王贺年求见。”
韩淼说这话的时候明显有些尴尬。
首先,东厂和锦衣卫是竞争的关系。
虽然除了陆柄这个指挥使,基本上历朝锦衣卫都被东厂压制,但这并不说明锦衣卫的人甘心给东厂做狗。
只能说明那些锦衣卫指挥使没能力,所以只能寄人篱下。
但是王贺年可不一样。
此人之所以能够发迹,据说是因为当年靠着一己之力打开重庆城门,帮助陛下破城。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王贺年的能力。
再说忠心,这一点王贺年也很不错。
至少在天子交给他任务之后,王贺年都能够不折不扣的完成的很好。
虽然太监相较于锦衣卫有着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太监没有子嗣,是天子家奴不会威胁到皇权。
但王贺年在天子心目中的优先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就说这一次来到杭州后查案吧,基本上锦衣卫和东厂是同时开展的。
皇帝陛下明显是想要让东厂和锦衣卫竞争一番,来看看究竟是谁的能力更强一些。
韩淼当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毕竟天子是需要更多的渠道来获取信息的。
要是只有一个渠道,那天子的言路很容易被阻塞,作出的判断也很容易会受到影响。
但有一个问题是万一锦衣卫表现的比东厂更出色,从而夺得了皇帝的宠信呢?
这可就是韩淼不希望看到的了。
作为一个太监,他深知自己如今获得的一切都是因为天子。
那么他就十分害怕这一切因为天子的一句话而失去。
所以无论何时何刻,他都要表现出强大的能力。
但是他也知道天子是最烦这种盲目内卷竞争的。
一旦被天子发现他在其中做了手脚的话,天子很可能会随之予以严厉的责斥。
真到了那时反而是弄巧成拙了。
所以韩淼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天子也没有偏向锦衣卫的意思,那就走着瞧吧。
很快王贺年便阔步来到行宫前。
见到韩淼的那一刻,王贺年微微颔首一笑,二人打了个照面。
对待韩淼王贺年一直都是很恭敬的。
他知道韩淼是服侍天子的近臣,这种人他是万万不能得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