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与马尼拉远隔重洋,要想把白银运回大明去,一定要用大型的船只。
而马尼拉佛朗基人的船只则被郑成功下令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所以郑成功手头能够使用的船只应该只有自己的水师。
但是水师是用来保证明军对马尼拉控制的,如果船只被抽调走去运输白银的话,明军对于马尼拉地区的控制力势必会下降。
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致命的问题。
但郑成功如果不选择用水师去运输白银,在中原朝廷里他将会承受莫大的压力。
毕竟白银是十分珍贵的流通货币,价值又比一般都铜钱高。
如果落得一个私藏白银的罪名,估计言官们能把郑家的祖坟刨了。
一个藩王手里攥着一支精锐水师,又攥着开掘不尽的金山银山,这简直是太高调了。
不行,郑成功绝对不能把自己驾到火上烤。
所以他要想办法。
用水师运送白银是下下之策。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当地的匠人们制造出符合他们要求的船只。
一开始郑成功并没有往这个方向想,但现在看来是不得不做了。
“甘将军,这件事本王就交给你去做了。你一定不要辜负本王的期望啊。”
对甘辉郑成功还是十分信任的,一直以来甘辉都能很好的完成他交给的任务。
所以这一次郑成功也第一个想到了甘辉。
“忠王殿下请放心。其实我已经把马尼拉一代的匠人都集中控制了起来,就是为这一天准备的。”
甘辉信誓旦旦的保证道:“只要我们给足他们压力,他们一定能够造出让殿下满意的船只。”
“嗯,这样最好。”
郑成功叹息一声道:“没有想到啊,没有想到本王竟然会为如何运输银子发愁。这要是传出去不是叫人笑掉大牙。”
“殿下这是哪里话。若非殿下,如今整个马尼拉还在佛朗基蛮夷的手中,我们连银矿都控制不了,又怎么可能运输呢。殿下这是忠义无双,末将佩服。”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甘辉这番话把郑成功拍的很是舒服,郑成功也哈哈大笑道:“希望朝中那些言官也能像你这么想。”
“皇帝陛下,忠王殿下派来的船队已经到了天津卫了。他们命人先一步送来消息,说是忠王殿下在马尼拉当地发现了大量银矿。从银矿中开采出来的白银可谓是质地优良。最为关键的是,这银矿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真如忠王殿下所说,那真是大明之幸,陛下之幸啊。”
司礼监掌印太监韩淼眉开眼笑,对着朱由榔一阵吹嘘。
不过他也有吹嘘的底气,毕竟从来报的人口中他得知,此番郑成功派来运送白银的船只足足有超过一百艘,且都是福船、广船体量的船只,能够装下的白银可想而知。
朱由榔听到这个消息倒是没有多少惊讶。
因为他有后世的知识,知道马尼拉有大量的银矿。
而郑成功下南洋,马尼拉又是必定会路过的地方。
以郑成功的性格,看到当地福建、广东后裔被佛郎机人欺压肯定是看不过去的,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只是朱由榔没想到郑成功会把这一仗打的如此漂亮。
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打的佛郎机人没有任何的脾气。
接下来马尼拉的银矿也就理所当然的落入明军之手了。
对大明来说,白银的大量流入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事实上,大明的白银流通虽然很畅通,但在总量上一直不是很理想。
马尼拉的白银远渡重洋来到大明后就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忠王这次确实是立下了大功,朕心甚慰啊。”
朱由榔捋着胡须在暖阁之中踱起步来,心情自然是大好。
“陛下,忠王殿下还命人带回了一封奏报,还请陛下圣览。”
韩淼十分恭敬的将一份奏疏送到了朱由榔的面前。
朱由榔接过来展开看,确实是郑成功的亲笔手书。
在奏疏一开始郑成功先是将如何夺取马尼拉,赶走佛郎机人说了一遍。紧接着郑成功又在奏疏中跟朱由榔分析探讨了如何经略南洋。
在郑成功看来,南洋脱离汉文化圈的时间已经很久,甚至比西域脱离汉文化圈的时间还要长。
这里有不少从广东、福建来的移民后裔。
他们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当地却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这直接导致了明军实际控制这一地区的困难。
所以郑成功建议由大明朝廷派遣一些读书人前往南洋,开办私塾普及汉文化。
这个举动只能是由朝廷发起才有力度,所以必须是官府层面的。
若是由个人发起很难形成合力。
对此,朱由榔是比较认同的。
文化认同这个概念其实在史学界是一直在提的一个观点。
比起血缘认同,文化认同的范围更加广泛,也不会让人产生歧义。
对大明朝廷来说,凡是认同汉文化的,凡是认同儒家经典的都可以吸纳到这个范围内。
只要由朝廷官府在后面做推手,要做到这点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在于官府想不想做,或者说朝廷想不想做。
说白了就是朱由榔想不想做。
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朱由榔绝对是一言九鼎的存在。
只要他的意志定下来了,所有人都会紧紧围绕着去办。
尤其是大明刚刚光复天下,朱由榔的个人威望在这一阶段达到了顶峰,说是比肩太祖朱元璋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种时候由朱由榔提出派遣读书人前往南洋兴办私塾推广汉文化,应该是不会有人反对的。
只是即便朝廷给出优渥的条件,那些读书人肯去到南洋教书吗?
在这个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其实是对读书人的一个概括。
但是只是针对科举入仕的读书人而言的。
所以说读书只是手段,当官才是目的。
在大明朝要想做官无外乎三种手段。
其一就是县、府、院、乡、会、殿这六级考试一级一级的考上去。
等到金榜题名中了进士理所当然的就能够当官了。
这也是最主流的一条路,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除此之外,其实最主要的一条路就是走国子监路线了。
国子监是大明最高等的官方学府,也是朝廷承认的唯一高等学府。
国子监的监生毕业后可以入朝为官,只不过上限有限,一般不会超过四品。
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国子监的监生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县学、府学推荐的学生。
乍一听起来这都是尖子生,似乎很不错。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考的上科举的谁愿意留在县学、府学之中熬资历去混国子监的名额啊。
那些愿意留下来的考生基本上都是一些屡试不中,落第次数太多以至于心灰意冷的。
这些人知道自己再怎么考多半也不可能金榜题名,所以就退而求其次想要靠熬资历,熬到一个能够在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毕竟再怎么说国子监毕业之后也是包分配的,而且能够当上官就是一只脚踏入到了另一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