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些都有各自的优势,放在第一批开海也没有什么毛病。

朱由榔相信只要朝廷的旨意一下,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

等到第一批城池开海后两三年,第二批开海的城池也可以推出了。

只要这一系列操作不出什么大的问题,朝廷还是能够稳住几百年的。

当然除了开海之外,朱由榔觉得在晋升机制上还得多想想办法。

之前的大明军队缺少晋升机制,普通士兵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死磕拼命了。

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好不容易立下了功劳却拿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换做是谁也忍不了啊。

与其平白无故的被夺走功劳气的炸肺,还不如摸鱼混日子。反正饿也饿不死。

这应该就是大部分明军士兵的心态。

朱由榔如今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普通士兵重新对大明对朝廷有信心。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朝廷没有理由让他们心寒。

当然这种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即便朱由榔贵为大明天子,也不可能任何事都顺着自己的心思来。

但如果他不去做,底下的人更不会去做。

朱由榔好歹现在还有不小的威望,若不趁着这个机会强行推广一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朱由榔也已经和张煌言碰过头了。

张煌言是兵部尚书出身,又曾经领过兵,在军制改革方面可谓是很有发言权的。

朱由榔对张煌言很有信心。

当然,除此之外,其他臣子的意见也是要听的。

偏听则暗,兼信则明。

朱由榔可不想背上昏君的名号。

在朱由榔看来,兵制改革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这方面朱由榔有十足的耐心。

先有铺垫,再有循序渐进的推进,朱由榔就不信大明的军制改不好。

当然,改革是肯定要得罪人的,而且是得罪既得利益群体。

这其中肯定有朝臣,有地主,有豪商。

所以有阻力是正常的,朱由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定要有人背骂名的话,那就由他来背好了。

朱由榔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身为天子有些事情确实是他的责任。

“传旨,命张阁老入宫觐见。”

百姓们陆陆续续向西域迁移,官道上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情况。

“孩儿他爹,咱们还得走多久啊?”

“这谁知道呢,别管那么多了继续赶路好了。反正路上有这么多人陪着我们,也没啥可担心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我觉得脚乏的很。总想歇一歇。”

“忍一忍吧,等大伙都歇的时候咱们再歇。”

百姓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的每天多走一些路。这样就能更早一些抵达西域。

一日不到西域,朝廷给出的那些政策也就是镜中水月,都是在画饼。

只有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些土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才会心安。

“等到了西域啊,咱们就盖一个大宅子,到时候三大间屋子,每间都能睡人。这样等孩子们长大了也够住。”

“那真是太好了。咱不求孩子们大富大贵,只求他们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

“对啊,到了西域那里十年没有赋税,只要咱们踏实肯干肯吃苦,一定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的。”

像这样的家庭不止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前往西域。

对他们来说西域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正是如此,使得他们能够心里有个盼头,可以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仍然不停下脚步。

朝廷给了他们希望,但具体的还得他们自己去争取。

西域,到了西域便是美好新生活的开始,到了西域他们就能看到希望。

敦煌。

贺珍这几日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作为李定国和李来亨留守在敦煌的大将,贺珍仗没打几场,整日里无聊至极。

他想着能够多来一些事情做,却没想到事情一股脑的来了。

“一下子来这么多百姓,这可是要我头疼死了。”

贺珍实在想不明白,朝廷一道指令会让这么多百姓一股脑的涌来。

难不成都是冲着这免除十年赋税来的?

若是这样,倒也是可以理解了。

贺珍本人就是苦哈哈出身,知道苛捐杂税对于底层百姓的压力有多大。

有时候真的就是差那一口气。

遇到丰年还好,遇到灾年可能连赋税都交不上,只能找个歪脖子树上吊了。

但是免除赋税就不一样了。

没有了这方面的压力,百姓们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即便遇到灾年勉强也能熬过去。

对百姓们来说求得就是一口饭吃。只要有饭吃,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贺珍打仗有一手,但若论处理民政着实不怎么擅长。

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的百姓,光是安排这些百姓的住处就够让人头疼的了,更不必说还要管这么多人吃喝拉撒。

贺珍感到自己的头都要炸了。

怎么会这样?

他身边要是有一个军师辅佐就好了。

其实也不用是那种江南谋士,他觉得刘兴明这样的就挺好。

这小子别看五大三粗的,其实心思和棉花一样细腻。

有他在身旁出谋划策,贺珍就能安心了。

可惜啊刘兴明这小子不是一个安分的主,被李定国带去了西域。

现如今可是炙手可热的李定国心腹,刘兴明怎么会愿意屈尊给贺珍当谋士?

贺珍如今比起刘兴明来也就剩下资历老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担子他还是要挑起来的。

贺珍召集来几名心腹商议。

虽然这几个心腹都是武将,不懂什么谋略。但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多个人总归是多一个商量的对象。

“大将军,我们觉得这么多百姓肯定不能都让他们进城住。敦煌城不比中原那些大城,总共就那么两条十字街,涌进来那么多人肯定没地方住。”

“是啊大将军,何况这人多嘴杂,难免会混进来一些闲人甚至是奸细。这万一出了问题,肯定是您的责任。所以还不如谨慎一些,不让他们进城。”

“对啊大将军,可以允许他们在城外搭帐篷,如果需要水可以去河里取,需要吃的我们可以拿到城外让他们买。”

“让我想一想。”

贺珍揉着额角,觉得头疼欲裂。

比起早些时候他现在考虑问题确实更加全面了。

但这也意味着遇到事情可能会优柔寡断,一时难以决断。

现如今贺珍不仅要考虑这些百姓如何安置,还有名声的问题。

毕竟传将出去,他贺珍的名声是要烂掉的。

届时别说是在大明军中,便是在夔东军这些弟兄们中贺珍怕是都抬不起来头了。

但是如果只放其中一部分百姓入城那还不如不放。

毕竟这样容易引起抵触的情绪。

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身为苦哈哈出身,贺珍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明土》小说在线阅读_第73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风雪南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土第73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