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呢刘昭混着混着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毕竟其他人也是这样的,大伙儿都是给皇帝当差,不患寡而患不均。
既然待遇都一样,也就没啥可抱怨的了。
可谁曾想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
本以为清廷已经坐稳了江山,谁曾想永历皇帝垂死病中惊坐起,仿佛二祖附体一般,竟然一通操作把大明给救活了。
他不但把大明救活了,甚至借助各方势力先是突破了洪承畴的封锁夺取江南,进而北伐光复失地。
短短几年时间竟然让大明从一隅之地变成了胜势。
纵观历史恐怕也只有汉光武帝刘秀可以一比了。
刘昭是一个没啥见识的人,但他也很清楚如今气运是在大明这一边。
要想逆势而为那是找死。
更何况近来有消息传出,清廷方面想要逃出关去避祸。
虽然不能确定消息真假,但有道是无风不起浪。
刘昭认为既然消息能传出来,至少说明了清廷确实动了心思。
不得不说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刘昭的心是拔凉拔凉的。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皇帝和太皇太后却心想着跑路。
这仗还怎么打?还打个什么劲?
其实归根到底爱新觉罗家就没有认为中原是自家地盘吧?
他们抱着捞一笔就跑的心态入主中原,不曾想可以一混就是十好几年。
最终被人赶跑也没啥可失望的。大不了退回辽东老家继续过着安生日子。
可刘昭这些绿营将领们就不一样了。
他们宣誓效忠满清,到头来弄得一身骚里外不是人。
满清倒好,一拍屁股走人了。
留下刘昭这样的绿营将领进退两难。
正当刘昭犹豫该如何是好的时候,李来亨的一封信让他动了心思。
李来亨那是谁?
那可是大明皇帝亲封的临国公。
虽说如今国公遍地走,但好歹也是仅次于王爵的存在。
李来亨多多少少也可以代表明廷的态度吧?
不管怎么说,还是先把信看了再说。
看看又不会吃亏。
却说刘昭展开信来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却是着实吓了一跳。
李来亨在信中允诺,若是开城投降会给予他很丰厚的条件。
若真是如李来亨在信中所说,那可真的是赚到了。
不过刘昭仔细一想也是,败军之将那是肯定没有任何谈判的条件的。
但是他不是啊,至少现在不是。
只要他想,完全可以坐拥献城之功改换门庭。
太原城可不是一般的城池,那是堂堂山西省城。
要知道如今太原城中还有几万兵马,明军如果要硬攻的话不知要损失多少人。
而如果刘昭直接开城投降的话,明军的这些损失就都不必要了。
动动嘴皮子就能免掉一应损失,换谁谁不去做?
仔细这么一想,就全都能想明白了。
现如今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回复李来亨了。
刘昭确实是动了投降的心思,但该怎么投降,以什么条件和姿态投降刘昭确实没想好。
若是条件没谈好那岂不是亏的慌。
嗯,至少回信方面要仔细斟酌一二。
刘昭也不着急回信,而是叫来军师二人字斟句酌的推敲了起来。
花费了大半个时辰,二人才算是将回信的初稿攒了出来。
刘昭对于这封回信还是比较满意的,首先信中明确的表达了态度,其次也表明了诚意。
至于条件嘛也委婉的提到了,但不至于让人觉得不舒服。
以刘昭目前的身份,能够把信写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殊为不易了。
接下来就是把信送出去等待李来亨的态度了。
只要李来亨接受刘昭的条件,刘昭就会毫不犹豫的打开城门投降。
如果李来亨不同意也不要紧,双方可以就条件慢慢的谈慢慢的磨嘛。
必要的话刘昭也是可以做出一些让步的。
总之刘昭已经打定了投降的心思,只要不出意外这献城之功他是要定了。
有道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当李来亨看到刘昭的回信时却是笑了。
这个刘昭还真是有点东西。
短短的一封信,该说的话都让他说了。
不过至少刘昭的态度还是不错的,没有让李来亨感受到丝毫的傲慢。
但是刘昭也确实提出了他的条件。
刘昭的条件很清楚,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必须保证他和他的家人的安全。
这一点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李来亨自己就能拍板,根本不用惊动皇帝陛下。
但这第二条嘛就有些让李来亨为难了。
刘昭希望明廷能够保证他能够官居原位。
如果刘昭献出太原城的话肯定是有献城之功的,可他毕竟是降将,能不能继续领有总兵之职他说了不算,李来亨说了也不算,只有皇帝陛下说了算。
李来亨是不能够直接答应刘昭的,不然会有越权之嫌。
若是传到了朝廷那边即便皇帝陛下不追究,朝中的那些御史言官们也不会放过李来亨。
李来亨是不打算拿自己的前途和夔东军诸将的前途来赌的。
这是对他的不负责更是对夔东军的不负责。
当然,李来亨可以先把这条条件略过去去看第三条。
刘昭在第三条条件中明确的指出希望李来亨能够允准他继续保留嫡系军队。
这一点就有些过分了。
李来亨觉得即便报到皇帝陛下那里陛下也不会同意的。
要知道朝廷对待投降的清军一般都是打散了充入各营之中。
若保留其编制,其随时都有可能反叛。
刘昭到底是不知道大明朝有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还是在试探李来亨和皇帝陛下的底线?
李来亨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能够混到这个位置的人,有几个是傻的。
刘昭肯定也不傻。
刘昭的态度其实就是在试探,如果李来亨松了口那就证明在大明的心目中太原城的地位还是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
如果李来亨不松口,刘昭就明白太原虽然重要但明军完全有实力亲自夺回来。
两种态度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刘昭的态度变化。
或者说从一开始刘昭就是准备了两手准备的。
以不变应万变,这倒真是个机智的人。
李来亨稍稍思忖了片刻,便命人准备了笔墨纸砚准备回信。
首先,李来亨在信中肯定了刘昭投诚的想法。
继而李来亨在回信中逐条回复了刘昭的要求。
第一条李来亨直接答应了,第二条李来亨表示会写一份奏疏尽可能的替刘昭去争取。至于第三条李来亨也明确的表示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