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笑了,没错,文志是信奉沉默是金的人,对女人也很木讷,他点点头,知道思雅说的是对的。
因此心中的警铃声解除,他却不知道,自己仍然是上了钩的鱼,进了思雅劝说的圈套里。
因为人放松开心的时候,容易听进别人的规劝。因此,聪明的思雅一开始就哄得楼家明很开心。
思雅微微一笑,说道:“家明哪,我只是说,陈掌柜这个人不错,有一颗慈悲的菩萨心,一个人心地好,才能与其成为朋友。这些年,你和陈文志在一边,时而上海,时而香港,东奔西顾的,我不放心过吗?”
家明点点头,抿口茶,诚挚地说道:“夫人所言极是。”
一旁的张珊珊如同侍女,在旁边奉茶,想插嘴,每次家明都横她一眼,她只好识趣地沉默了。
思雅微微一笑,继续规劝道:“家明,古话说,‘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在上海的时候,把将近十年赚来的钱全部捐给了国家,来到香港后,是受了一些苦,不过现在也苦尽甘来,开始赚钱了啊,别人都说我们艺华盛是聚宝盆,是摇钱树呢,说你和文志就像开了金手指,摸到哪,哪里就发财。”
家明听了,乐得眉花眼笑,进一步好奇地打听:“谁说的?”
思雅其实是撒了谎,所以转移话题:“你别管谁说的,总之,有人这样说。所以不如你听陈文志的,把赚来的钱盖一栋宿舍楼吧,把那些工匠和他们的家人安置好,大家都是同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香港啊,到处都是洋人,我走在外面,心里特别想家,如今那么多说着家乡话的工匠到这里来投奔我们,我看到他们特别亲哩。”
家明喝着茶,沉默不语。他现在明白过来,陈文志没有叫思雅来劝说,他没那个打算也没那个心思,更没那个能力。
但是思雅也是正儿八经地劝说他与陈文志和好,确切地说,是他这个大东家,向二东家妥协,将艺华盛赚来的钱拿出来,给逃难的工人盖房子住。
思雅看见楼家明沉默不语,想了想,微微一笑,继续劝道:“家明哪,之前我们来香港,没有带工人过来,艺华盛需要工人的时候,都是临时去找,其实我早就想劝说你了,这样不妥当,自己没有工人,处于被动地位,终于是不明智的。唉,现在是没有碰到十万火急的大订单,以后要是碰到了,临时去找工人找得到吗?碰到同行排挤,刻意扣留工人,你去哪里找人去?”
听到这里,楼家明心中一动,没错,做生意任何时候都要目光长远,主动进攻,艺华盛没有自己的工人,确实是一个短板。
思雅喝了一口茶,挥挥手,二房太太张珊珊给他们两口子沏上热茶,思雅继续劝说:“家明,你做生意多年,自然知道还是自己人靠谱,所以文志说,把工匠留下来,给一栋宿舍楼,给他们安家,虽然从短期来看,是会赔很多钱的,可是从长远来看,未堂不是一个好办法!艺华盛因为有了这些工人,说不定以后会财源广进呢。你想啊,工匠们逃难到香港,我们收留了他,并且给他们安了家,又给了他们工作,让他们一家人有了安身之所,他们会不会对我们怀着感激之情,有了感激之情,他们在为我们做事的时候,会不会全力以赴,中国人信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家明,我觉得文志做得对,收留工人,给他们安家,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一席话说得楼家明心动了,他站起来,一双大眼如同星星般闪着光,他激动地说道:“思雅,你说得对!”不过他很快又沉默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脸红红的,难堪地说道,“只是我之前和文志吵了架,我们两个人合伙,我可是大股东,我怎么能现在就去向他认输呢——”
家明别扭地转了转身子,脸上烧得慌。
小老婆在一旁听着笑出声来,楼家明瞪她一眼,小老婆笑得更欢了。
思雅抿嘴一笑,拿出一张报纸拍在桌子上,对家明笑道:“你呀,你看看这张报纸,我保证你看到这张报纸,就会立马去找文志。”还闹什么别扭呀,像个没出过门的大姑娘。
楼家明将信将疑地拿起报纸一看,立马弹簧般跳起来,脸上神情都是惊喜交加,你猜是什么,原来是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了他和陈文志捐军饷救国的事情!
家明激动极了,高兴地说道:“我去找文志去。文志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楼家明拿着报纸,如同一个兴奋的孩子,大声嚷着,连跑带跳地冲进了陈文志的书房,简直就像一阵狂风。
他兴高采烈地看着陈文志。眼睛像黑曜石般闪亮,脸焕异彩,仿佛他们之间争吵导致的芥蒂全部消失,或者说他们压根没有争吵过。
真的是,兄弟之间哪有隔夜仇呢。
楼家明一脸的喜气洋洋,激动地看了看手上的报纸,确定以及肯定他和文志作为爱国商人上报纸的头版头条了,他便对陈文志兴奋地说道:“文志哪,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保证让你高兴!”
楼家明将手中的报纸放在陈文志的眼皮底下,又翻到头版头条,嘴里叼着雪茄,用自己的手指头用力指了指,对他眉飞色舞地说道:“中华日报!头版头条!你仔细看,咱们俩个上报纸了。”哈哈哈,哈哈哈,楼家明放声大笑,真可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他觉得自己踩在五彩云端,耳朵边响起细细的音乐,面子熠熠生光。许多年没有让他这么高兴过了,原以为十辈子花不完的钱捐作军饷打了水漂,如今看来,还是大有收获的。
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呵呵。
庞三多是个有情有义,极为守信之人,他把他们捐的军饷全部如数交给了国库,蒋委会长和第一夫人十分感动,特别是宋美灵,更是在媒体采访时,反复夸奖这种爱国商人的爱国表现。
因此媒体争相报道,《香山公报》、《平民日报》、《商报》、《岐江晚报》、《新中山报》、《大公日报》等等,凡是民国期间有影响力的报纸全部报道了。
所以,现在楼家明和陈文志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誉满全国,作为成功的生意人,爱国爱家,被标为所有商人的典范!
真可谓是飞黄腾达了!
如今有身份有地位,算是名副其实的名利双收了。
楼家明思着想着,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
陈文志一征,回过神来,拿起报纸看了看,才知道是庞大哥将他们捐的军饷如数上交国库,他们这种行为得到蒋委员长和第一夫人的肯定,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向他们学习,把他们两个标为全国商人的标杆。
原来如此。
楼家明如同开屏的孔雀,得意洋洋地说道:“文志,亲爱的文志,我们现在是红人啦,走到哪,人人都认识我们,爱国商人,呵呵,我喜欢这个称号!”
陈文志觉得好笑,家明真是可爱。
家明高兴得眉花色舞,精神焕发。他年轻的时候,刚刚回国,接手仁艺厂,就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普通的成功商人,现在他成了“爱国商人”,仿佛他的梦想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