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部队一路紧赶慢赶,再加上葛尔丹汗率领骑兵不断骚扰,李栋终于在第三天的中午时分看到了塞万提斯率领的断后骑兵
此时的塞万提斯也很是无奈,奥斯曼虽然以机动性著称,但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多,七八万大军的行军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对面的明军也不缺骡马这几天一直咬得很紧。而且对方的骑兵也非常狡猾,他们从不和自己决战,只是缠着自己不断的用弓弩骚扰己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减缓行军速度。现在他们的大军终于追了上来,自己要是还不阻击一下恐怕他就要咬住奥斯曼的尾巴了,看着远处隐隐约约的人影,塞万提斯一咬牙。大喝了一声:“奥斯曼的勇士们,都跟我来,杀啊!”
很快。隆隆的马蹄声朝着对方急驰而去。
当塞万提斯率领骑兵来到明军阵前时,明军早就列好了阵势,在一阵阵轰鸣声中许多奥斯曼骑兵开始从战马上倒下。
看着前方不断倒下的骑兵,在后面指挥作战的塞万提斯轻叹一声,正要下令人马撤回,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己方的周围已经出现了一队队打着明军旗号的骑兵。
以月塞万提斯的精明如何不知道自己中了明军的计谋呢,他立刻果断的下令撤退,可是早有准备的明军如何会让自己的猎物跑掉呢,很快众多的明军骑兵从四面八方为了上来,而李栋也率领着本阵的火铳兵围了上去,一场包围战开始了。
战场上火铳声、砍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响成了一片,双方激战了半个时辰,塞万提斯和仅存的一百多骑兵被众多骑兵和步卒牢牢的围在了大军中央。
这时,一个大嗓门的声音在阵前响起:“塞万提斯,我家公爷说了,你也算条汉子,只要你立刻下马投降,我们公爷可以答应保全你的性命!”
看着从四面八方围过来的明军,塞万提斯此时的心情却是异常的平静,他看了看周围密密麻麻的明军大笑道:“我塞万提斯是堂堂奥斯曼的亲王,岂能投降他区区他这个低贱的公爵投降!你回去告诉李栋,若是他肯立刻下马投降,我塞万提斯必然向大汗替他求情,保举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塞万提斯的声音很大,周围许多明军都听在了耳中,立刻就引起了众人的愤怒。
李金标就喊了起来:“敌人该死!大哥,让末将去将他活捉过来任凭您处置!”
“不用了!”李栋摇摇头,“塞万提斯已然心存死志,他这种人是不会向我们投降的,我们成全他吧。”
正在说话间,塞万提斯已然率领剩余的百余名骑兵朝着右侧的骑兵冲了过去。而在他的前方,近千名骑兵纷纷举起了手中的强弩扣动了机括,数百支黑压压的箭矢纷纷离开了弓弦飞速的射了过去,很快塞万提斯他们便被这些箭矢给淹没了。
此役,李栋消灭了塞万提斯率领的断后部队,在此后,奥斯曼再也没有办法阻止起有力的阻击,李栋指挥着十多万大军以分割、蚕食等方式又陆陆续续吃掉了十几万万多人马,当奥斯曼撤到奥斯曼时,原本的三十七八万人马只剩下了不到十万人。而李栋也没有贪功,在追击到距离奥斯曼帝国一百多里时他便带领部队往回撤。
崇祯六年,秋。
一个消息以爆炸性的速度传遍了整个大明,护国公李栋率部在西域与奥斯曼决战大获全胜,共歼灭奥斯曼近三十万,击毙敌将大将军塞万提斯,贼酋托里斯兵败并染病重,在归途中不治身亡,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身在大同的五省总督洪承畴,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没有出来,远在湖北正忙着剿匪的卢象升得到消息后也是捻须一阵沉默,并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评论。而大明官场上下更是集体失声,大明顿时朝野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状态当中。
整个大明只有神木的《关中时报》对此时大幅的报道,经过半年多的发酵,《关中时报》已经从神木开始慢慢向东方渗透,并发展到了江南一带,由于《关中时报》的亲民和包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和那些不如意的读书人都开始喜欢上了它,虽然不少东林党极力抵制这款报纸,但在强大的银弹攻势下。它还是缓慢而坚定的朝着大明各地蔓延。
因此,虽然大明官场上下都对李栋的这场大胜仗闭口不谈,但这个消息还是很快传到了大明各个阶层和百姓的耳中。
“大明要变天了!”
这些日子一来,京城里到处都在谈论着这个消息。京城乃天下中心,百姓们历来就有谈论时政的传统,它又是大明读书人的汇聚之地,一旦有什么消息便会立刻传遍全城。
在一个茶楼上。一名身着青衫的读书人愤怒的说道:“奸臣当道,藩镇横行,李栋身为大明臣子。不听朝廷号令不奉皇上圣旨,擅自出兵西域,其罪当诛!”
“秦兄此言差异!”旁边一名读书人反驳道:“护国公乃国之栋梁,他能毅然率兵与敌酋决战这已经说明他对朝廷的忠诚,而反观吾朝诸公虽然一个个妙笔生花,文章做得也是花团锦秀,但与国与民却无半点益处,反观护国公虽然顶着藩镇之名,但其收拢流民安抚百姓,上缴朝廷赋税,练兵杀敌样样精通,试问天下还有谁做得比他好!”
今年正值三年一次的秋闱会试,虽然只是五月,但提前进京的各地举子已然纷纷汇聚京城,在得到了这个消息后,无数举子都对这个消息议论纷纷,而在众多的举子当中,有一名来自江南的举子却是对李栋大肆抨击,这名举子的名字叫李景隆。
说起李景隆对李栋的恨意可是很深的,原本李景隆对李栋虽然只是不满,但也只是仅此而已,但随着李栋在神木创办了《关中时报》后,对东林党进行了大肆抨击,面对李栋利用报刊对自己大肆抨击的做法东林党也不是无动于衷,他们也办了一个《明报》开始对李栋还以颜色,但由于《明报》格式僵化死板,其内容也太过脱离实际,因此即便有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但在《关中时报》的强大攻势下还是节节败退。李景隆身为东林党的坚定骨干份子,士绅商贾阶层的代表,对李栋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因此在听到了李栋大败奥斯曼的消息后他依旧还是对李栋的行为进行批评。
此时,看到不少举子为李栋说话,李景隆心中的妒火更是按耐不住了,冷笑道:“这正是李栋的狡猾之处,此人一向以伪善著称,他虽然名义上收拢流民安抚百姓,也向朝廷上缴了一些赋税,但试问此次李栋出兵可有兵部公文?可有皇上圣旨?此种行为往轻里说是不听号令,往重里说是形同叛乱,一个不听朝廷号令的武将即便是再能打与国又有何益?诸位难道忘了唐时的藩镇之祸吗?一个偌大的盛唐就是这么硬生生的被安禄山这些狼子野心的武将给毁了,若非出了个郭子仪,恐怕大唐偌大的江山就要落入小人之手!”
听了李景隆的话,茶楼里寂静无声,即便是心里向着李栋的读书人此时也不敢在为李栋说话,这无关对错,而是阶级立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