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薛晨志点头应答之后,他又转头面向众人说:“可是自从集团上次收购了矿山,所需的铜矿完全自给自足之后,每吨铜的成本就大幅下降了。由此看来,拥有更大规模的矿山,才是我们南方集团扩大规模最根本的前提。原料不成问题了,将来下一步冶炼厂扩大规模才有可能。即使一时之间冶炼厂的规模消耗不了新增矿山所产的铜矿,这些铜矿拿到市场上去卖,也是很赚钱的。否则的话,没有相应的矿山做支撑,集团扩大规模就是一句空话,就成了无米之炊。”
金昌兴的话,让坐在一旁的刘中舟心里舒服了一些。
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南方集团上一次收购矿山,就是刘中舟的建议。虽然刘中舟在期货市场上的操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是瑕不掩瑜,就像金昌兴说的那样,那一次收购矿山的举动,为南方集团今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件事情上,刘中舟是应该记头功的。
刘中舟回想着自己在矿山上的投资和期货上的投资,这两笔投资都是他近两年来大手笔的操作。要论耗费的心血,后者更让他揪心和牵挂,可就是这样,这笔投资还是以巨额亏损而告终。
相反,矿山上的那笔投资,看似不经意,也并没有花费他太多的心血,可是现在却为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为集团现在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刘中舟在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感叹道:成功与失败,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关键在于你看没看对大势,看对了大势,那就事半功倍,看错了大势,那就在岔路上越走越远了。
虽然金昌兴是自己的政敌,他对金昌兴没有任何好感,可是具体到金昌兴提出的这个收购新矿山的建议,刘中舟在心里也是觉得可行的。
财务部长郑国瑞这时问道:“董事长,能拿到新的矿山当然很好,只是这里的资金需求是多少,收购的资金如何解决呢?”
金昌兴说:“眼下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家不妨也多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好的矿山可以入手。至于资金规模嘛,我想好一点的矿山要想拿下来怎么也要十几个亿吧,这些资金13~14可以集团内部自筹,其余的资金还是要从银行贷款这边想办法。”
看着郑国瑞面有难色,金昌兴说:“集团马上就要到期的那些债券,兑现以后就有三个亿的资金了,另外再想办法凑2~3个亿也不成问题吧?这就有五六亿的资金了,用这些资金去撬动12~13亿的资金应该不是难事。现在铜价上涨,铜矿炙手可热,用矿山的所有权做抵押,银行应该会乐意干的。”
郑国瑞一想也是,上一个矿山不就是这么拿下来的吗?
金昌兴的话也引起了李欣的沉思,从刚才金昌兴一做出铜价还要继续上涨的判断后,李欣就开始在琢磨,金昌兴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后来听说他要扩大集团的规模,拓展集团的业务,李欣就更是专心致志的在听,看他会提出什么新的建议。
因为在这一轮铜价暴涨的过程中,李欣赚得盆满钵满的,他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期货上的持仓,但他依然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价格的波动。
这一轮铜价上涨的过程留给他极深刻的印象,他下意识的认为,如此天翻地覆的价格波动之后,在与铜相关的产业里一定还蕴藏着其它的投资机会,只是自己现在还没有发觉而已。
他现在手里那么多的资金,除了在股票市场上零星买入了两百多万元的股票以外,其它大部分资金全部处于闲置状态,就像他跟袁杰说的那样,他现在也不知道投资什么合适。
正在急于寻找投资项目的他,听了金昌兴的建议之后,心里突然一动:也许他说的是对的,如果未来铜价还要继续上涨的话,铜矿的投资价值显然是很高的。
可要是投资在矿山上的话,李欣就有些摸不出头脑了。
且不说他对矿山和铜矿缺乏详细的了解,在这方面的知识很缺乏,就是资金规模也显得捉襟见肘。
他这几千万的资金要是投资在股票或者期货上,还可以算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可要是投资在矿山上的话,对于动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投资规模,他这点资金显然不起什么作用。
还有一点,就算资金规模不成问题,对于矿山这样长期的投资项目,李欣心里也没有底,这样的投资项目一旦进去以后,自己想要退出的时候,能否及时变现是个大问题。
所以,一想到这里,非常熟悉股票和期货交易规则,但是对实业缺乏运作经验的李欣立刻就打了退堂鼓。
他在心里暗想,即使铜矿将会很赚钱,恐怕也不适合自己,自己天生就不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这样的项目,对于金昌兴和刘中舟这样的湖来说可能会是一个好的项目,但自己未必应付得了。
薛晨志对任何扩大集团规模的举措,从来都是举双手赞成的。他自己贵为副董事长,集团的规模扩大了,那他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扩大了,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
尤其是当他听金昌兴说扩大集团规模的举措第一步就是收购矿山,心里不由得暗自高兴,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间接的利好消息。
因为自有矿山的规模扩大以后,下一步紧接着就是扩大冶炼厂的规模,赚取更丰厚的冶炼利润。不然的话,这些矿山收购来只是为了卖铜矿,那目光就太短浅了,除非金昌兴是睁眼瞎。
而一旦扩建或者新建一个冶炼厂,那对自己这个冶炼厂厂长来说,手里的权力就大得多了。
可就是有一点,他心里还是非常不乐意,那就是金昌兴说的,收购矿山需要内部筹集资金的这件事情。
自己手里的冶炼厂是集团内部资金占用的大户,去年刘中舟在期货上操作的时候,内部筹集资金打的就是自己冶炼厂的主意。
现在金昌兴又重提筹集资金,无非也是要从自己这里想办法。他在心里暗暗算了一笔账,按金昌兴的说法,债券兑现以后可以有3亿的资金,另外三个亿的资金需要集团内部筹集,那冶炼厂头上怎么也要摊到一个亿的规模。
虽然一提要钱的事,薛晨志心里就不是滋味,可是想想这笔资金投进去以后,将来的好处还是很大的,尤其这是投在矿山上的钱,看起来比刘中舟投在期货上的钱要靠谱得多,至少不会亏损,让自己整天提心吊胆的。想到这里,他也就没吱声。
金昌兴见手下的几位大员都对自己的提议没有提反对意见,就说:“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提议可行,那就暂时先这样定下来,至于投资的标的,我们大家可以多多留意,发现有好的矿山就提出来。具体目标定下来之后,投资规模、资金筹集等细节问题我们再继续开会研究,好不好?”
薛晨志说:“好的,这样很好。”
黄洪亮也满脸堆笑地看着金昌兴,一副俯首帖耳的样子。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提议购买新的矿山,这可是金昌兴上任后烧起来的第一把火。虽然金昌兴讲话时一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样子,但是坐在他对面的黄洪亮却看得出来在他用目光征询薛晨志和自己的意见时,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善于察言观色的黄洪亮立刻就明白了金昌兴的心思,就算金昌兴贵为一把手,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他也要寻求其他人员的赞同,尤其是在他刚刚接手南方集团的时候,像薛晨志和自己这样的实力派,显然是他想要倚重的对象。
揣摩出了自己在金昌兴眼里的重要性之后,黄洪亮心里暗自得意,能在这个关键时候紧跟金昌兴,是自己讨好他这个新董事长最好的捷径。再说这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完全就是顺杆爬的事情,黄洪亮再蠢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掉链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