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来便是如此。
葬山书院的核心,自然是封圣、安修、大教谕、十大弟子等人。他们皆在,没有一人死去,自然算不上伤筋动骨。
但是儒教,特别是葬山书院,却是悲痛不已。
对于白衣君只降临一道虚影,惊走第四禁忌,世人虽然有些疑惑,但是亦没有多想。
一夜之间赶不到,乃是很正常之事。
或许白衣君有事耽误了。
在第三禁忌出世时,白衣君在楚国便被耽误了三四,再赶到不知多少万里外的昆墟界。
不知是多少后的事了。
一过去了。
第四禁忌出世还没有被镇压,依然没有引起世饶恐慌。
周下的文人,该悲痛就继续悲痛;诸侯该磨刀霍霍就磨刀霍霍;圣道外的诸道亦在磨砺以须,时刻在准备着什么。
圣崩塌,下暗流涌动。
即使是圣道诸教派,亦没有表面那么平静。
第三日。
儒教冬官殿的大司空,亦乘坐着云海楼船,来到葬山书院。前夜在抵抗第四禁忌时,书院几乎被拆得面目非,自然需要修葺。
书院的学子虽然悲痛,却没有停下读书。
只能化悲愤为力量。
九歌看着一百余的阴魂,亦不知道如何安排好。
他乃葬山之神,早在成为葬山神不久,便开辟出自已的“神界”。这“神界”穿了,便是一片覆盖葬山的背阴界,他花了不力气和香火神力,方能够覆盖葬山……
不过这片背阴界中,却没有丝毫的冥气。
反而充满神性气息。
这神性气息十分柔和,不仅不会灼烧阴魂,还能够温养阴魂。
当然,九歌身为葬山之神,倘若想要灼烧阴魂,自然能够灼烧,更可让柔和的神性气息,化为熊熊烈火。
这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只能暂时把阴魂收容在自已开辟的神界中,然后等院主先生的决定。
葬山书院生如此大的事情,他觉得自已该要做些什么。
于是便自告奋勇收容阴魂。
“唉,若先生在便好……”
九歌走出“神界”,坐在葬山的一块石头上,双手托着下巴道。
先生已经消失七个月了。
即使圣崩塌,亦没有先生的消息传回,现在书院更是生如此大的事,先生还是没有半点音信。
倘若继续如此下去,怕是对先生的名声有所影响。
毕竟先生没有与书院共患难。
一道无形的身影,从葬宫中走出,正是白衣君之身。他来到九歌身前,为封青岩传一句话“九歌,做得不错……”
可惜九歌并没有听到,更没有感受到白衣君的存在。
即使封青岩亦认为,阴魂送往青山城隍府,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书院学子的阴魂来,并不一定。
既然书院的同窗,想留在葬山,便留在葬山吧。
倘若是他,亦会选择留在葬山,至少可以看到书院,看到昔日的同窗……
心中有念想。
这时,白衣君之身来到葬山之巅,在眺望南方,似乎在寻找门忌的踪迹。
但是此时,他却什么亦做不了。
虽然斩出了白衣君之身,却没有铸成真身。
又一过去。
青铜棺内,封青岩静静躺着一动不动。
他现在依然处于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状态中,让他什么亦做不了。但是,不论是鬼帝取走帝心,导致圣崩塌,还是商帝因夭夭娘子出现,夺回控制权,皆清晰印在脑海郑
不论是圣崩塌,还是浮山梯上的神族精英死去,或是老教谕因圣崩塌郁郁而亡,以及三前书院所生的一牵
这,皆与他脱不了关系。
甚至可以。
这一切皆因他而起……
不论是鬼帝,还是商帝,从本质上,还是他。
所以,这让身为封青岩的他接受不了,心中悲愤至极,才让他在悲愤中斩出白衣君之身。
第四禁忌门忌,在停息三后,便开始疯狂敲门。它,虽然被白衣君之身惊吓到,但亦渐渐回神过来。
白衣君没有镇压它,便已经明问题了。
那人依然没有从葬宫走出来,走出来的,只是一道虚影。
鬼帝亦无法醒来,那人又岂能走出?
这时它心有余悸,不敢来葬山试探,便在葬山万里之外,疯狂试探。
不断敲门,不断吞噬生灵。
它的皮囊染满了血。
六七过去了。
世人见白衣君还没有镇压第四禁忌,皆有些担忧起来。
下不时响起高呼,请求白衣君出世,镇压禁忌。
下亦渐渐恐慌起来。
第十。
白衣君依然没有出世镇压禁忌,终于引起世人剧烈的恐慌,高呼声越来越强烈了。
“第十日了,白衣君为何还不镇压禁忌?”
有人质问,似乎带着怒气,“这十日来,第四禁忌吞噬了多少生灵?又有多少人死去?白衣君身为下之大义,为何见死不救?”
在世人高呼时。
下亦出现不少质疑声,在大声质问白衣君,为何还不出世镇压禁忌?
如此枉为下之大义。
“白衣君请出世镇压禁忌啊——”
随着时间的过去,越来越多人悲呼起来。
这时第四禁忌肆虐下,不知吞噬多少生灵,但是下无一人可挡,这让他们绝望不已。
“白衣君不配为下之大义!”
“不配为君之尊!”
而质问,甚至大骂的人,亦越来越多。
而在此时,世人才意识到白衣君的重要性,才知道白衣君每镇压一次禁忌,便救了一次下。
有事白衣君,无事作乐。
“白衣君不出世镇压,乃是心已寒,白衣君心寒,皆因楚国!”在世人或悲呼,或质疑,或大骂中,亦出现一个,突然指向楚国的声音。
“不错,这一切皆因楚国!”
“这皆是楚国之错!”
普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两千余年前,第一代人王威加海内,下莫敢不臣。人王令一出,诸侯莫敢不从……
下共尊!
下共主!
下亦本该如此!
但在千余年后,随着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诸侯的不断壮大。
诸侯越来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特别是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强大诸侯国,皆是纷纷僭(jian)礼。
如楚国,霸周下万里之域,对自己的爵位越来越不满意,认为区区子爵之位不足以示尊,便要求周王室加封进爵。
但周王室言楚无功,不加爵。
楚子闻讯大怒,喝道“王不加位,吾自尊耳!”
从此自立称王。
而作为制霸周下,强行替周王室行使王道的晋国,自然不愿看到楚国强大起来。
况且,晋国制霸周下亦没称王,楚国倒却称王……
晋国便扶持楚国东北之吴国,欲使吴国强大,以牵制楚国称霸。而强大起来的吴国,转头就甩掉晋国,还效仿楚国称王。
随后便是越国称王。
于是下诸侯纷纷僭越称王,不再尊人王为下共主,更不再奉人王之号令。
在礼崩乐坏的两千年后。
诸侯互相攻伐,强者越来越强,周王室亦越来越衰弱。
所统之地不足千里,所辖之城不足二十座,所治之民不足百万。且宗师内部还生分裂,分成“东周”和“西周’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