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赫连山不过是文才境而已,且没有参与选拔,便为圣府之春官,这对他们人是何其不公?!”
葬山书院之外,便有人开始呵斥起来,对于赫连山为圣府春官十分不满。
“其他五卿皆为文相,独独赫连山为文才境,这叫人如何服气?倘若吾为虚圣之好友,即使目不识丁,吾亦可为圣府六卿?”
“不怕人笑话?”
“赫连山何德何能,与五相为圣府六卿?”
渐渐地,似乎不瞒赫连山的声音,便多了起来。
葬山书院的学子、教习,并没有多大的意见,毕竟他们皆知赫连山和君子为好友。
但心里羡慕肯定是有,却不会否定。
这毕竟是君子亲选。
但是,葬山书院之外之人并不太了解,亦不知道赫连山是何人。
对于圣府六卿,其他五卿为五相,只有赫连山为文才境,自然会所有不满,毕竟境界差得太远了。
甚至还喊出重选的话。
院落里。
赫连山跪坐在亭子里安静读书。
“公子大事不好了。”刘凌跑来道,身边还跟着朱雁等人。
赫连收起书,抬头问:“何事不好?”
“公子,外面皆是反对你为圣府六卿,说你境界相差太远了。”刘凌满脸担忧道,虽然圣府春官为君子亲选,但是君子会不会听信天下?
而划掉公子?
“哼,实在太气人了。”朱雁皱着鼻子道,“我怕是有人在推波助澜,要不然不可能如此。”
“不错,明知是君子亲选,竟然还敢胡言乱语。”
刘凌点头。
“既然汝等皆知,吾乃是君子亲选,又有何可担忧?”
赫连山笑问,根本就没有担心,但压力还是有的。毕竟天下人都在盯着,等着他出错,看他的笑话。
甚至要看君子的笑话。
虽然封青岩的虚圣意义非同凡响,对于重新打开成圣之路十分重要,但并不等于圣道百家一条心,皆是愿意看到封青岩成圣。
或者希望封青岩成圣,但是亦要添堵一下。
人心矛盾。
“公子不担心?”
刘凌、朱雁等愣了一下。
“有何可担心呢?”赫连山笑问,道:“君子之言,便为圣旨,几个跳梁小丑而已。”
虽然赫连山不理会,亦不担心。
但是,却有人忍不住跳出来,要与赫连比划比划。
这跳出来的人,居然不是文相,甚至不是文师,竟然只是文士,或者是文才……
在亳城,或书院外。
此时有好几人跳出来,要与赫连山比礼。
赫连山为圣府春官,掌礼,自然是要比礼。
其实跳出来之人,并不一定是故意抹黑赫连山,而是想利用赫连山成名而已。
或者是证明,自已比赫连更好……
自封青岩晋封为虚圣后,亳城不知来多少文人墨客。
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欲要要借虚圣之名成名?
在亳城,在灵水河边,或君子桥上,葬山书院的杰出学子,或者是教谕等,皆会有不少文人墨客围上……
封青岩对于赫连山之事,亦有所耳闻,却没有过多理会。他堂堂的虚圣,乃是何等的尊贵,又何需向他人解释?
且,圣府六卿,便是他府上六卿。
他任命谁为六卿,他人有何资格指手画脚?况且,他只是任命其中一位六卿而已。
不过他不理会,外面便吵得更热闹了。
在书院大门外,或者是君子桥上,又或者灵水河畔,皆有不少文人墨客守着,欲要与赫连山比试。
在琵院里。
“师兄,赫连兄之事闹得如此大,怕是有人在推波助澜啊。”亭子里,牧雨沉吟一下道,“我听闻,现在有不少学子从各地赶来,打算以礼压下赫连兄。”
“很多?”
牧雨点点头,道:“亳城来了不少学子,甚至连十大书院亦有。”
封青岩笑了一下,再多又如何?
他一句话便可压下来。
他现在便是他人眼里,无比恐怖的存在,代表着天下的权威,掌控着无数人的生死或前途……
“有不少人,是想借赫连兄成名,又或是赫连兄到底是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封圣的青睐。”
牧雨一笑道。
“他们是不服啊。”
封青岩一笑,便问:“对了,十院琵比的时间,可是定了?”
“定了,九月最后一天。”
牧雨道。
封青岩沉吟一下问。
牧雨苦笑一下。
十院的琴比,葬山书院根本不可能扭转定局,毕竟底蕴差得太远太远了。
现在的凤鸣琴社,有几人是入品的琴者?
十大书院的琴社,又有几人不是入品的琴者?
即使封青岩为虚圣,亦无能为力。
倘若是以前,凤鸣琴社输了便输了,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封青岩晋封为虚圣,便有些不一样了。
毕竟,凤鸣琴社为虚圣所创。
且现在,虚圣还是凤鸣琴社之社长……
“没事,过两年赢回便可。”封青岩想了想道,“两年的时间,或许能够追上十大书院的琴社了。”
牧雨点头认可。
只要有两年的时间,她有足够的信心……
不久后,封青岩便离开琵院,回到自已的甲字院。
而他的身后,除了时不时跟着的小白大人外,还有两名一中一老的执笔身影,正是儒教派来的两位少史令。
大部分的时间,封青岩都允许少史令,记录他的一言一行。
如刚才与牧雨的说话。
但是,他进入后殿与老师交谈时,便不再允许左右少史令跟。
虽然左右少史令,欲要记录封青岩的一切,但是虚圣不允许,亦没有办法……
毕竟,不可能连虚圣沐浴更衣,亦要记录。
回到甲字院,九歌便走出来。
“九歌,交件事给你办,如何?”封青岩似乎想到什么,便一边走一边道。
“先生,什么事?”
九歌有些期待,跟在后面道:“不管是什么事,九歌都能做。”
“小白每天都会流出一滴金津玉液,你便负责用玉瓶收集金津玉液,如何?”封青岩道。
九歌立即点头。
这时封青岩停下,想了想便道:“每个月,留一滴与书院的学子或教谕,剩下的三分之一,给予书院,三分之二为圣府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