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弟是比兄长更清楚,所以我咸国年前便已派兵,眼下正在燕国作战。可你志国未派一兵一卒,未费一枪一弹,公良兄你急什么。”
“我……”
公良修语塞,百里燕却不给他开脱的机会,又是说:
“你知不知道诸侯要了多少东西,当真现在还是五十年前,挥一挥手便能压服诸侯。如今打的是钢铁,是炮弹,是国本,诸侯一无所有,却什么都要,这等盟主谁做得。
当年志国约盟之时,你志国也如此慷慨,要什么给什么吗。”
传统冷兵器会盟,各方势力或是相对均衡,有一两个较强。或是一个霸主多个小诸侯依附。若是前者,利益是能者多劳,或是战前约定。后者则霸主取多数,剩下才轮到小弟。所以盟主很少需要支出好处给小弟,或者从目标身上割下肉来。
而今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战争几乎没有利益可图,至少在民族大义之外的利益几乎没有,同时诸侯没有工业,没有称手的武器,自然需要向盟主伸手,索要更多的好处,以弥补现实利益的缺失。
这种情况下,会盟的本质是咸国花钱花装备,武装一批完全无法控制,且随时会翻脸的的外国军队,在工业产值允许的情况下,百里燕或许会考虑这么做,但产能严重不足,在既有的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分配超过总额的资源,那是不可能的。
“公良兄,你也将心比心的想想,换做是志国会盟,现在局势你志国作何想。”
“诸侯武备皆不堪用,却要奋死搏战,若无兵器,又如何能战。”
“此理是不错,但当年你我被困丘比贡山中,既无兵器又无粮草,不也鏖战了四年闯了出来,而今咸国有工业,有枪炮,情势比当年好了百倍,如今更能与腋目旗鼓相当,如此局面若不珍惜,诸侯如何对得起战死的将士。”
公良修凝重着脸色,虽然清楚百里燕无非是想说服他降低要价,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局面来之不易。目前的形势只是势均力敌,中原最大的依仗是地域辽阔海岸线漫长,腋目并不了解内陆和整个版图的地貌,兵力上中原目前仍然占有优势。
但同时中原也不清楚腋目本土有多少人口,多少兵力,中原人力的优势随时会因为腋目增兵而丧失,如若继续僵持消耗,越往后显然风险越大。
思考若久,他缓缓说道:
“那你要怎样。”
“以目前诸侯态度,一起会盟是不可能了,只能逐一会盟,先解决蓉城与盘踞梁国之敌,而后再北伐。”
公良修不解百里燕意图,他从未听说诸侯还能逐一会盟的道理,他忙问道:
“为何是逐一会盟?”
“咸国产力不足,以目前诸侯态度与情势,不足以满足诸侯要求,故而优先将装备用于个别诸侯,而后立即整训,如此可在短时内凑出几十万人。
待先会盟诸侯损兵折将后,将兵马拉到后方修整将息,补充兵员,调整国内生产养精蓄锐。而与此同时咸国还在源源不断生产武器装备,而后还能装备一个诸侯几十万人,再实施作战。
如此往复轮替,既能解决目前的困境,同时将装备优先集中于单个诸侯,保证协同作战,不至于各国诸侯拼凑在一起,再发千岳山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见死不救之惨剧。”
会盟的根本矛盾是诸侯要价太高,咸国可分配的“资源”不足,如果继续等待,将彻底丧失战机,但又必须发动反攻,以遏制腋目入侵,缓解战事带来的不利影响。
思来想去,唯有先集中资源,装备武装一个较大的诸侯,开赴前线作战,同时咸国每年将继续生产更多装备,利用时间上的落差积累资源,武装其他诸侯。等第一个诸侯战力枯竭,再用其他诸侯军替换下场。
如此轮番作战,能保证每个诸侯都有充分的时间修整补充,不至于联军一次元气大伤继续疲劳作战。
同时尽可能避免了千岳山诸侯一锅炖,大家勾心斗角相互牵制,甚至落井下石的局面。
如此一番细说,公良修深感惊诧,他不得不佩服百里燕的过人之处。
“此法果然是好,既能在日后满足诸侯条件,又能解决当下之困境,确实是上上之选。不过你可曾想过谁先出兵,谁后出兵,倘若先出兵者伤亡甚巨,后出兵者恐生畏惧。”
“我当然想过,但我不妨告诉兄,后出兵者定然吃亏。”
公良修听着不解,他问:
“哦,这是为何?”
“先出兵者先修整,后出兵者要北上作战,长孙北地酷热难耐,极为艰苦,即便不死于战斗,亦难逃过瘴气疫病。且长孙半岛如今被腋目盘踞,兵力甚为强大,并不好打。”
“原来如此……那你打算何人先出战。”
百里燕这时却笑了,他说:
“这第一个机会给兄如何?”
公良修瞳孔一缩,目光冷峻的看着百里燕,之后也笑了:
“呵呵……你莫要算计我,第一仗我国是断然不会出兵的。”
“那好吧,我就知道亲家不会敢于第一个吃亏,看来这个机会只能让给他人了。”
百里燕一早断定公良修不会同意第一个出兵,但必然第二个出兵。因为第二个出兵优势明显。
第一个出兵虽然第一个轮休,但最后出兵的诸侯损耗最大,当最后一批诸侯出兵,而此时第一个出兵的诸侯已基本完成修整和兵员补充,国力有所恢复,难保不会再被拉上前线。
而第二个出兵国夹在第一轮与最后一轮之间,大可以尚未恢复为由,暂缓出兵或者少出兵。
而最后发兵的诸侯,或许不再需要面临第二轮出兵,但面对腋目盘踞的热带作战,战争越往后,打的越艰苦,伤亡更大,而且当此即将取胜时刻,形势也不允许半路撤兵,所以伤亡再大,也只能硬着头皮打,折中下来第二或第三个出兵损失最小。
正因知道公良修为人,百里燕巧妙解决了出兵顺序。
二月初七,轩云出了一些问题,大学堂物理实验室提取到了某种放射性元素,元素种类不明,但狂澜的设备检测到了微量的异常放射性物质,百里燕不得不赶去轩云紧急处理。
核物理一直是百里燕重点引导的研究方向,他对核物理的了解仅限于科普视讯资料,更多是听惯了的外部信息,理论的内容仅限于书面的教育内容。
但核物理在化学成熟后,在数学上可以推导进行理论研究,所以理论上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现实的物理化学研究进展很滞后,这次意外的获取并没让百里燕感到惊喜,相反有些措手不及。
首先目前还没有盖革计数器和抗辐射的器材,长时间暴露于未知剂量辐射下非常危险。其次,眼下对辐射危害认识严重不足,轩云城是重点科教基地,辐射扩散无疑是灾难性的,尽管剂量不大,但他不想在这个时候自找一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