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据本将所知,清田以南多丘陵,只有以北郡适合耕作,且此前一直以农桑为主业,盛产中下品丝织物,如何又能养活五百余万人。”
“按说是养不活,但咸国有良种,有积肥,千岳山有不计其数的牛,王将军可别忘了,还有无处不在的钱坊。朝廷若不征税,三五亩地的产出便可以养活一个五口户。
此外,咸国有大量收割机、脱粒机,集中屯田集中收割脱粒,不收五百万的人税,但仅收割机一项,每年所能带来收益顶得上几十万壮劳力,若折算成户口,约相当于四十万户。
加之良种与新式技术,咸国各郡产粮与税赋足以弥补清田一郡损失。”
“如此说,数百万流民被百里燕轻易安置了。”
“这倒没有,清田郡、桑南、桑北三地的流民远不如咸国本地民,充其量饿不死,由于人太多,若不伐木开荒,耕地依然紧张。”
“那其他诸侯可否效法?”
这才是王砺关心的问题,只有百里燕的举措能被复制,各国诸侯才有迅速恢复元气的可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晋国。
但季锦昇却是连连摇头,他说:
“无法效法。”
“这是为何?”
“据本将所知,咸国产业如林,钱坊财力雄厚,且过去四年间从长孙、梁国、西海、中原腹地迁入、逃入咸国富人甚巨,携带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百里燕以政令安抚安置富人,同时令钱坊与司农府,鼓励各地商户、作坊雇佣进入咸国腹地的外民,如今的情势是逃入咸国的富人与流民越多,咸国的国力越强。”
灾民问题的根本是生计,人为了生存什么事都干的出来,但只要满足了他基本的需求,灾民就很难演变成社会性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当然,时代不同,灾民、难民的需求都会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
长孙流入咸国的战争难民,数量庞大,分散前往全国各地根本不切实际。
且不说恶性疾病的传染问题,这么多人如何遣散,他们愿不愿意,遣散后如何安置,安置地接受不接受,路上吃喝拉撒病怎么办,都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几百万人的花费不是几十万人的量级,也不是一个地方政府的事,而且会带来全国性治安和暴乱。
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控制灾民流动,就地安置,提供他们最基本的劳动工具,给予土地,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
当下的生态系统完好,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率不高,而清田、桑南两郡多数是丘陵地貌和森林,不伐木不开荒,现有的耕地不足以满足五六百万迁入人口的需求。
但良种、积肥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土地产出,减免的税赋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缓解了耕地不足带来的问题。同时伐木开荒不仅能带动林业发展,通过出售木材获取经济来源,百里燕也在山林地区推动梯田,通过普及梯田,又能让山头变成耕地。
长孙的难民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是每年逃入积累形成的结果,只要安置妥当处置到位,一批一批的安置并形成循环,第三年后当地的经济自行进入一个较为良性的相对封闭循环经济。
同时以永兴、瑞田、轩云、麟城、万川为代表的技术产业中心,对国内资本阶层下放低技术产品制造链,鼓励富人、企业主、小作坊业主参与低端产品制造。
朝廷的工厂源源不断生产所需的设备机器,并提供优惠贷款和供销渠道,朝廷也提供部分订单采购产品,对那些逃入咸国的避险资金和富人,要充分利用并驱使他们兴办企业,开设工厂,招募劳力。
工厂越多,所能吸纳的社会劳动力和游民越多,窜入咸国的腹地的难民最终变为常驻居民和劳动力,融入社会生产。对于桑南、桑北、清田三地的难民,待疫情基本平息,适当开放一些进入腹地,允许企业主招募雇工,以吸附劳动力扩大生产。
经过几年的政策扶植和产业调整,咸国的经济不仅没有因为战争减少,相反基本盘越打越扎实。当然,前提是有规模的产业,先进的经济理念和市场需求。
离开晋国使团府邸,百里燕回宫向咸王复命,就晋国提出的条件呈报姜蛰。
“这是讹诈是勒索,简直无耻至极,寡人绝不答应!”
“大王息怒,晋国条件不足为奇,志国、卫国会盟时所提条件恐怕更多,但一码归一码,答不答应在我国,而不在他们。”
“若不依了他们,诸侯不出兵或少出兵如何。”咸王怒问道。
“那这次的会盟便一拍两散,敞开中原任凭腋目攻掠,我国静观其变就是了。”
咸王闻讯脸色讯变:
“如此背弃会盟,置寡人颜面何在,置咸国威信何在。”
“大王,此番会盟虽是我咸国提出,但却是以梁国名义举行会盟,因此即便我国放弃会盟,梁国将同担恶名。”
百里燕之所以允许梁国名义会盟,不是陌舂子如何神机妙算,实则早在百里燕的预料之中,如果会盟失败,责任梁国也有份。
姜蛰思考若久觉得有些道理,随即又问:
“如此会否引发不测恶果!”
“回大王,别忘了还有一支援兵是必然会参战的。”
“哪一支援兵?”
“金雪狄人,金雪狄人会参战。”
“他们如何能为中原人效死命。”
“自然不会为中原效死命,但他们总得为自己考虑考虑。而且他们有兽兵,肉搏混战之下,兽兵出动奇袭,对腋目威胁巨大。”
“那也仅仅是兽兵,金雪狄人焉能为中原白白牺牲族人性命。”
“但如果中原腹地暴露于腋目兵锋之下,他们就是不想帮也得帮。届时长孙灭国,人口损失五六千万,天下震动举世哗然,情势恶劣到此种地步,中原诸侯还能继续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吗。”
“这可是一招险棋呀!”
姜蛰重重说道,胸口寒意森森。
长孙与咸国接壤,长孙亡国,腋目陆路直逼边境,过去数年的战略缓冲不复存在,再采取反攻措施所要付出的代价将难以计数。
“此事恐怕不妥,容寡人仔细思虑过后再行另议。”
“诺。那臣先行告退了。”
“永兴侯且慢。”姜蛰喊住百里燕,随即又说:“燕国一战该如何?”
“应该如何还是如何,燕国有必要打一场大胜仗,且拖到明年上半年,乃至下半年,会盟亦可拖到明年下半年。届时腋目一面在燕国用兵,一面将长孙半岛战线向南推进。而各国如果继续坐山观虎斗,燕国一战后,我国大可推脱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会盟,让诸侯自救。
故而臣建议继续向燕国派遣援兵,可让外籍军一同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