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闻讯故作为难,遂问相国贾宙:
“贾相,开国以来可有此先例呀。”
贾宙略观百里燕神色没有异状,下刻说道:
“启禀陛下,臣前思后想,却无诸侯一世两次晋封的先例。因此需要斟酌考虑,以免引诸侯非议。”
“哦……”天子应声表示认可,下刻看向百里燕说:“永兴侯你看,晋封王号之事确实并无此先例,寡人甚是为难呀。”
百里燕心中不免冷笑,无非是不想落人口实,要他主动把头伸过去给你们砍一刀罢了。
王号晋封“一世一封”确实有此惯例,不仅是“一世一封”,有的诸侯甚至几代君王也轮不上晋封王号,其中卫国是典型代表,自开国至今一直头顶藩王的王号至今。
究其原因,仍是避免政治动荡,避免诸侯反噬梁国统一版图。
王号的意义在于政治层面的合法性,诸侯王只有获得越高的封号,对外发动战争的合法性越高,因为越高的封号的背后意味着更高的实际国力和影响力,几乎不可能出现巴掌大的弹丸小国,头顶中原王、鼎王冠号的个案。
梁国为给强势诸侯放血,需要不断通过晋封王号,刺激各国对外扩张。由于扩外扩张具备了合法性,战争的频率大幅增加,国力消耗加快,衰败乃至覆灭都在所难免。
梁国开国初最高峰时两百多个诸侯国,在梁国的怂恿下,不断兼并不断消耗,存活的诸侯国也确实得到了土地实惠,因此诸侯国都乐于追求王号。
诸侯的不断兼并和扩张,有利促进了局势的稳定,同时当诸侯数量处于合理范围,大型诸侯不断崛起,政治游戏将更有利于梁国。当把大国玩死了,梁国趁势蚕食土地坐收渔利,最后实现版图统一,继而好再一次分封。
种种原因促使梁国吸取历代教训,开国之初定下了“一世一封”的潜规则,一个诸侯国一代君主一生只能晋封一次王号,如果一代君主数次频繁加封王号,无疑会加剧动荡,超出梁国掌控范围。
纵观梁国六百五十年历史,一世两封乃至三封的,都是极端个案,梁国开国以来其实有过先例,但最终无一活到现在,六百五十年历史,诸侯王无数,谁也记不得前人有多少人晋封过王号,众人故意讳莫如深表示没有,依然是想多讹些好处而已。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最近的一百五时间年,肯定没有一世两次晋封王号的案例,咸王是第一个。为了这个第一个,必须付出点代价。
一来是告诉其他诸侯,要想晋升王号,就得付出代价,以高门槛震慑诸侯,连咸国都认了,其他诸侯没有不认的道理。二来王号这等炙手可热的商品,显然是不能白送的,所以得收取办理费用。
百里燕此前倒是并未料到天子会拿此事设局诓他,毕竟双方已经心照不宣,继续以此种姿态做作,不免让人觉得恶心。
腹中酝酿片刻,他悠悠说道:
“此事天子无需为难,我王身为陛下臣子,当为社稷分忧。这卫国蛮荒不化,所占土地甚广,我王心感力不从心。为使卫国服我中原教化,感天子洪恩,外臣以为,当以卫国一郡土地庇于天子翼下瞻仰王化,沐浴上邦威仪,使之服我中原王化。
唯有如此,方能感化其心,令之心存敬畏,不再兴兵杀戮残害苍生。此乃本侯肺腑之言,还望天子明鉴。”
一番虚情假意令人作呕的演讲令众人大倒胃口,倒不是辞藻不够华丽,措辞不够恭敬,而是说来说去吐了半天唾沫,百里燕只愿让出一郡换取平王封号,这个价码远远少于天子与众人心里期望。
相国贾宙脸颊上不禁抽搐起来,他说:
“一郡之地焉能感化卫国蛮夷,实不足为道哉。”
百里燕即刻接话说道:
“天子如今兵临卫国一郡,既然一郡不够,看来只好我国献上一郡,以慰陛下爱民之心。”
此一言既出,众人哗然,贾宙吃了一惊
“什么,永兴侯此前所言难道是指培郡!”
百里燕理所应当说:
“难道不是吗。”
“你!”
贾宙气的面红耳赤肝肺欲裂,这时天子同样挂不住脸色,口气极为不快说:
“永兴侯莫不是戏言!”
“天子此言差矣,梁军已占一郡之地,若要再多,这恐怕不妥。难免诸侯非议人心惶惶。外臣以为,天子上邦理应以理服人,以教化治天下,如此肆意兼并诸侯土地,实在有伤王化,委实不妥呀。”
话音未落,贾宙奋起疾言:
“咸国占得卫国十数郡,天子陛下只得一郡,咸王置天子于何处,置自己于何地。”
“贾相此言差矣,我王与长孙国主所订协议中,我国只得卫国三郡,如今天子已得卫国一郡,培郡之地两倍于德康,我国再献土地予天子,非但不能彰显天子仁德,反衬显陛下贪欲诡诈,令诸侯惶恐令世人非议,届时陷天子于不仁不义,我王势必降罪本侯居心叵测图谋不轨,本侯可担待不起,还望贾相明察。”
此时贾宙脸色极为不悦,他说:
“既是献地,何来天子不仁不义,永兴侯如此危言耸听,不妥吧!”
“梁国环伺卫国郡县皆为大郡,最甚者四倍于德康一郡,贾相如此狼吞虎咽,不觉吃相太难看了吗。”
“你!”贾宙横眉竖眼青面獠牙,心里气得够呛。稍作收敛,其厉声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咸国能取之,天子之地莫不能取,这是何道理!”
“本侯从未说普天之下非是王土,然人有多寡地有大小,一郡之地若非一郡之实,而是两郡三郡四五郡,那干脆将天下并为一郡算了,如此岂不更好!”
贾宙偷换概念的把戏,苍白而无说服力,只能是欺世盗名之举。
中原腹地的郡县无一不是大郡,少的七八万平方公里,大的十几万二三十万平方公里,而当下土地、人口情报信息并不透明,有些偏远诸侯甚至根本不清楚国外郡县情况,甚至连自己治下郡县有多大,也没有确切详实的图标数据,只能以笼统的人口、物产、田亩、东西南北的里程数据来大致衡量。
加上信息传递极为迟缓闭塞,非当事诸侯国,根本不会计较一个郡有多大,而梁国打的就是地图开疆的如意算盘。
由于当下各国地图根本算不上精确,只能是看个大概,更谈不上有测量手段,因此郡县地图失真极为严重,三十万平方公里往往与一两万平方公里的地图相差无几,技术的制约无法获得实测的土地面积,这就给偷换概念地图开疆提供了便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