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的熟练木工引入咸国经由系统性培训,重新认知图纸和技术指标,可令其替换部分咸国木工的岗位,并扩大基础木加工生产,利用孙国木工会同咸国职业教育体系,培训更多本国工匠。
同时抽取咸国熟练木工,尤其熟练掌握先进知识,看图与量具使用,具备一定新学文化的木工,抽入钳工培训,再从钳工中抽选精干人员补入机加工车间培训车工、铣工、镗工、刨工等先进加工岗位,以扩大高级工种从业者的数量,加速推动机械化生产。
总体而言,孙国豢养的工匠集中了当年孙国多数以上的工匠,远超出其现在弹丸之地的需求,短期内养着没问题,但十年二十年后这些工匠老去,孙国将再也没有资源去培养下一代技术工匠,更养不了现在这么庞大的工匠人群。
其搁在手里既是财政负担,又不想舍弃,舍弃意味着放弃庞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因此复国拖得越久,工匠丧失的价值越多。
孙国借出工匠,不仅能甩掉豢养工匠的抱负,同时还能可学到先进的制图、测量乃至部分机械设计与生产的经验。
当然,技术层面不可能毫无保留的开放,再想更进一步的了解工业化生产,百里燕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即便有这个机会,日后返回孙国后也没这个机会,很显然孙国并没有先进的机器给他们生产。
百里燕来时便仔细盘算好,永兴城系统化的从零开始培训一个基本熟练合格的木工,需要三年以上,能独当一面需要五到八年。
孙国木匠与其他工匠抵达咸国后,其自身加工技术培训周期并不长,只要培训他们看懂图纸和数字,会用测量工具,了解先进机械理念,熟悉岗位,安排他们的工作也是流水化的批量生产,这个培训周期三到六个月即可完成。
待其适应生产,完全掌握一整套流水化生产,至少是两年后,届时再给咸国干五年,腋目人早南下入侵,这批工匠返回孙国将毫无用处,只有留在咸国,对孙国才是最有利的。
当然,又送装备,又给培养初级技工还管饭,天下显然没这么好的免费午餐。
眼下的孙国不过一郡弹丸之地,地盘虽然小了些,但孙国既有的的影响力却还在,尤其是对孙国旧地,乃至被卫国奴役孙国人的影响力极大。在孙国影响力彻底被时间彻底消耗干净之前,恢复其部分版图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而梁国却并不希望孙国尽快复国,而是拖上二三十年,待孙国的政治影响力瓦解,人口代际更新,文化断代和信息的丧失,下一代哪里还知道上一代的事情,孙国复国也不过是梁国扩张后的傀儡而已。
此时拉孙国一把,将其武装起来,恢复其部分国土,不仅能巩固住孙国日益消失的政治影响力号召力,更令其感恩戴德,战时将成为咸军之外的编外军事力量,成为楔入中原心脏地带的一根钢锭。
当然,喂饱了或许会出白眼狼也不一定,但就孙国眼下的情况,二十年内能经营好五六个郡县已是相当不错,没有咸国的支持,孙国什么也不是。
梁国不过是个两面三刀的跳梁小丑,花小钱说大话一毛不拔,孙国得掂量掂量反水的代价,如若真想反咬咸国,二十年后得问问咸国有枪子儿有多少。
“太子阁下,在下所提条件对贵国可是十分之优厚,太子若还有疑虑,贵国复国后,本侯可以担保借款于贵国,且无需利息,只要偿还本金即可,太子阁下不妨郑重的考虑一下本侯的建议。”
“永兴侯真是担心腋目人入侵中原,而为此结好我孙国?”
“是的,因为只有贵国有可能将工匠借于我国,其他诸侯皆无此可能。”
“但既然能学咸国精妙百工匠术,其他诸侯焉能不欣然允诺,永兴侯此理未免不通吧。”
“呵呵,太子阁下果然心思敏捷,此话是不假。但诸侯中无法对对我咸国产生威胁,而工匠众多的诸侯只有贵国了吧。”
“原来如此,养虎为患古之大忌,永兴侯此言有理。那假如日后真有腋目人进犯中原,咸国能否如永兴侯所言助我孙国一同作战。”
“只要贵国听从号令,你我两国便共同进退。本侯用兵素来以性命为重,即便是盟国,本侯也同样视之为同袍,绝不会落井下石戕害自己兄弟。同是面对外敌,本侯又何必算计自家同袍。更何况那腋目人根本不是人所能对付,算计自家人有何好处。”
“那这么说,腋目人之事确实为真!”
“不错,不过太子不信也无妨,腋目人船队距离长孙北海已是很近,发现乃是迟早之事。孙国主日后若有意结好我国,便请听本侯一句劝。
抓紧修筑城池安抚民众,实行屯田广积粮草,处理好外交,更多争取更多外援,现在去办还来得及。倘若再过两三年,如其他诸侯这般处心积虑争霸中原,损耗国力,数年之后必遭大难。”
百里燕说的极是郑重,这甄阔也是颇有心智之人,见百里燕神色如此严正,方才怀疑猜忌之意消去大半。
“那好吧,回国后,我便即刻向父王转达永兴侯美意,尽快遣使贵国促成此事。”
“那就有劳太子阁下多费心了。”
“不过还有事想请教阁下,不知阁下能否明言。”
“太子阁下请说。”
“卫国北侵长孙,咸国又袖手旁观,方才永兴侯说要助我孙国复国,不知何时可成?”
“太子阁下是想我国出兵,令卫国战败让其吐出数郡。”
“但贵国与卫国签下修好国书,贵国出兵已无可能了不是吗。”
“是的,但机会还是有的,这需要贵国耐心等待,这期间就请贵国理顺内政广为屯田,蓄养民力丰足仓储,以待日后接济故土。本侯所言,太子阁下可否明白。”
“明白了,多谢永兴侯相助!”
甄阔抬手深施一礼,百里燕还礼道:
“太子客气了。今日时辰已是不早,本侯先行告辞了。”
“那就让阔送永兴侯出馆,请。”
一番交谈,百里燕发现甄阔是个聪明人,想来其父也应该是个明白人,否则也不能从旁系甄氏坐上王位。
方才一番点拨,百里燕并未点透玄机,然甄阔能迅速明白,很能说明他是个有些能力的太子。只是不知道孙国收回数郡之后,还有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人口和财政都是棘手问题。
待离开孙国馆驿,半途中魏琦问道:
“侯爷,就为了一块锋刃石,就许给孙国这么些好处,属下怎么想,怎么都觉得亏呀。”
“呵呵,哪里是亏呀,根本是赚大了。”
“可属下没看见有一分半钱的收入,反而赔了十几万,连人家的吃喝拉撒都得供着,哪有这样的赚的。”
“你不懂,两年后便会明白的。另外,此事干系重大,回去之后此事不要乱说。”
“诺!”
短期来看,给孙国输血会亏本,长期来看,无论是对国防还是经济,都有重大裨益。
工业人口基数和质量决定了工业规模和生产力,百里燕并不担心设备会嫌多,只担心技工不够。
设备的生产周期要比培训一个合格技工,乃至高精尖的技术工程师都短,没有设备可以造,设备坏了可以修可以造,但是没有人,生产都是空的。因此长期而言,咸国这次是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