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博源君也看到了,而今咸国四轮马车近半数都用上了铁轴,无不是以机器将铜铁削去,若是以人力做工,数以万计的铁轴非得十年能成。而今只需数月甚至数十日,何等之便利呀。”
“那照此说来,咸国能有今日,都是机器所为!”姬丰追问道。
“嗯,正是。就连卖出的剑甲,也无不是机器锻打所得,否则以人力做工,不仅价格昂贵,产量远不及今日。”
姬丰想象之中只觉得能替人干活的机器应该长成人的形状,或者干脆是就是智能机器人,否则无法解释段颂之所讲的一切。
当然,由于姬丰只是封建农耕社会的贵族商人,不可能有更多的见识,自然无法想像机械化生产的场景。
此时宴席有些沉寂,姬丰、姬康二人心情既是复杂,唯有李懿继续没有心肝,该吃吃该喝喝,毫无顾忌。
见姬丰神色起伏,百里燕择机说道:
“博源君,砡工派门内有机造门,今日不妨暂在砡工派暂住一夜,先领略一番如何?”
“机造门?何为机造门。”
姬丰不解问,段颂之接话说:
“机造门专司新式机器研究,是本派近年来所建新门,博源君与两位少主不妨前往观览,明日再观永兴城机器生产,心里能更加明白。”
“那…本就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机造门”是砡工派集左、右门和本门接受新式教育子弟大师重新筹建的科研攻关部门。砡工派历来左右两门独立研究各自技术,互为竞争关系,技术的发展和创造都依赖于传统的经验积累和粗糙的认知。
教育系统化后,最先收益的是科研体系的正规化、集中化、体系化,成立自己的科研攻关机构是必然结果。
正如永兴城一早创立设计、技术两署,前者负责技术研究攻关,后者负责将应用技术改进,以及将图纸变成产品,形成科研攻关,生产制造研发一条龙模式。
当然,技术科研中心作为核心秘密,别说是博源君大驾光临,就是天子舍下老脸,段颂之未必开放给外人。归根到底,还是砡工派想赚姬丰的钱。得到百里燕默许之后,对其开放有限的产品成果。真正的教育、研发、技术等核心部门,根本不会出现在其面前,所以本质上没多少干货。
说定参观事宜,待酒宴结束,段颂之随即引姬丰三人前往机造门参观。百里燕借故脱身,前往宗伯泰住处,中途蒋杰说道:
“侯爷,末将看那博源君来者不善,定是起了贪心。”
“不错,其早垂涎我永兴城实力,正如当年晋国图我永兴城道理一样,都是垂涎永兴城带来的财力与国力,但他们却不知道永兴城兴盛的根本精髓所在。”
“那侯爷不担心吗?”
“有什么好担心的,博源君要的是如何发财如何获取国力,本侯要的是他的钱财,只有有了钱财,永兴城才能加速发展大壮大,甩开诸侯十万八千里。”
“这么说,侯爷放其进城,知道其定会索要永兴机器以自用谋财。”
“不错,不过也不会全给他,充其量给他一些能赚钱的,其他关乎国防的机械设备与管制设备,一样不给。而且就算给了,他们也造不了枪炮。”
技术发展既要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人才规模,同时也要先进理念,如若不知道技术趋势,再高精尖的设备也只能生产民用产品,无法将工业实力转化为国防所需要的坚船利炮。
徒步抵达宗伯泰住处之际,简陋的屋舍灯火悉数,隐约能听到妻女说话声。
不知什么原因,宗伯泰喜欢窝在永兴城里,即便出城也极少去陔陵,问他为何,他也不说。为便于他出谋划策,所有情报消息都从陔陵抄录后发往永兴供其使用。
旅居永兴多年,宗伯泰与正室夫人马氏育有一子一女,长子宗伯谦今年十五,次女宗伯凝,今年十一岁。
进屋后二人正襟危坐,百里燕先是说道:
“先生应该知道消息了吧。”
“苏将军已令人前来报之消息,真没想到侯爷会出此下策,只怕是日后博源君变本加厉。”
“先生担心不无道理,但眼下咸国有求于天子,若不能满足博源君胃口,姬丰势必与我做对。我转念一想,还不如让一步,只要姬丰肯掏钱,让他一些实惠也无妨,而且中原市场太大,咸国的商品未来数十年内未必能全部占领,梁国所能得到的好处十分有限。
退一步说,姬丰所得机器不过是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久日后永兴城将有更为先进机器。鉴于此,当务之急是迅速扩大永兴工业,夯实根基,奠定日后一统天下之势。”
宗伯泰目光如炬精神一振,忙问:
“这么说,侯爷已决意一统中原!”
“工业已成端倪初见,本侯毕生恐难见咸国一统天下之盛,但只要沿着本侯之路继续前行,六十年内一统版图,使之各国永不分离必成可能。”
说道激动处,百里燕仿佛看到一百年后,中原独霸半球占领全星的空前盛世,一统全球的梦想或许不只是一个梦。至少中原占据了四千余万平方公里的有人土地,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相当于整个亚洲板块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半个欧非大陆,地球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帝国,能长期占据统治如此辽阔的土地和疆域。
人口土地的巨大优势,通信交通技术成熟后,完全具备先统一半球,再统一全球的必要条件,至少统一南半球,兼并陆路相连的金雪狄人并不困难。
“届时中原强盛空前,再挥师南下统合金雪狄人,整个南半球将尽数纳入我中原之手,有朝一日称雄星球也未必不可呀。”
“侯爷所言,宗伯深信不疑。但百年后之事,何必今朝魂牵梦绕呢。”
“唉……”百里燕一息长叹几多感慨几多无奈:“非是我杞人忧天,宗伯先生不曾见过万国林立相互残杀,血流成河亿万生灵涂炭之惨状,本侯是担心有朝一日驾鹤西去,永兴城匠术外流,世界从此不复太平。”
“所以侯爷想尽毕生之心血,奠定天下不可逆之大势?”
“不错,但凡一切能加速本侯计划之举,皆可一试身手。”
“那侯爷侯爷可曾想过日后如何面对新君,处置天子。”
“先生何意?”
“侯爷应该知道,而今天下仍奉梁国为尊,侯爷有生之年,奠定天下之势,置天子于何地。”
“这个……本侯确实未曾想过,毕竟那是本侯百年之后的事,现在考虑未免过早了。但先生既然问了,本侯也只有两条路给梁天子。一,天子让权行内阁制,天子仍是天子,内阁执掌天下。二,废帝制行内阁,从此再无君权专政。”
“宗伯明白了,侯爷并不想废黜天子。”
“是的,天子虽微,却是万世一系,废之容易立之难,一旦开动头,日后篡权夺位者皆你争我夺,争相篡权废立帝权,只会加剧动荡,因此上策是继续保留天子,但天子从此不再专权,作为国之象征继续保留。
至于咸国新君,想必那时本侯也已不在人世,那是后人之事了。不过就当下而言,太子之事确实棘手。绸商依附太子,日渐锋芒。本侯担心日后太子与我有隙,致使内廷不和殃及国政。”
“那侯爷可曾想过废立太子?”